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和张兆和的婚恋:只有相近的灵魂,才能一路温暖

1


当我看到 《沈从文张兆和书信选》,才恍然大悟:所谓“才子佳人”的故事都是“所谓”的 。是风花雪月爱好者们的一厢情愿及妄加粉饰。沈从文必然是倜傥潇洒,才华横溢,温柔敦厚的,当然更是一往情深而忠贞不移于张兆和。张兆和更是娴静贞淑的完美女性,对沈从文自是一生心许的。他们的爱情是佳话,他们的婚姻是典范。事实上,竟全不是这么回事儿 。他们的爱情与婚姻也是涨满了裂隙,充满了暗潮,甚至更为残酷 。他们是真实生活里的血肉男女,不是包围在纸上烟云里不食五谷的璧人。

沈从文对张兆和的追求,从张兆和的信里看,是无赖的。张兆和实在是烦不胜烦,数次要好友告知沈从文,她对他的无感。沈从文口口声声尊重张兆和的态度,但他竟要辞去职务,甚至绝望的要自杀。看上去或被很多人写成是痴情,但是,在张兆和看来这就是威胁。事实上,也正不无威胁的意味。我们总是容易对大师美化,尤其是大师的爱情 。沈从文给张兆和带来的困扰,使张兆和在日记里对沈从文颇有微辞 。后来就找到胡适去解决,而且态度相当坚决 。胡适简直可笑地说沈从文是个文学天才,希望张兆和把握住这份感情 。天才就不可以被拒绝吗?但人们说起胡适在这桩 “佳话”里的意义时,还把他说成类似红线老人的角色。人们太需要“佳话”了 。所以就抹煞事实,或人云亦云 。

从他们的书信来看,只有新婚时,他们的感情是和谐并甜蜜的。新婚不久,沈从文就只身南下还乡,他们在他返乡途中都写下了大量保留此时美好情愫的信件 。沈从文无论发信的频率还是信件篇幅都是惊人的,大有一泻千里之概。而且所见所闻所想无所不写 。看着看着,就觉得这是一种有强烈表达欲的独言独语,张兆和更像一个聆听者。沈从文这点像极了郁达夫 。就是说,表演意味太浓了 。

他在写信时,可能已想到了发表 。当然,他那些经典的 “情话”都是这时所写,也都在这些信中 。张兆和的信就少得多,她难得地流露出对沈从文的思念和不舍,但还是克制 。张兆和的文笔相当好,扎实,有条理,有智慧之光,硬气 。和她容貌的温和婉静形成互补 。沈从文的信则缺欠收敛,软绵,甚至拉杂 。我更欣赏张兆和的文字。越往后就越在他们信里发现,男弱,女强,男情绪,女理智 。他们的相处有太多矛盾 。

2

抗战期间,沈从文随校飘零,张兆和带着两个孩子滞留在京 。他们长期离居,信件往还尤密 。这一时期张兆和同沈从文的信一样多,一样长,但问题也出在这里 。张兆和非常高兴,她能在这样“家书抵万金”的烽火岁月里,可以收到大量沈从文的家书。张兆和说,那她真是太富有了 。她的回信看上去拉里拉杂,尽是孩子的成长情形,家人街坊的情形,还了谁的债,谁又借了他们的一笔钱,又是怎样的迎来送往 。在那种炮声隆隆,随时都可能毙命的局势下,她的笔调居然异常镇定 。她仿佛是在和沈从文的家书频传中建设着一种神妙无扰的存在。你简直感觉得到她字里行间强抑的喜悦 。真是奇异 。而沈从文的信却无限焦急,切盼着张兆和早日携老带幼与他团聚 。一封比一封催得急。

沈从文对张兆和及家人的想念是切实的 。他敦促妻儿早日来同他会合,并详细为他们安排要和谁同行,要带哪些行李,要走什么路线 。他的信变得短了,也急促了,有些火气也是遮掩不住的 。然而,张兆和只一味推拖延宕,放弃一次又一次离京南下的时机 。沈从文终于耐不得了,挑明。他在信里不无怨怼地指责张兆和是故意迟延,她根本上就没有要和他会合的打算。沈从文明确地说张兆和完全想过一种不现实的生活,那就是不用和他相处,却可和他通信的生活。

