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蒋纬国病重,临终前叮嘱现任妻子:定将我和静宜葬在一起

前言:

1997年,蒋纬国糖尿病复发导致昏迷,经过医生抢救才慢慢转醒,但他的时日无多,不得不考虑后事,他将现任妻子邱爱伦叫到床边,虚弱地说:“我时日无多,还有一事未了,你一定帮我做好!”

蒋纬国

邱爱伦抹抹眼泪,哽咽地说:“你说吧,我一定帮你做好!”蒋纬国似有些为难,但还是说了出来:“在我死后,定将我和静宜葬在一起!”邱爱伦一怔,眼泪从眼睛里面慢慢滑落,洁白的牙齿轻轻咬上红唇,似在下定决心,微微点头答应。

蒋纬国口中的静宜是谁,蒋纬国为什么会向妻子说出这样的诉求?

蒋纬国一见钟情石静宜

1997年,蒋纬国去世,根据妻子邱爱伦的意见,将其灵堂设于“荣民总医院”介寿堂内,他的父亲蒋介石和哥哥蒋经国的灵堂也设在此处。

蒋纬国的所有后事都如期进行着,可唯独蒋纬国下葬地点,邱爱伦并没有向外界透露。直到下葬的前一天,邱爱伦才决定将蒋纬国下葬在台北六张犁山,众人这才得知这正是蒋纬国的遗愿,他要和原配妻子葬在一起。

石静宜

其原配妻子叫石静宜,和蒋纬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情,所以蒋纬国宁愿放弃与现任妻子葬在一起,也要和原配在一起。

石静宜1918年出生于湖北孝感世代簪缨的名门望族。在清朝咸丰年间家道中落,石静宜的祖父石忠仪弃儒从商,这才让家族重新兴旺,后给家中请来教书先生,教育家中子女凡事要替别人着想,宁愿自己吃亏也不要做缺德亏心之事。

石忠仪嘱咐后代不要忘记组训,勤奋读书争取建功立业。而石静宜的父亲石凤翔完美传承老爷子的遗训,早年留学日本,专攻纺织工业。毕业后拒绝日本资本的挖掘,毅然回国建设祖国。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石凤翔一手创办的企业可以公然与日本企业竞争,为抗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逐渐将手中企业发展成抗战时期工业重心和物资供应的重要基地。

石凤翔

由于父亲良好的教育,石静宜从小就品行端正、聪明伶俐,很是招人喜爱。石凤翔在谈生意的时候也不忘记带着石静宜一同出席。石静宜15岁时,对英语产生了极大兴趣,立即拜张治中的女儿张素我为师。

大学毕业后,石静宜又喜欢上了音乐,专门到音乐专科学校学习钢琴和声乐。由于出身豪门,石静宜生来就带有大小姐的气质,再通过后天环境的有意培养,石静宜绝对是当年富家公子追求的对象,而蒋介石之子蒋纬国就是其中之一。

1940年,蒋纬国毕业于德国慕尼黑,蒋介石想让他到西北胡宗南手下当排长,驻守潼关。自从蒋纬国回国的那一瞬间,他的身上就散发着光环。因为是蒋介石的儿子,所以引得国民党大小官员都在奋力地巴结他。

不论活动大小,那些想要升官的官员都要叫上蒋纬国赏光。由此,蒋纬国经常在西安和潼关之间往返。

蒋纬国

这天,蒋纬国像往常一样从西安参加完活动,坐上了返回潼关的火车。刚一坐下就被一位优雅漂亮的女子吸引。这个女子便是石静宜。

石静宜安静地坐在座位上,手中拿着一份英文报纸忘我地读着,丝毫没有注意到对面坐了一个男子。石静宜读到有趣之处,不禁嘴角上扬,但笑不露齿很是温婉。看到此情此景,蒋纬国不禁看直了眼睛。

或许是因为蒋纬国的目光过于炙热,石静宜逐渐发现了对面的蒋纬国。她皱眉心中腹诽:“这是谁家的儿郎,没有半点规矩。”石静宜抬起头来,准备呵斥对方,不想却看到一位长相俊朗的少尉军官,心中的怒火瞬间消失了大半。

