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拍变天!禁止城投托底拿地,意味着什么呢?

近期,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加强“三公”经费管理严控一般性支出的通知》(财预【2022】126号)。文中明确提到:严禁地方通过举债储备土地,不得通过国企购地等方式虚增土地出让收入,不得巧立名目虚增财政收入,弥补财政收入缺口。

这一消息立刻上了热搜,福兮?祸兮?房友圈里炸了锅。

今年楼市下行,很多城市的土拍全靠城投托底,据统计,今年前九个月,城投拿地金额占全国土地出让金比重的11.77%,而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三四线地区,城投拿地的占比甚至超过五成。当然,嘉兴也不例外,众所周知的今年5月19日的土拍,四块地中,除了一块被民企浙江紫城房地产拿下,其他三块,两块被嘉兴经投拿下,一块被城投拿下,说实话,如果没有国家队,那场土拍确实会很难看。

那么,禁止城投托底了,对楼市而言是利空吗?土地价格会下降吗?房价会随之继续下降吗?

未必!!!

01 筑底企稳和预期修复

先看最近的两个土拍卖爆的城市:

最近,上海第三批次土拍终于走出了独立行情,35宗地块无一流拍,最终成交总金额达到1053.84亿元,再次刷新上海的最高集中供地总价纪录。

合肥第一批次土拍,吸引了近40家房产商参加,19宗住宅用地中,除2宗保障性住房用地外,其余17宗全部溢价成交,15宗竞至最高限价进入“竞品质”阶段,合计揽金约150亿元。

这两场土拍,无疑具有风向标意义,一是一线城市如上海,存在强大的需求,这种需求压抑的愈久,爆发的愈强劲;二是二线发展城市如合肥,只要政府诚意拿出最优质的地块,保证开发商有足够的利润率(合肥一批次土拍,最低利润率约11%,最高约18%),既然市场跌出了机会,逐利的开发商就会蜂拥而入。

各种利好政策的刺激必有回响。9月份全国百强房企销售额环比增长3.7%,加上央行注入的近万亿的流动性,让民企积极性和拿地能力逐渐恢复,这是土地市场热度恢复的重要因素。所以,财政部在当下的关键时刻出台政策,禁止城投托底拿地,意味着楼市已经筑底企稳,预期在稳步修复,在稳中向好的趋势下,一定程度上已经无需过度依赖城投托底了。

02 地方债务和良性循环

在一些特殊时期,采用一下临时举措度过过关,情有可原,但是如果长此以往,城投超额购置土地,会极大地增加地方债务风险。

据统计,各地城投拍下的土地中,拿来开发的仅占16%,而剩下的84%,多半都在闲置中。很多地方的城投拿地,本质上还是左手倒右手,用财政的钱去拿地,拿完地之后,财政把钱退给你,然后拿完地之后多年也不开发,这属于典型的虚增土地出让收入,里面确实蕴含着很多风险,所以财政部把它禁止掉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而这次的政策,或许就是土地市场的一次大变天!

从长远角度来看,这将是一种促进房地产长期良性循环的良策,一方面,可以进一步规范地方债务,防止过度透支地方财政信用,降低过度依赖土地财政,另一方面,土地是地方管理的根本,制约性利用可以保证土地的价值属性,让土地回归正常的市场属性。

良性循环,才是上上下下所期盼的!

03 面粉和面包在博弈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比如供应和需求,从来都是一对矛盾。

城投不能托底拿地了,意味着今后的土地供应量会进一步降低,存量房将得到更好的去化,但是,此举也意味着未来商品房供应量的同步降低,因为国企不拿地了,面粉没有了,那么未来的面包的供应一定会更加稀少。

当下,楼市陷入冷静期,老百姓的住房需求不是没有了,而是在累积,当需求进一步累积,当市场底部进一步筑底,当市场真正回归正常的时候,供需的矛盾就会进一步显现,所有当下的供不应求,在未来都会形成矛盾的激发。

楼市筑底的过程,也是积聚能量的过程。

所以,要提醒一下,短期内,政府卖地收入减少,有些新区和概念区域的建设将受到影响,建设速度会变缓,甚至不能百分百确定未来一定能建好,如果你打算买房,一定要更加关注城市的核心地段,未来,当没有供应的时候,已有的供应会变得非常稀缺,真正核心地段的优质资产将变得奇货可居,市中心、小面积、低总价、学区房,尽量按照这个逻辑去选房子吧!

具体形势如何进展,还需静观其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财政部   合肥   债务   上海   楼市   土地   需求   未来   地方   城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