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张瑞典人拍摄的老照片,看75年前河北张家口的城市面貌

本组图片出自于《瑞典蒙古使团摄影集》,其中收集了多人拍摄的一千余张老照片,生动反映了民国时期,内蒙古察哈尔等地区的地理环境、 风土人物和风俗习惯。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一组河北张家口的老照片,拍摄时间是1947年,拍摄者为瑞典人焦尔·艾利克逊。本组图片主要介绍的是1947年张家口的城市概貌,其他有关张家口街市和百姓生活的照片正在加紧整理中,以后会陆续和大家分享。

张家口全景

1947年的张家口,城墙完整,城门楼高耸,城墙内外密密麻麻盖满了房屋。日本侵占张家口的时候,当地的常住人口只有十四万人左右,想来此时当地的人口也不会太多吧。

云泉寺

为了方便大家辨识方位,我们先从云泉寺说起。云泉寺是位于张家口西部赐儿山上的一座古老寺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这是一座僧道合一的寺庙,因寺内有清泉,故而得名云泉寺。

寺庙远望

云泉寺是一座著名的古刹,寺内有供人求子的子孙娘娘殿,还有以“冰”、“水”、“风” 命名的三个古洞。因庙址在赐儿山的半山腰处,登高下望,视野开阔,周边景色一览无余。

赐儿山下

在云泉寺下方的山脚下,有一座教会建筑,被焦尔称为“圣经屋”。这是一座被土墙围起来的两层建筑。因为下面的几张照片都是焦尔以这座小楼为原点拍摄的,所以不得不着重介绍一下。

换个角度

从较远一些的地方看“圣经屋”的周边环境。建筑结构与众不同的 “圣经屋”出现在画面的右下角,游离于密集的住宅区之外。。

“圣经屋”近景

焦尔是一名新教的传教人员,所以会反复将相机对准这座精致的两层小楼,这是他经常活动的场所,同时也是他在张家口居住的地方。

楼边土屋

从“圣经屋”的二楼西侧看到的情景,满眼是一些低矮的土屋。远处的土围墙边,可以看到一座碉堡,不知是日寇留下的,还是国民党新修的。

土屋近景

这些土屋在当时的张家口城附近和坝上一带经常可以看到,都是用土坯搭建而成。房屋之所以建得比较低矮是为了冬季时的防风和保暖。

向西眺望

站在“圣经屋”楼上向西眺望所看到的景象,土屋纵横交错。在一户人家的院落前,有几个人活动的身影。

西边的路

焦尔走出“圣经屋”的院落,来到西面的一条石子路上拍摄了这张照片。路旁的沟壑边种着一些低矮的树木,有两个人正在高低不平的路面上散步, 其中一名还牵着孩子。

一片坟地

在稠密的居民区附近,有一块家族的墓地。这里密集地分布着一些高低起伏的坟茔和墓碑,让人看着触目惊心。

居民区

焦尔站在墓地里向东北拍摄的情景,鳞次栉比的房屋,连绵起伏的远山,因为缺少树木,巍峨的大山看上去是光秃秃的。

东侧方向

这张照片依旧是焦尔站在墓地中所拍摄的 ,只是在拍摄的方向稍微有些调整,让我们得以更全面地了解当时张家口的情况。历史上,张家口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而成为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融中心。

西部景色

张家口的西部景色总览。张家口是一座传奇的城市,战略地位和交通位置都十分重要。在西方人的词典中,张家口被称为Karian(开尔达),即“码头”之意。这里曾是蒙汉百姓通商往来的一个重要口岸。

东部景色

1937年8月27日,日军侵占了张家口,并在这里盘踞了八年之久。日本宣布投降后的1945年8月,张家口的日伪军拒不向人民投降,晋察冀军区下令发起进攻,在歼灭了两千余名日伪军之后,日本鬼子仓皇逃跑,张家口首获解放。

北部景色

1946年7月,傅作义出动大炮、飞机和坦克进攻张家口。由于双方力量悬殊,我守城部队主动撤出,国民党军随即占领了张家口。1948年12月24日,张家口第二次解放,再一次回到人民的怀抱。

张家口堡

位于城市北部的张家口堡,俗称堡子里,这里曾是长城防线上的重要的驻军城堡,始建于明宣德四年 (1429年),距今已经有近六百年的历史,这里也是张家口的原点和根。

建筑风景

张家口城外的一处风景。近景是一条干涸的河沟,河沟边上是一座工厂及其仓库设施。再往远处看,山脊上的长城和烽火台清晰可见。这就是七十多年前张家口的总体面貌,与高楼林立的今天相比,恍如隔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9

标签:张家口   伪军   近景   河沟   瑞典人   低矮   河北   寺庙   墓地   圣经   面貌   景色   年前   照片   城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