一则参军之人多少性格直爽,对细枝末节的东西自然也是不太注意,二则对方看上去并不像是坏人,所以石静宜才会消气。

蒋纬国

见石静宜抬头看自己,眼中还带着些许不满,蒋纬国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失礼,感到非常不好意思,但也是瞬间的事。蒋纬国大大方方地上前介绍自己,并开口借阅石静宜手中的报纸一看。

蒋纬国的直来直去,倒让石静宜感到害羞,她将手中的报纸递给蒋纬国,自己则靠在座位上闭目养神。蒋纬国拿起报纸,纯正流利的英语脱口而出,这让石静宜好奇地睁开眼睛察看。只见蒋纬国念得十分入神,行如流水。

石静宜彻底被蒋纬国吸引,目不转睛地看着他。蒋纬国感受到石静宜的目光,便放下手中的报纸,与石静宜攀谈起来。这次见面就让双方产生了好感,记忆犹新,也可以说,蒋纬国对石静宜是一见钟情。

1941年,石凤翔带着石静宜参加一场宴会,刚进门,石静宜就看到了不远处的蒋纬国。蒋纬国同样也看到了石静宜,便上前熟络地与石静宜攀谈起来。这时,舞曲响起,蒋纬国伸出手绅士的邀请石静宜跳舞,石静宜也伸出手,接受了邀请。

两人郎才女貌,在众人的注视下翩翩起舞,引得众人一阵喝彩。此后,石静宜和蒋纬国经常联系,时间长了便萌发了爱意。

两年后,蒋纬国将自己与石静宜的恋爱关系告知了蒋介石,在双方家长的祝福下,两人不久在重庆举行了婚礼。

为爱离开故土,却不得蒋家喜爱

解放战争到白热化阶段的时候,国民党开始节节败退。战争局势紧张,石静宜随着蒋纬国从徐州退驻武汉

1948年的一天,蒋纬国带着妻子石静宜坐车回到孝感,他已经预示到他们再也回不到故土了,于是就像让石静宜最后一次与家乡告别。

蒋纬国和石静宜的结婚照

孝感各界知名人士听说蒋纬国要来,都纷纷到县府迎接。在迎接宴会结束之后,石静宜还想回老家双峰山看看,但此时那里已经解放了,蒋纬国没有办法带她回去,石静宜也只能叹口气,在孝感的县城四处看看。

当来到孝感县的中学门口时,石静宜用石凤翔的名义捐赠了法币20万,表达对家乡的一点心意。

蒋纬国陪着石静宜站在文昌阁楼楼顶,远远地能看到双峰山模糊的影子,石静宜突然感到一阵悲伤,不禁哀叹道:“这一别,不知何时能回来。”蒋纬国也同样伤感,望着远处发愣。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石静宜随着蒋纬国去了台湾,这一走就再也没能回到故土。

蒋纬国和蒋经国、蒋介石

来到台湾后,蒋纬国担任装甲兵司令,在部队中建起了装甲兵子弟学校。但学校里面的士兵大多是十五六岁的孩子,是蒋纬国从南京带到台湾来的。远离故土是对一个孩子最大的折磨,为了安抚这些孩子,石静宜主动揽起这个任务,担任学校校长。

石静宜既当老师又当母亲,亲自为这些孩子洗衣做饭,也算是为蒋纬国分担压力。可石静宜到底是高门大户里面的千金小姐,十指不沾阳春水,长时间的劳累也让她的身体受到了严重的伤害。

一次,石静宜陪着蒋纬国参加活动,突然感到小腹一阵疼痛,裙底也尽是鲜血。蒋纬国慌张不已,连忙开车将石静宜送去了医院。据医生的诊断,石静宜已经有了几个月的身孕,但石静宜自己也不知道。

医生猜测,导致孩子流产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石静宜本身体质不好,再则是因为石静宜过度操劳。这个小生命还没有长大,就离开了这个世界,石静宜对此非常自责,她趴在蒋纬国的怀里不停地责怪自己。

