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生命的意义》:我们有权力选择自己的态度和生活方式

“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有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维克多.弗兰克尔


一位在战争中失去双腿的年轻士兵,因为抑郁以及对生活失去了希望而企图自杀。

直到有一天,他的朋友发现这位士兵变得容光焕发,一改之前抑郁沮丧的模样,面容变得庄严而神圣,整个人看上去精神抖擞。

朋友非常惊奇,就问朋友,在他的身上发生了什么神奇的事情,才导致他发生了如此神奇的变化。

士兵说,他是因为阅读了《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才获得了重生的力量。

这到底是一本什么书?

它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魅力?

01 困惑: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在介绍这本书之前,我想跟大家分享两个案例:

例一:前几天,在网上看到有网友发文说:

“拼命鸡娃,补课,追分,搞名次,进实验班,冲985,考研、买房、还贷,再鸡娃,如此循环”

“这样就不必思考,不必开眼看世界,不必问为什么,没有自我”

没有自我的人生,有意义吗?

人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想来这个问题,绝大多数人都有过这样的来自灵魂的拷问。

上学工作结婚生子,娃上学工作结婚生子,世世代代这样的循环,仿佛人生就只为了种的繁衍。

那么,人活着究竟有什么意义?

例二: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所在的城市——郑州,正面临着疫情的严峻挑战。

疫情几乎同时席卷了整个郑州,来势汹汹。

我们被封控在家里足不出户已经将近两周的时间。

每天孩子在家上网课,想方设法采购生活必须的物资,家里兵荒马乱鸡飞狗跳;

没法出去上班,没有了收入来源,

面对着遥遥无期的封控生活,

大部分人每天睁开眼睛就开始焦虑,又在焦虑在入眠。

就在前一天晚上,业主群里的业主们开始牢骚满腹。

有几位言辞过激的,直言自己的现状是每天只吃一顿饭,

兜里剩下的钱最多够生活两个星期……

想想也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疫情冲击下,口袋里早已没有了余粮。

面对不可预期的未来,不知道有多少人已经逃离活、正在逃离或者正在计划逃离,

这座原本自己已经无比熟悉却又重新变得陌生的城市?

面对这样的大环境,我们又能做什么?

同样也有很多人在发问:疫情当下,我们该如何选择?

包括我和丈夫也有这样的困惑,面对疫情这样的大环境,我们究竟何去何从?

直到我看到了《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我才找到了答案。

02关于《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

这本书的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是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本人也是20世纪的一个奇迹。

他是著名的医学博士,维也纳医科大学神经与精神病学教授,曾经担任维也纳神经综合医学院的首席专家长达25年。

然而,纳粹时期,在来势汹汹地“清除犹太民族”的德国法西斯“灭种”计划中,弗兰克尔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

在经历了惨无人道的集中营的生活,经历了多达四次的不同集中营的转移之后,弗兰克尔和妹妹侥幸生存了下来。

但是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部都死在毒气室里。

面对这样的厄运,弗兰克尔不仅超越了这炼狱办的痛苦,还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替人们寻找到了绝处逢生的意义。

作者在书中这样写道:

“我们无法控制生命中会发生什么,但可以控制面对这些事情时自己的情绪与行动。”

《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曾经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为最有影响力的十本著作之一。

到今天为止,这部作品的销量已经达到了1200万册,被翻译成24种语言,任然激励着成千上万的人努力地去生活,去活出自己生命中的意义。

03 面对困境,每个人都拥有选择如何生活的权力的自由

弗兰克尔用自己的惨痛经历告诉我们:苦难也是人生的重要经历,最重要的是你如何面对苦难,使它成为我们生命中拿到最耀眼的光。

1、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凄惨生活。

在被送往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时候,大约有1500人一起被运往那里。

80个人一节车厢,车厢里的拥挤不看,每个人都浑身疲惫,以及充满了对将要去到哪里的不安和隐隐的恐惧。

直到看到奥斯维辛的站牌,人们的心跳几乎骤停。

这座臭名昭著声名狼藉的集中营,在每个人的心里意味着:毒气室、焚烧炉、以及让人不寒而栗的大屠杀。

“长长的铁丝网、岗楼、探照灯,还有几排衣衫褴褛的囚徒在暗淡的曙光中沿着壁纸而荒凉的大道走向无人知晓的目的地”。

这样的场景,让每个人除了惊恐之外,还抱着一丝丝的幻想,能否活着从这座集中营出去?

