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死不如赖活着,这句话错在哪里了?让你从此不再惧怕死亡

活明白了:我竟然不再害怕“死”?生命的意义在于“好死”?

烨子|活明白了|烨子心学

“死”的演变|烨子书写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在夹缝中呼吸的同时,不时地冒出来对于死亡的念头,有惶恐,有不安,也有自我安慰,但所有的安慰都无济于事,在死亡面前,害怕是自认而然的事。今天,因为一件事,我竟然不那么害怕死亡了。

能够突然醒悟过来,是因为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明天和意外哪个先到谁也不知道”,这句话虽然早就听说过,也曾写进文章,但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深意。今天突然开悟了:活着的人永远都没必要惧怕死亡,因为真正到你死的时候死亡早就与你无关。

英国大戏剧家莎士比亚说过,有一个地方我只见过人去从来没有见过人回来,那就是死亡后的未知时空了,人死后到底是上了天堂还是下地狱,或者就是一抔黄土,一阵风,谁说得清楚呢?

今天我紧紧盯着死亡两个字看半天,尤其是我把死和亡拆分来看,发现一个今天大秘密,关于死亡,关于死和亡。

彼岸皆是光明|烨子国画

我们先看这个“死”字,一个人在对着一具尸体鞠躬,经过千年的演化才有了今天的字形。很明显,古人对死的理解就是生命彻底停止,停止了生机,与“生”对应。有生必有死,死其实就是生的一个过程,生也是死的一个过程,生死本来就在一起。

甲骨文死字写法|烨子书法

我们再来看“亡”字,古代汉语中“亡”多指“逃走”和“丢失”,如“亡羊补牢”“逃亡”等词汇里“亡”就是逃走和丢失的意思。亡,不一定死,死,必定亡。而把死和亡连起来说,死亡就是对生命彻底消失灭亡的斩钉截铁的说法,不仅永远结束了生命而且永远消失了。

亡字书法|烨子书写

“死”和“亡”的区别,一句话足以概括,那就是:一个针对生命的终结,一个针对思想的覆灭,“死亡”则是指肉体和精神两种层面的消亡。

我这么解读“死亡”肯定会破灭很多人的希望,对死后抱有的那种侥幸心理只好灰飞烟灭了。其实恰恰相反,我这么解读就是为了激起你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的,为何这么说?且听我下文分解:

各位看客如果注意到标题就知道,我说的是不怕“死”,不是不怕“死亡”,死亡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充满恐惧的,不怕那是瞎话。如果说人生有意义,就是“生”有意义,那就是“好死”,当生命终结的那一天,身体“死”了但精神永生或者深入人心更久远一点。

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我不赞同这句话,有些人活着实则早死了,有些人死了其实一直活在亲人心里,活在爱人心里,活在朋友心里,活在大众心里。那些行尸走肉般的生命,哀默大于死心,万念俱灰的生命和彻底失能的生命,确实不值得留念,如此,人们才会坦然赴死。

彼岸有光|烨子国画

究竟什么样的状况是“好死”呢?烨子以为至少包含以下几个层面的意思:

第一,身体“死”了但精神还在,身体层面的死不可避免,谁都免不了一死,但我们要明白精神可以做到永恒,最起码可以不立即消亡。《寻梦环游记》中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真正的死亡是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人记得你”。《生命的清单》里也有类似表述,说人的一生要死去三次:第一次是当心跳停止呼吸停止的时刻,就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死;第二次是当你开始下葬,你的亲人和朋友们为你举行葬礼告别,从此你的名字将从户口簿上永久删除,你的身份证将永远失效,你的朋友圈将不再更新;第三次是当你在这个世界的结交和影响的最后一个人把你忘记,不再记得你,此刻,这个宇宙将与你毫无关系,这个时候你将进入“死亡”的时空,你彻底从这个世界消失。如果你在死后还有很长一段时间人们还会记起你,偶尔谈及你,如果真有灵魂存在的话,那么我想你是可以感应得到的,你只是“死”了还没有“亡”,你的“死亡”宣判词也许会一再推迟,直至永恒。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说过:“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忏悔,也不会为碌碌无为而羞愧……”

生命相对于整个宇宙来说实在是太渺小了,渺小到连尘埃都不算,同时,如此渺小的生命却又是如此伟大,伟大到可以改变世界影响宇宙。所以说,我们一定要在死的时候为这个世界留点什么才不算白来一趟,精神财富,是预备给所有人类的。

黄帝,炎帝,蚩尤,三皇五帝都过去了那么多年,可是我们依然记得他们,他们的精神是永生的;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这些圣贤虽然早已离我们远去但他们流传给后世的作品和思想确是永恒的,他们会死但不会亡。