蒋纬国和石静宜

蒋纬国虽然也非常痛苦,但还是不断安慰着自己的妻子:“不要太过伤心,我们还会有孩子的。”然而,他们这个愿望却并没有实现。

自从石静宜流产后,蒋纬国就停了她的课程,留她在家中休养。石静宜也非常注意身体健康,但上次的流产还是给她的身体带来了严重的损伤,形成了习惯性流产,他们始终没有自己的孩子。

石静宜的性格温婉但也开朗,擅长交际,她与蒋纬国训练的官兵都十分要好,无论在官场上还是社会上,石静宜的朋友都非常多。可这也是她在蒋家生存的一大弊端,蒋介石似乎更喜欢行为和思想都传统的大儿媳。

蒋介石的大儿媳蒋方良与石静宜有着截然相反的性格,与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蒋方良

1937年,蒋经国从俄罗斯带回一个外国媳妇,名叫费娜。费娜来到中国仅仅一年时间就学会了汉语,还能说一口流利的宁波话。她遵循浙江的传统风俗,还用中国的法子教育自己的子女。

每当过节的时候,费娜还让子女烧香祭祖,要不是费娜长着一张西方脸,不知情的人肯定会以为费娜就是传统的中国女性。费娜不像石静宜那样开朗、广交朋友,从来不喜欢过问政治之事,而是在家相夫教子,孝敬公婆。

费娜的行为赢得了蒋介石的欢心,为了表达自己对这个儿媳的喜爱,蒋介石还为费娜起了一个新名字叫“蒋方良”。

与蒋方良相比,石静宜的性格并不是蒋介石所喜欢的。不过,石静宜也不在意公公对她的看法,依旧我行我素,与婆婆宋美龄倒是有几分投缘。

宋美龄

虽然得不到公公的认可,但石静宜一点也不在乎,她所在乎的只有疼爱她的丈夫和希望和丈夫有个孩子。

1952年,是石静宜与蒋纬国结婚的第8个年头,她终于又迎来了与蒋纬国爱情的结晶。自从有了身孕,蒋纬国非常高兴,隔三差五就带着石静宜去医院检查,并为她买补品。

经过医生的检查,预产期为当年的农历九月中旬,而九月十五日就是蒋介石的生日,为此蒋纬国更加开心了。

可不久,蒋纬国就接到了赴美出差的任务。蒋纬国很是放心不下,他一一嘱咐石静宜,还托人照顾她。但噩耗还是来了,蒋纬国在美国出差的时候,石静宜却不明不白地死在了家中。

“定将我和静宜葬在一起”

1952年9月,蒋纬国奉命随徐培根赴美出差,留下已经将要到预产期的妻子在家待产,但石静宜却不明不白地死在了家中,这对蒋纬国来说无疑是一颗重磅炸弹。

蒋纬国

在接到妻子石静宜“病危”的消息后,蒋纬国放下手中的工作,买了最早一班飞机的飞机票,风风火火地赶回了台湾,但还是来晚一步,石静宜已经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当蒋纬国冲进医院后,就看到石静宜被白布所掩盖,他悲伤不已痛哭着叫着石静宜的名字。在冷静下来后,蒋纬国这才从医护人员的口中得知了石静宜的死因。

当时,石静宜住在台北市广州街武昌村,这是蒋纬国为了方便产检特意搬来的,因为附近就是台北唯一的贵族医院——中心诊所。

医护人员告诉蒋纬国,石静宜在接近9月15的前几天,因为想让孩子和蒋介石同一天生日,便请医生为她控制产期。起初,石静宜让医生为她打保胎针,避免提前生产,可到了九月十五的晚上,却没有生产的迹象,石静宜就缠着医生给她打催产针。

在保胎针和催产针的共同作用下,石静宜顿感不适,立即就被送往了医院。可没有一个人陪在石静宜身边,护士找石静宜的父亲却找不到,只好找到蒋经国。但蒋经国来到医院的时候,石静宜已经无力回天。

蒋纬国听后更加痛苦不已,他自责为什么非要去美国,害得妻子在病危的时候身边竟没有一个人。

而对于石静宜的死因,世人众说纷纭。有人认为石静宜就是因为难产而死,但有的人认为石静宜触动了蒋经国的利益,所以惨遭毒手。对这种说法最有利的证据就是石静宜的学生陈亨的一段话。