然而,随后不久,这样的而幻想就逐渐消失,直到完全破灭。

在一名党卫军官的随手指点下,1500人被分成了左右两组。

其中90%的被判定为“体弱”的人去了左边,只有剩下的150左右的人去了右边。

后来,一位老囚徒告诉他,那90%的人,被安排去了挂着“澡堂”的焚烧室,在一夜间已经化作了青烟……

这样恐怖的经历,几乎让剩下所有的人都陷入绝望当中。

然而余下活着的人,面对的是即将到来的残酷的挑战:

被像对待牲畜一样,要求脱光衣服,剃光头发,动作慢一点就被鞭打;

9个人合用两条毯子睡在光板床上;

每天只有不到300克的面包和不到2公升的清汤,用来果腹;

每天面对的都是死亡的危险、以及身边人不断死亡的事实,让人的精神处于绝望之中;

人们逐渐变得冷漠,变得没有任何情感;

有一个12岁的男孩,因为没有合适的鞋子,又被迫在户外雪地里执勤干活几个小时后,脚趾被严重冻伤,当医生用镊子一点点的拽去变黑坏死的部分时,旁观者是麻木的;

还带着余温的囚徒的尸体,被其他的囚徒一哄而上抢走了剩下的土豆泥、衣服鞋子,甚至一根鞋带,抢到的人沾沾自喜;

所有人都冷漠的看着那具尸体被人拽着腿,艰难缓慢的拖向门口,那具已经死亡的尸体上兀自睁大的双眼,却唤不醒周围人的任何一丝怜悯、恐惧,甚至厌恶的情感。

看到这段的时候,我的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了鲁迅先生笔下的“人血馒头”。

同样的冷漠、迟钝,同样的抢到之后的沾沾自喜的麻木和漠不关心,让人心生恐惧,不寒而栗。

在这样残酷的生活条件下,几乎每个人都患上了水肿,膝盖不能弯曲,双脚肿大到无法穿上袜子、系上鞋带,那些裸露在鞋子外面的部分又被严重冻伤,每走一步,都会钻心的痛。

整个集中营的生活,充斥着的都是侮辱、谩骂、挨打,以及被当成猪狗一般的待遇。

作者说,这种不公正和不可理喻对心理造成的伤害远超肉体。

“有些东西会使你失去理智或变得一无所有,直到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

是啊,当人们所有的而情感都已经消失,只剩下了冷漠之后,还有什么东西是不可以失去的?

2、面对困境,不同的人做出的不同选择;

面对这样的处境,人们自然地分成三种不同类型;

第一种,成为残暴凶狠的囚头,变得暴虐、贪婪,对着自己的同类,比党卫军还要凶狠残忍;

第二种,丧失了道德伦理,生存成为唯一的需求;

第三种,把外部恶劣的环境,转化为丰富自由的内心世界,依靠精神的力量顽强地活着。

所有的人都只为了生存,然而有的人彻底丧失了道德伦理,有的人却保留了自己高贵的精神自由。

善恶是人类心灵深处的一道分水岭。

就像一个故事里面说的,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住着两个小人,一个是善良,一个是邪恶。

有时候,善恶只在一念之间。

所谓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大抵如此!

就在刚进入奥斯维辛之后的某天,有一位老囚徒悄悄地告诉新来的囚徒们:

在奥斯维辛如果想要活下去,就要每天坚持刮脸、挺直腰板站立以及精神抖擞的干活。

因为刮脸能让人看上去脸色红润,挺直腰板和精神抖擞的干活会让囚头觉得你还有用。

否则就会被直接送进焚烧室或毒气室。

“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有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但环境不可改变的的时候,我们依然可以选择用那种方式和态度去面对生活。

这就作者要告诉我们的生命的意义,即使身处逆境,我们依然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和态度。

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囚徒们要么屈从于暴力变得麻木迟钝,要么保持自我内在的自由;

