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河南会有一个“台湾村”?邓州的高山族人是从哪里来的?

河南作为一个内陆城市,居住的绝大多数都是汉族人口,但是在邓州有这么一个特殊的村落,因村子里的居民都为分布在台湾的高山族,所以被称为“台湾村”。

河南邓州高山族的“根”之记忆

河南和台湾这看似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地方,在1983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的时候竟然神奇地连接在了一起。

就是这一次的普查,发现河南邓州的张家镇境内有数千人都为高山族的后裔,主要集中在上营村、下营村、尖兵营村,占内陆高山族总人数的50%,这个消息一出在那时引起不少热议。

中国的人口绝大多数都是汉族,其他55个少数民族,分布在中国领土的各个地域,其中土生土长在台湾的少数民族被统称为高山族。

因为台湾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高山族迁到大陆的机会本就非常少,定居大陆的高山族人数自然也十分稀少,这一次的人口普查一下发现那么多高山族后裔,不免引起人们的好奇,他们是从哪里搬过来的?

当地一些老人提起这个“台湾村”,都说他们是以前打仗过来的,类似于:“我们是从福建过来的”,“当年郑成功的手下有个叫黄廷的,跟着他打仗过来的。”等含糊不清的说辞,再具体一点他们就说不清楚了。

从这些老人零星的记忆中可以知道,他们并不是最早来到这里的高山族,而是他们的后代。他们所知道的也都是从更老一辈那里流传下来的。由此可以肯定,河南邓州的高山族在这里已经生活至少好几代人了,应该有几百年的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当地老者模糊不清的回忆中说出的黄廷,历史上确有其人。

据载他出生于明末清初的混乱年代,祖籍福建,清顺治三年开始跟随郑成功参加反清复明的活动,成为郑成功的得力副将,后来郑成功带着他一起成功收复了台湾

对照黄廷的出生年月和祖籍,跟高山族老人所说“自己是从福建来的”这句话刚好对的上,那么河南邓州的高山族村民迁居到这里的时间也可以确定是清朝初期,也就是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距今已经过去三百多个春秋了

当地还流传一个“闽营”的说法,其实就是战争性的移民。明清时期因为连年征战,中原地区人口锐减,时局稳定后皇帝就下令组织移民,有大量外来人口被迁到了河南邓州,称为“闽营人”。

闽营当中大多为汉族人口,但是也有少数民族夹杂其中,高山族就是这少数民族中的一支,特殊的地方就在于他们的身份是屯垦在这里的士兵

汉人移民到这里有情可原,但是高山族部落主要生活在台湾,他们怎么会穿越海峡被移民到这里呢?这对于朝廷来说就是舍近求远,所以他们极有可能不是由朝廷组织的大规模移民过来的,而是另有其他缘由。

据邓州市志载,清朝康熙二年,福建沿海一带抗清多年的黄廷在郑成功死后率部归顺清朝,清廷封其为慕义伯,其下属俱为军户,称闽营人。

由此可知,当时黄廷的部下也被称为闽营人,为军户。邓州市志当中的记载只有只言片语的笼统说辞,虽提到了黄廷和闽营,但还不足以确证河南省邓州市高山族的身份。

直到,1997年“台湾村”村民陈堂三在家中发现了陈氏家谱,高山族的身份才逐渐明朗起来。

家谱记载了这样一段历史,说黄廷所率部旅只想着归顺清政府后,再回到福建沿海。但没等他们走到北京,清政府就下旨令他们南下沿途疏散屯兵。

黄廷就率领部队一路南下,于康熙七年(1668)落居屯垦于今南阳市的唐河、新野、方城、镇平、邓州等7个县。

分拨屯居时,黄廷特意命来自台湾的高山族壮士,相对集中地居于冠军城东南庙沟之北,分上营、下营、尖兵营等,编为一镇。

后来周、林、黄、蔡家谱相继被发现,也都有记载他们来到邓州,在这里安家的历史,与陈氏家谱相互补充确证了高山族的身份、自己的祖籍和在邓州繁衍生息的机缘。

到此便清楚,康熙年间,福建籍将军黄廷的军队有部分是来自台湾的高山族部下,他们长期驻军福建沿海地带,后来归顺清廷,来京面圣。河南邓州的高山族先辈也在随军的行列当中,皇帝担心兵变,下令让他们屯垦当地。

