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健康 启示录

第一部分《论语》健康启示

1,《论语》饮食健康观

众所周知《论语》是孔子及儒家学派的经典,它集中体现了儒家治学、为政、做人、处世、审美、道德的价值思想。再读《论语》发现其实它也有关于健康饮食的论述。

《论语》第十篇乡党篇,记录的孔子衣食住行和生活习惯中就包含了孔子的饮食健康观。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三日不食之矣。

食不语,寝不言。”

解读:

粮食不怕舂得精,肉食不嫌切得细,在当时手工舂米的情况下很难得到现在的精白米精白面,所以,孔子说的精和现在提倡吃的糙米并不矛盾。粮食霉变不吃,现在也讲不吃霉变的粮食,认为霉变的粮食可能致癌。鱼肉腐败不吃,腐败的鱼肉含有致病菌,甚至是致命菌,所以千万不能吃。食物颜色难看不吃,食物颜色改变说明食物有可能腐败、霉变或被细菌污染,当然不能吃。味道难闻不吃,食物失去了本身应有的味道,变得难闻也说明可能变质了,吃了只会损害身体健康。烹调不当不吃,现在也提倡少吃油炸、烧烤食物,在高温油炸和烧烤中食物会产生致癌物,少吃为宜。不当吃的时候不吃,现在也强调一日三餐,规律饮食,按时吃饭,不饥强食则胃伤。宰杀不当不吃,现在也有种说法叫排酸肉,就是让宰杀时产生的过多的酸性物质排除,才有利于身体健康。调料加得不对不吃,比如寒凉的食物就要加点温热的姜,减少其寒性,而不能再用寒凉的调料,吃螃蟹蘸姜汁醋,蒸螃蟹加紫苏都是这个道理。

酒席上的肉虽多,但吃的量不能超过主食的量,粮食为主,所以叫主食,肉食为辅。数数我们的牙也就知道了食物搭配的比例了,门齿又叫切齿,是用来切断蔬菜的,上下共8颗;虎牙也叫犬齿,是用来撕肉的,共4颗;磨牙是用来研磨粮食的,共16颗,也就是说每顿饭粮食要占一半,剩下的一半中的三分之二是蔬菜,最后才是肉类。但我觉得年龄大了可能本身吃不了多少东西,肉类太少了可能营养跟不上,可以适当提高肉食比例。

喝酒不能喝醉,WHO建议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叫限量饮酒。

姜常吃,但不多吃,俗话说男子不可一日无姜。

祭祀分到的肉最好当天吃,即使存留也不要超过三天,超过三天就不能吃了。存放时间长了肉就会腐败变质,吃了就会导致疾病发生,损害身体健康。

吃饭的时候不说话,专心吃饭。人的气道与食道并行,说话气要从气道出,吃饭时食物要从食道下,吃饭说话气道打开挤压食道,很容易导致哽咽,或者吞咽时食物误入气道,产生呛咳。睡觉的时候不讲话,静心休息。睡觉时需要收敛气机,说话则要发散气机,易致失眠。

这些饮食健康观即符合五谷为养,五畜为益的古代饮食要义,又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的坚持谷类为主的平衡膳食原则相合;更是特别注重饮食卫生。

由此,也解答了为什么在平均寿命只有38岁的春秋战国时期,一直颠沛流离的孔子能活到73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1

标签:儒家   论语   孔子   寒凉   食道   肉食   启示录   中华   传统文化   腐败   粮食   食物   饮食   经典   健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