要么把自己变成施暴者,彻底摒弃道德;

要么成为环境的玩物,抛弃自由和尊严变成标准的囚徒;

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每个人的内心决定。

3、信念的力量: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尼采说过:那些打不到我的,终将使我变得强大;


在如此残酷的生存条件下,那些心存乐观的人,依然试图通过些微的幽默、唱歌、作诗、开玩笑等方式,寻找精神方面的力量。

只要有一丝丝希望,都能让他们快乐起来。

作者讲到,在被从奥斯维辛转运到其他的集中营的时候,大家都特别担心会被送到毛特豪斯集中营,尤其使道理多瑙河上的的一座桥使,所有的人都变得紧张起来。

因为有人说,这座桥使通往毛特豪斯集中营的必经之路。

后来,列车没有经过那座桥,而是到了豪达集中营。

为此囚徒们在车厢里跳起来欢乐的舞蹈。

因为对他们来说,豪达集中营没有焚烧炉、没有火葬场,也没有毒气。

这些意味着当人们被判定为体弱时,就不会直接拖到毒气室了。

这样的好消息,让囚徒们情绪高涨,即使后面因为一个人的掉队,导致所有人在雨地里淋了一夜的雨,依然没有剿灭他们高涨的情绪。

毕竟,没有什么事情,是能比活着更让人开心的了。

因为只有活着,才会有希望。

也许,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生活态度上的转变,我们期望生活给予我们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对我们有什么期望.

作者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生命最终意味着的,是接受所有的挑战,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责任。

04 生命赋予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不同,也无可替代

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那些失去生命的囚徒,死亡的真正原因是放弃了希望。

这里面有个囚徒的经历,让我们明白了希望的真正意义。

这位囚徒是一位作曲家和词作家。

他在3月初的时候,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人对他说,可以满足他任何一个愿望。

囚徒就对这个人说,他想知道战争什么时候结束。

梦里的那个人告诉他,战争会在3月30日结束。

从那天起,那为囚徒因为这个梦而精神焕发,整个人充满了希望。

然而,在3月29日那天,他开始突然发烧,30日就陷入昏迷,第二天就死了。

死亡的生理原因是伤寒症。

然而真正的原因是他失去了活着的勇气和希望。

现在,我们回到本文开头的话题,我们究竟是为什么活着?疫情当下,我们有该如何选择?

我们活着,不只是为了传宗接待,而是生命赋予了我们重要的使命并且无可替代。

我们是父母的儿女,又是我们儿女的父母,对于他们来说,我们是不可替代的。

我们努力的工作,不仅仅是为了养家糊口,更是为了证明自己。

因为工作让我们找到了存在感和成就感;

因为我们参与了孩子生命的成长,而让孩子的生命变得独一无二且富有意义。

看着孩子一天天的而长大,我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因为努力的工作换来职位的升迁和收入的提高,我们对幸福的生活充满了希望。

这就是生命的真正意义,活出自我。

面对不可逆转的疫情,是放弃还是躺平,

每个人能做的,就是你自由的选择对待这件事情的态度和行动。

就像我们被封控在家里足不出户,你可以选择让自己焦虑,或者陷入暴躁的情绪当中;也可以选择寻找另外一条出路,比如做自媒体,还可以选择看书学习,培养一个兴趣等。

不同的选择必然会导致不同的人生方向和结果。

有的人选择了离开所在的城市回到县城,过相对安逸的生活。

还有的人选择了继续留在大城市里打拼,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和下一代的命运。

不管是哪一种选择,方向都没有对错。

我们只要做的到让自己的生命不留遗憾,就是活出了自己生命最大的意义。

作者弗兰克尔的经历告诉我们,生命在任何时候都有意义,即便面对的是困难、剥夺、甚至死亡。

最后,用尼采的话来结束:

那些杀不死我的,中将使我变得强大!

是啊,那些打不到我的,最终只会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无畏。

自此以后,行走在这人世间,再也不惧风雨!

点个“赞”吧,风雨路上,我们一起同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克尔   尼采   态度   意义   生命   囚徒   生活方式   疫情   集中营   权力   自由   作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