沈从文总结其因为,张兆和不愿同他一起生活,后悔和他结婚了,或者是嫌他年长于她,她不应结婚这么早,她还留恋着少女无忧的时光 。甚而至于,沈从文指名道姓地说张兆和已爱上了别人,想要和别人一起生活。各种含醋带毒的揣测,实在让人难以想象这些文字是出自向来给人温和沉着印象的沈从文之手。而张兆和的信里也是非常坚持,要暂时留京,为自己层层做辩 。而且言语尖刻地数落沈从文看问题做事情实在不够高明,自负而听不得真话 。这些信件让人看得如坠雾中,不得其旨。显然有更犀利的文字被抽去了,所以,这些书信有种戛然而止之感 。但是,很明显,沈从文和张兆和的婚姻出了问题,而且非常严重 。

3

解放初期,沈从文和很多老知识分子一样,在崭新的政治情势下,开始了对己旧有的思想和知识进行了反省与梳汰。沈从文一行被遣往蜀地乡间学习兼釆风 。沈从文和张兆和再次通起长信,但多数都是沈从文的 。这些信是真正让我感动的信。它真实地记录了那一代知识分子在新旧体制交替时期的兴奋迷惘与奋力挣扎的心路历程 。沈从文对当地人民生活的窘况以及教育情形了解之后,不无感伤,但更多还是充满革新的希望和豪情 。张兆和也在信中表达了同样的感受。

他们的感情这一期间似乎相当和谐 。同时,张兆和的思想比沈从文的思想更积极激进 。那时的知识分子的进步,在现在看来是非常盲目的 。只知一味地进步进步,学习马列思想,并没有实际客观地去关照中国的情势与人心的特殊性 。轻易地肯定,轻易地抹煞 。沈从文的文学价值在于他创造一个远离政治而合乎人性真实的类桃源世界,但此时沈从文对自己的作品也半持批判的姿势去看待 。看上去沈从文是欣兴地,实则是迷惘的 。

接下来的信中,沈从文开始认识到既便在新社会里,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这时他已开始文物研究,文学创作基本中断 。他到上海去参加博物馆,但是并不愉快。沈从文非常详尽地记述了整个参观的经过。接待人员的冷漠,管理人员的拖延和无知,使他愤激不已 。他在信中向张兆和直言不讳地对那些人表示了责蔑 。作为一个有良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作家,沈从文越来越感到困惑,感到失望 。而张兆和显然是相对单纯的,她只是一味地积极,一味地听话 。而且她也看不得沈从文的还不够积极 。张兆和此时为文学杂志编辑,和沈从文交流有关组稿相关事宜 。沈从文对张兆和所组稿件的意见很大,认为这些槁件水平不够,他建意张兆和要多组高质量的稿件 。张兆和并不以为然 。他们在思想观念,文学意识上的差距必需正视 。

4

到后来,沈从文完全不能工作了,精神状况极差,甚至不能住在家中 。张兆和在别人都质疑沈从文,也是沈从文最无助,最孤独的时候,选择了对沈从文的信任 。她去沈从文疗养的地方照顾他,回家时给他写信,安慰鼓励他 。沈从文终于鼓起勇气,提起笔来,给张兆和回信,表达他的感动 。与其说沈从文写的是信,不如说是写给张兆和的便笺。这是擅于长篇大论,总把书信当散文来写的沈从文,写得最短的信 。但也最揪动人心 。一代巨匠的末路,英雄沦落 ,无尽苍凉,苍凉无尽 。生命的清泣 。然后是张兆和为书信选的后记 。半页之短,极其平实的字句。但我以为,这才是全书的精萃,是过来者的沧桑人语,也是不折不扣的文学绝唱 。当然更是沈从文和张兆和结缘一生最权威的概括 。

张兆和写道,是在整理沈从文一生的刊稿遗稿,整理这些书信之后,她才发现沈从文原来那么善良,那么有才能,那么难得,而她竟没有在他活着时好好珍惜他们相处的时间 。现在呢,悔之晚矣 。张兆和说,在沈从文活着时,她并不理解他,或者说,并不完全理解他 。然后全书完结 。沈从文和张兆和用他们自己的文字摄下的他们的故事,灯光暗掉,幕落 。我想,这才是较为真实的沈张故事,有爱有怨,有恋有嫌,但更多的还是被各种烦恼琐碎缠裹着的相伴相扶的相处 。我不是不想聆听佳话,我只是知道,佳话也往往是假话 。沈从文和张兆和是才子佳人,但他们的故事并不是 “才子佳人”的故事 。也正因为不是,才真正值得珍视 。阅读他们的故事,也就是阅读我们自己。


作者:蓝风,喜欢旧小说的气息,喜欢晚清没颜落色的氛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2

标签:胡适   拉杂   才子佳人   佳话   书信   婚恋   知识分子   信件   温暖   灵魂   思想   故事   文学   张兆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