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龟蒙景区:沂蒙福寿地,齐鲁第二峰 连载(4)

道法自然

蒙山钟灵毓秀、形峻势险、云雾缭绕,是上好的修仙问道之所,道家崇尚道法自然,修道之地需人迹罕至且有山有水、风光秀丽,自秦汉起,便有无数道士在此修炼。

真正使蒙山在道教徒中名声大噪的应归功于两个人,一个是当朝皇帝宋徽宗,一个是在蒙山的修道者贾文。

道教至北宋发展到顶峰。北宋之初,王室尊奉道教神赵玄朗为始祖。宋真宗、宋徽宗两个皇帝更是对道教尊崇有加,特别是宋徽宗已到了痴迷的程度,他自号道君,在汴京建道德院,在全国各地大造宫观。

贾文是临沂人,生于1070年,自言曾得到八仙之一纯阳真人吕洞宾的真传,择蒙山之山水修道,自青年时已拥有一批徒众,在蒙山一带影响很大。

一次召见,成就了蒙山在道教界的显赫声名。1119年,经地方政府层层推荐,尚书省批准,时年49岁的贾文在汴京神霄宫受到宋徽宗的召见,并得到度牒、紫衣、象笏等赏赐。

京城的荣华富贵并没有牵绊住他,他不愿留京,乞求再回原籍修道。自京返回后,贾文身价倍增,成为当时朝野公认的高道。上之所好,下必甚焉,有了皇帝的加持,地方官员自不敢怠慢。在地方政府的支持和徒众的赞助下,他在蒙山主峰南麓的山脚下主持创建了一所名为玉虚观的道观,经过三十多年的经营,道众达300多人,成为当时沂州一带规模最大的道院,玉虚观被尊为“山东之冠冕”。

贾文于蒙山修道30余年,主持创建了玉虚观正殿、三清殿等建筑,蒙山道教也在这一时期最为兴盛,对弘扬蒙山道教文化可谓居功至伟。金熙宗皇统四年(1144年),贾文无疾而终,获谥“清虚文逸成公先生”,故后人多称其为贾成公。

清朝时,玉虚观改称万寿宫,1938年,尚住有道士100多人。2010年农历三月三日,万寿宫修复工程告竣,举行开光仪式,古寺新颜,重又焕发出勃勃生机。现在的万寿宫,院落三进,宫室壮丽,面貌辉煌。步入山门殿,过金水桥,由南至北中轴线上,依次为山神殿、玉皇殿、三清阁,两厢配殿,东为药王殿、财神殿、文昌殿,西为雨王殿、观音殿、长寿殿。玉皇殿西为仿古祭台,殿后往西有碑林,树历代重修记及功德碑记。庙内西侧为生活区域,有斋堂、盥洗室等。

在龟蒙景区的山腰处,有一地名叫白云岩。白云岩是明清时期道教全真派华山祖庭,白云岩有道士林,相传历代在此修炼过的道士死后便葬于此,世世代代守卫着这块洞天福地。白云岩建有清虚观,始建于明朝天启年间,后经清康熙、雍正、光绪年间多次修葺扩建,有钟楼、山门、客庭、学舍房廊无数,蔚为壮观,极盛时期,所辖庙田达600余亩,道众百余人。

清虚观中多道教名士:宋人皇甫希永、明人杨真人等均曾在此修道,而真正使白云岩名扬道界的人应为华山派第八代道人张演浩。

1623年,明朝天启三年,又有一个人慕名来到蒙山,在贾文创建的玉虚观短暂停留后,他不辞辛苦,沿着山脊继续攀登,来到了白云岩。空灵、飘逸、仙气缭绕的白云岩深深吸引了他,他决定留下来,这一留就是五十年。

张演浩创建白云岩清虚古观后广收门徒、授业,从明朝后期到清康熙年间,五十年的时间,使得白云岩人才济济,代代相承,出了很多的道长,素有“天下丛林半出本山派下”的美誉,其中“天下第一观”北京白云观的方丈——高仁峒即为该观弟子。

高仁峒 ,字云溪,生于1840年,世居济宁任城,年十六父母弃世,出家蒙山,皈依李真人门下,在清虚观中清修,居五载,辞师云游访道。后继任北京白云观方丈,维持观务,百废俱兴,性喜交游,大夫卿相,车马相仿,一时名盛。不过,他最富盛名的是曾任晚清慈禧太后的国师。

这位神奇的道士,通过与清总管太监刘诚印(皈依道教,自称素云道人)的关系出入宫廷,以长生不老之术取得慈禧信任,深受慈禧太后宠幸,被封为总道教司,总管全国道教事宜。

虽远在京城,地位显赫,高仁峒丝毫没有忘记千里之外的蒙山白云岩清虚古观,仅光绪后期,高仁峒一次就捐金600两用于修葺白云岩庙宇。

白云岩清虚观与蒙山山下万寿宫、龟蒙顶玉皇殿并称为“蒙山三大古观”。在清虚古观东侧,为白云岩道人墓地,埋有历代道人百余人,荒冢累累,断石残碑,横卧竖立,不下六十余通。


本文系【沂蒙行者】微信公众号原创内容

图片源自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2

标签:白云观   蒙山   光绪   道教   山龟   白云岩   明朝   齐鲁   京城   福寿   道人   景区   道士   历代   沂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