谁也没有想到皇帝的这道命令让他们永远留在了大陆,与亲族海峡相隔。

后来,朝廷组织移民又有很多汉人和其他少数民族来到黄廷部队屯垦的邓州定居,黄廷的手下叫“闽营人”,这些战争性移民也就随着他们成为“闽营人”中的成员。

“闽营人”在这个时候语境就发生了一些变化,以前专指闽南沿海地带黄廷部下的兵将,现在则成为从全国四面八方迁入河南邓州的人的总称。

如今邓州境内有27个少数民族在这里定居,可能就与当时的移民有关,构成了民族多样化,基本符合新中国成立以来汉民族和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特点。

高山族主要聚集的村落就是上营、下营村和尖兵营(现改名冠军村),改革开放后他们被集中称为“台湾村”。

河南邓州高山族的民俗记忆

虽然在河南省邓州市已经繁衍生息几百年的时间,但他们的根还深深烙印在每一个高山族人的血脉中,“台湾村”至今都保留着高山族的风俗习惯

妈祖是流行于沿海地区的民俗信仰,“台湾村”居民依然信奉妈祖,在家里供奉妈祖,在村子里面为妈祖设立庙堂,每逢节日都会去祭拜妈祖。

高山族与汉人通婚,其结婚的习俗与闽南民间婚俗就有很多相似之处,新娘步入夫家时要头顶一个柳条编的、贴有八卦图案的草筛子, 脚踏红毯, 以辟邪保佑平安, 当地俗语曰“八卦罩顶, 红毡铺地”。

新娘下轿时,脚不能踏地,需要踩着铺在地面上的米筛、红布袋或草席进入厅堂, 以免带有“邪煞之气”。

丧葬有“跳棺”和“送程”的习俗,孝子“跳棺”的时候嘴里还念念有词道:“爹( 妈) 呀! 回去吧! 回到大洋( 海峡) 彼岸, 那里有阿里山! 那里有日月潭… …”

“送程”就是半夜子时,孝子及其族人要一起把棺材抬出家门,棺下放一木板,意思是为了让死者漂洋过海回到故乡。

活着的时候不能回家,死后也要魂归故里。

过节习俗上,北方汉人把小年定于腊月二十三, “台湾村”依照闽南习俗,在腊月二十四为那天过小年。

而且他们还有一个特别的节日就是“寒食节”,即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九,这一天不准开火吃饭。

这个节日与荷兰殖民台湾时期有关,相传在台湾有一家人为了保护自己部落的人不被荷兰人杀害,全家人献出了自己的生命,那天正是农历三月初九,为了纪念他们的英勇事迹,把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台湾村”高山族至今还保留了自己的家乡话,说话的发音不同于河南话,但是与闽南话的发音极其相似。比如在称谓上,“台湾村”的高山族他们叫“爹”为“嗲”,叫“妈”为“尼牙”(二字连读,音nia),叫“爷”为“公”,叫“奶”为“马”,叫“姑”为“高”,叫“哥”为“香”。