据陈亨回忆,当年他只有15岁,石静宜是他的老师。有一天晚上,他与几位同学像往常一样到石静宜家中玩耍,远远地就看见石静宜的房中有好几个人影攒动,他们小心翼翼地走近一看,只见有4个身形健壮的男子将一包东西硬塞到石静宜的口中。

石静宜奋力抵抗但终究无济于事,第二天便传出了石静宜身亡的消息,细想来当时石静宜是被人强行灌下了毒药,所以身亡。

当时陈亨太小,被这种场面吓得不轻,又怕惹上麻烦就没有声张。陈亨后来表示,石静宜是她的老师对他非常照顾,在老师危难之际却没有将此事公之于众,实在惭愧。

对于陈亨的这一番言论,蒋纬国却并没有深究,或许他知道一些内幕,但为了维护蒋家的尊严和名声,他也只当不知道。

“信以为真”的蒋纬国悲痛欲绝地料理了石静宜的后事,将她安葬在台北六张犁山。令世人都诧异的是,为石静宜修建墓穴的时候,蒋纬国还为自己和养母姚冶诚也修建了墓穴,共三座墓。这也为后来蒋纬国的遗愿埋下了伏笔。

蒋纬国

姚冶诚是蒋介石唯一一个没有正式名分的侍妾,蒋纬国4岁时被蒋介石接回后,就一直被姚冶诚抚养长大。蒋纬国将姚冶诚视为自己的亲生母亲,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女人之一,从这里就能看出,蒋纬国对石静宜有着深厚的感情。

1966年,姚冶诚也因病去世了,按照当初设想他将母亲葬在了石静宜的墓旁。蒋纬国面对这两座冰冷的墓碑,心中无比荒凉,他不禁回想起与石静宜第一次见面时的场景,瞬间悲伤涌上心头。

为了纪念石静宜,蒋纬国花费了很大的心思。他在台北原“甲兵之家”旧址,创办了“静心小学”“静心乐园”,还将装甲兵子弟学校的名字改成了“宜宁中学”。这几处场所的名字全部取自“静宜”二字。台中有家“静宜女子中学”便是蒋纬国对亡妻的纪念。

蒋纬国

蒋纬国的做法在当时很不合规定,但蒋纬国并不在意外人的看法,坚持这样做,他只想让亡妻的名字存在于世上,让世人铭记。

蒋纬国以为自己在石静宜去世后已经心死,但在1955年,他遇到了第二任妻子邱爱伦。邱爱伦当时只有19岁,正处于人生中最美好的年纪,她活泼开朗的性格让蒋纬国想起了亡妻,于是在他的攻势下,邱爱伦与他结为夫妻,还生下了一个孩子。

可蒋纬国与邱爱伦相差20岁,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都不相同,三观不合的两个人最终只能走上破裂的道路。

1975年,邱爱伦以去美国照顾婆婆宋美龄的借口远赴美国,正式与蒋纬国分居。直到1997年,蒋纬国病重,邱爱伦才回到了台湾,照顾蒋纬国的生活起居。

邱爱伦

后来蒋纬国因糖尿病复发导致昏迷不醒,醒来后,他将现任邱爱伦叫到床边,虚弱地说:“我时日无多,还有一事未了,你一定帮我做好!”

邱爱伦抹抹眼泪,哽咽地说:“你说吧,我一定帮你做好!”蒋纬国似有些为难,但还是说了出来:“在我死后,定将我和静宜葬在一起!”邱爱伦一怔,眼泪从眼睛里面慢慢滑落,洁白的牙齿轻轻咬上红唇,似在下定决心,微微点头答应。

在处理完蒋纬国的后事之后,邱爱伦再度飞赴美国,与婆婆宋美龄相依为命,相互打发寂寞的时光。宋美龄去世后,邱爱伦也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8

标签:潼关   孝感   妻子   台北   故土   台湾   临终   蒋介石   蒋经国   医生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