普通的老百姓不一定要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来,也不一定有所谓的真知灼见流传于世,但是至少他们的精神会在后世的亲人间永远留存,那是家风的流传,那也是精神的永生。

这是从认知的层面来面对生死,认知“死”和“亡”的区别,要想不被人永远遗忘,那就该好好活着,活好每一天,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精神生命永存。

彼岸|烨子国画

第二,善始善终寿终正寝,正常老死,死前没有卧病在床,用现代词汇来说就是死前没有失能,用民间的话来说就是没有“欠床债”。《红楼梦》第四十六回说到:“两个蹄子,不得好死的……”这里的“好死”就是“善终”的意思。“赤条条来赤条条去”,如此就是善终了。

这里所说的善终,就是在死之前身体没有失能,没有“欠床债”,也许在睡梦里直接进入长眠模式,也许死前身体还可以调动最后5%的肾上腺素让你可以交代后事,也许摔一跤就摔进了“天堂”……这些都是“好死”的人。

要想迎来“好死”的眷顾,应该从活着的每一时每一刻做起,而不是当病入膏肓的时候,更不是卧病在床的时候。要想“善终”,首先要做到“身体力行”,就是“以身作则”,就是拿自己的身体“开刷”。

若想善终,管理好自己的身体健康是一辈子的要务,“管好自己的嘴,迈开自己的腿”,注意饮食,劳逸结合,远离那些不健康的饮食方式,不要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这个道理不难懂,但是真想做到还是太难,虽然《黄帝内经》的开篇就有文字描述,但是绝大多数的人会忽略不计直接跳过去,从不走心。

《黄帝内经-素问》在开篇”上古天真论篇第一“里说:”……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常,故半百而衰也。”

《黄帝内经》成书于先秦至汉朝的那个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但是本书记载的内容大多是上古时期的,也就是说,古人在数千年前就已经知道如何活好,更知道“好死”。

这是从身体上做到“好死”,只有首先善待自己的这具皮囊才能做到“度百岁乃去”。

第三,死是千真万确的事,但如何死自己无法预估,因为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谁也不知道,一个人到底是以那种方式离开这个世界的?意外还是正常死掉,谁都无法预判,不管你是谁。所以,不如活好每一天,把每一天都当成生命的最后一天来对待,如此,你才能不负此生,到你死的那天不管是意外还是正常死亡,你都会是“好死”的。这一条非常之重要,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说。比方说,你今年六十岁了,也许退休了,直接被定义为老年人,此刻的你会想如果活到八十岁高龄也就20年光景了,如果得场大病没准十年就没了,你虽然退休了但同时也是非常惧怕死亡的。如果你今年七十岁了,你可能在心底对你的生命进行倒计时,计数单位变成了单数,你想着自己还能活三年还是五年呢?如果你今年八九十岁了,进入耄耋之年,此刻你可能不再惧怕死亡了,你在想你已经赚着了,你的生命长度已经击败了大多数人,此刻的你可能不再惧怕死但如果身体没有失能,你肯定还是留恋人世间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你还是惧怕死亡的。

对于第三点想明白一个道理就好,那就是:生命病死本就是生命的正常过程,是一种生命常态,既然人总要死的怕也没用,还不如不去想它,先把死亡想明白然后把它尘封起来。而且,到底哪种死法除非那种自杀的极限行为,否则一般人是无法选择死亡的方式的,所以,就不如不去老想着“死”,好好活着是王道。

国庆期间回老家为父亲庆祝八十大寿,看到父亲日益苍老的脸和佝偻的背脊,顿时心生苍凉,曾经的容光焕发去哪里了?曾经的英俊威武去哪里了?同时,我发现父亲的内心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脾气变得暴躁不安起来,缺乏耐心。作为心理咨询师的我,还是看出了内心的端倪,那是因为对“风蚀残年”的担忧,那是对“人将就木”的恐惧,简单来说就是惧怕死亡。我开始开导父亲,我说你现在能吃能睡还能适当劳动与大家并无差别,可以照常享受人生,最起码没有像爷爷那样在床上躺了八年,你是最幸运的了。而且,死亡并不可怕,因为死都是悄悄来的,从来不会惊吓到你,你根本就不用担心。你看那些得了癌症的人十个有九个是吓死的而不是病死的,为什么呢?因为惊吓和恐惧只会让死亡提前到来,关键是在自己活着的时候感受到死亡的痛苦,那就得不偿失了。

这是从心理上做到“好死”,只有把死看透了,从内心深处接受死亡才能不怕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3

标签:黄帝内经   这个世界   上古   国画   层面   父亲   意外   身体   精神   生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