他们不仅保存了高山族的习俗,其生理特征也是代代相传,统一的长型脸,高鼻梁,眉骨、额骨突出,眼窝内陷,皮肤呈深黄色,非常好辨认。

海峡两岸血脉相连

河南邓州高山族的祖籍是宝岛台湾,那里有他们的亲人,虽然相隔千里但仍然挂念,尤其找到自己家族的家谱之后,他们更加渴望与自己台湾的亲人见面

陈氏家谱中记载,他们家族中第一个来到邓州的先人叫依那思罗。还是少年的依那思罗,正处在台湾被荷兰人殖民的时期,他和家人就是在这样被压迫的环境下痛苦地生活。

后来郑成功率军来到台湾,赶跑了荷兰人,解放了台湾同胞,依那思罗目睹了郑成功的英勇身姿,非常仰慕,于是,加入了郑成功的部队,在他的副将黄廷麾下效力。

与依那思罗同时被召入伍的还有高山族少年迪摩达奥、安笃斯且、安达依鲁等,他们一同跟随黄廷来到了大陆,屯垦于邓州,并与当地汉人女子成亲

依那思罗的汉族妻子姓岑,取其谐音从此改姓陈名年

另外的高山族士兵也都在当地娶妻生子,改成了黄、周、林、蔡等汉姓,定居下来。

直至现在繁衍了几千人的高山族,都为他们的后代。今天走进“台湾村”不到十米的地方就可以看到依那思罗和他夫人的合葬墓,村子里面还塑有先人依那思罗的像,其面容和衣着都带有高山族的特征。

“台湾村”陈氏家族的先祖依那思罗,来到邓州之后繁衍十几代人,每一代都没有忘记要找自己的亲人,但是一直条件困难,而且也缺乏翔实的记载,全靠口口相传,就没能如愿。

直到陈氏第13代孙,陈堂三在家中发现族中珍藏多年的家谱,他们漫漫的寻亲路才出现转机。

而且近年来,海峡两岸的关系有很大缓和,两岸同胞交流也比之前方便很多,听说河南邓州有一个“台湾村”的台湾同胞,慕名来到此地,看到这里高山族的长相和民俗习惯,一种熟悉的家的感觉打心里油然而生。

陈氏家谱的发现在社会上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各家媒体纷纷报道,吴天玺女士看到报道后,立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萌生帮助邓州“台湾村”村民寻亲的想法

祖籍河南的吴天玺出生、成长于台湾,和她一起在台湾的父母每当想起远在大陆的亲人,都难掩那思乡的情绪,时常因为不能与亲人相见而声泪俱下。

长大之后的吴天玺回到家乡参加工作,因切身体会过这种离别之苦,所以,看到这则报道之后更加感同身受,毅然决然地帮助“台湾村”高山族的村民寻亲

吴天玺自费在台湾和邓州之间来回穿梭,了解情况、搜集资料、搜寻走访。皇天不负有心人,携带着寻亲相关资料的吴天玺,终于在台湾找到和陈家族谱上面,完全能够对应上的家族——台湾阿里山达邦村邹族人。

吴天玺把这个好消息带回了河南邓州“台湾村”,村民们抚摸着吴天玺从台湾阿里山带来的珍贵资料和土特产激动不已,仿佛触摸到那端亲人的手上的余温一样

2005年8月台湾阿里山邹族前来邓州认亲,相隔三个世纪终于能够如此近距离地好好看看自己的亲人了。他们双手紧紧相握,眼含泪水,互诉这些年来的相思衷肠,在热烈的认亲氛围中互送了礼物以作纪念。

自认亲以后河南邓州的“台湾村”就和台湾阿里山邹族亲人,时常联络走动。

2010年阿里山邹族又来邓州探亲了,他们手拉手,唱着歌跳着舞,用高山族特有的民俗习惯庆祝这个团圆的日子。

他们团圆的同时也为两岸友好的交流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由于历史原因海峡两岸曾经有过一段时间的分离,但是这始终无法割断血脉相连的亲情。

河南邓州是台湾阿里山邹族在大陆的唯一聚居处,阿里山邹族成功开发了旅游业还牵手邓州“台湾村”共同致富。

现在只希望两岸能够早日统一,就如“台湾村”门楼上面贴的那副对联“精诚团结盼台湾回归,同舟共济促祖国统一”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高山族   邓州   河南   台湾   邓州市   妈祖   阿里山   家谱   福建   少数民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