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是怎么投递信件的

书信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具有几千年文化底蕴。它是传情达意、沟通信息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

现在大家把“书信”当作一个复合词来用,而古代“书”和“信”是有区别的,“书”指信件;“信”指使者,即传递信件之人。中国古代邮政系统并不完善,特别是战争时期,所以才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以及“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信笺穿山越岭,当在手中展开,也许还散发着淡淡的墨香。哪怕短短几个字,都足以让人内心波涛翻涌。

那么在靠书信才能传递消息的古代,又如何才能将信件送出去呢?

首先,我们讲讲官方寄信。据甲骨文记载,商朝时就已经有了邮驿,周朝时进一步得到了完善。那时的邮驿,在送信的大道上,每隔34里设有一个驿站,驿站中备有马匹,在送信过程中可以在站里换马换人,使官府的公文、信件能够一站接一站,不停地传递下去。

我国邮驿制度经历了春秋、汉、唐、宋、元、明各个朝代的发展,一直到清朝中叶才逐渐衰落,被现代邮政取代。

但是!!!驿站是古代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是专门给皇家和官府服务的,古代平民是不能用的。直到宋代,官方送的只能是公文,后来才允许送一些官员的私信,不过只能一封。

那么,古代民间百姓送信怎么办呢?有很多朋友都会想到“飞鸽传书”。因为在一些影视剧中,寄信人把需要传递的信息写在一张小纸条上,塞进一个很小的盛放工具里面盖好,绑在鸽子的腿上,再将鸽子放飞,鸽子自己就会飞到目的地。

那么飞鸽传书,真的靠谱吗?首先鸽子需要特殊训练,人们之所以会选择鸽子,是因为鸽子认识自己回家的路,就像倦鸟归巢一样。

它们虽然具备先天优势,但要想要成为一只传递消息的信鸽,还需要大量地训练。再者,古代的鸽子可不便宜哦!普通大众谁会有闲心专门去养鸽子?成本太高了!这种方式显然不太能推广开来。

还有另外一个寄信途径就是依靠官员调转或进京述职,也可以帮人捎带信件,但前提是你得有个做官的朋友,还得能不厌其烦地帮助你。这种寄信方法显然不能作为普遍方式被推广。

古代除了官员出差,还会经常各地走动的,就是商人。商人自然是无利不起早,如果需要他们帮忙递信,是需要收费的,一般是几十文钱,折合下来相当于现在的百十块钱。寄封信要花这么多钱,对于平民百姓来说确实是有点儿“肉疼”。

作为普通老百姓,寄信最常见的方式就是找熟人捎带。古人一般不出门远行,除非特殊情况,比如说书生赶考。所以,古代最常见的熟人带信就是赶考的书生。

但是,这个方法非常不方便,也没有时效性,毕竟古时移动速度真的很慢,所以家书是非常难得而珍贵的。

在过去,文化普及度低,很多人不会写字,那怎么写信呢?这点当然难不住聪明的人,他们会画出来。不信的话,让我们一起来北京广播电视台文艺频道的笑动剧场栏目,看看刘文步、王文林二位先生合说的相声《山西家信》,这信中的画和意思,保证让您大开眼界,笑掉大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2

标签:信件   古代人   官府   书信   熟人   书生   鸽子   驿站   官员   古代   方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