田野新语|乡村记忆馆,要从“建起来”变为“活起来”

近年来,很多村庄陆续建起乡村记忆馆、民俗馆等,展陈了众多过去生产、生活用的老物件,这些场馆也成为很多人寄托乡愁的地方。同时也应该看到,一些地方的乡村记忆馆存在利用率不高甚至常年大门紧闭的情况,村民想进去看一眼都难。

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还要不断发扬光大。随着社会进步发展,很多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正离我们远去。乡村记忆馆就成为承载农耕文化和乡村记忆最重要的载体。

一些乡村记忆馆利用率不高,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因为缺少资金和人员,无法正常开放;也的则是只注重展陈老物件,缺乏参与性和互动性,对参观者缺乏吸引力。

用好乡村记忆馆,既可以为更多人提供寻觅乡愁记忆的地方,也是传承当地农耕文化的重要途径。只有让众多乡村记忆馆“活起来”,乡村文化传承才能更有活力。因此,各地要探索提高乡村记忆馆利用率的新途径、新方法,可以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等,动员村民通过志愿服务等方式,实现轮流值班,延长场所开放时间。当地村庄与村庄或村庄与景区之间,可以相互联合,抱团发展,串珠成链,将不同特色的乡村记忆馆打造成精品农耕文化旅游线路。

在乡村记忆馆建设和运营过程中,要量力而行,避免超标建设。针对这些情况,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立足村庄现有基础开展乡村建设,不盲目拆旧村、建新村,不超越发展阶段搞大融资、大开发、大建设,避免无效投入造成浪费,防范村级债务风险。

优秀乡村文化能够提振农村精气神,增强农民凝聚力,孕育社会好风尚。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文明新气象。

传承乡土文化,离不开人。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大量年轻人离开了农村,很多老手艺、老技艺都是中老年人在“挑大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各地要通过不断发展壮大各种产业,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同时,依托乡村记忆馆、民俗馆等,支持鼓励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老手艺、老技艺的传承者,让各地的特色乡土文化代代相传。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评论员 李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乡村   记忆   新语   农耕   乡愁   大众   利用率   乡土   物件   技艺   手艺   田野   村庄   年轻人   农村   地方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