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东和村|镶嵌在上党的一颗璀璨明珠

芙蓉镇、景家庄、东和

长治城南,淘清河畔,在潞泽古官道中段,有一块地风光旖旎的冲积小平原,平原正中就是被人们称为集市繁、庙会多、穷不攥、“一个月就把仨会赶”的东和村。东和,曾名“东湖”、“景家庄”、“芙蓉镇”。远古时,因淘清、八谏、北丹、南黎、雄山五大水系汇此成湖,后水退建村,故名“东湖”。最早是一景姓人在此定居,唐初,景氏在街心盖起一座“景家庙”,即将村名改为“景家庄”。从环境看,鉴于此地水绕村转,泽滩遍布,荷塘植藕,芙蓉怒放,人们又给了村子一个美称“芙蓉镇”。后来随着和姓人家的逐渐增多,人们遂取“五水之和”、“天人合一”、“和谐相处”之意,将周围五个村庄分别叫做东和、南和、西和、北和、中和。

桑麻之乡

东和,成村久远,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先民就在此繁衍生息,是炎帝悉五谷、教农耕、兴稼穑之处,相传潞麻就是炎帝的原妃娘娘在此地发现培育的。因地肥水丰草盛,最适宜养殖穑稼,清《潞安府志》记,此地自古“勤农织之事,业寡桑柘,而富麻苎”。小麦玉米,质量上乘;桑麻生产,久负盛名;皮毛加工,经久不衰;蔬菜种植,形成基地。这里生产的潞麻,杆高皮长,洁白细软,柔韧耐磨,既可纺绳织网,又能织造绸缎,用潞麻和蚕丝织成的潞绸,早在唐代就被列为贡品,明清时除“贡篚互市外”,还“转输于省直,流衍于外夷”。这里的皮毛制品,质优价廉,畅销口外。早在唐朝永庆年间,就以擀制毛毡、加工皮革、生产毡帽而声名远扬,几乎家家开作坊、户户做毡帽,经营皮毛之品的店铺多达三百余家。“东和街,三里长,家家都开毡帽行”的民谣就是最得力的见证。尤其是清同治年间,有回民从河南、四川等地迁入东和之后,西北回民加工皮毛的先进技术工艺,迅速传开,毡帽、皮衣、皮裤、毛毡等皮毛产品更受西北、东北等外地客商青睐。所以东和又被人们冠以“帽东和”之称

村西头便是四眼阁,儿时小伙伴嬉戏的好去处,后来被拆除改建成了一栋二层教学楼,成了小学的教室。我的教室在二楼,常常依着栏杆,在夕阳的映射下,望对面的大殿遐想,里面会不会有什么宝贝?课余时间也会在大殿前转悠,看斗拱飞梁。许多年后才知道学校所在地叫慈云寺(又西林寺),拆除的四眼阁是其山门。

四眼阁的记忆我已经模糊,村里前几年修了《东和村志》,完美弥补了这一遗憾。"寺院一进两院,占地10亩。庙门为四眼阁楼,阁楼高20米,东南北阁眼宽4米、高5米,西阁眼宽105米,高3米,直通寺院。四眼阁面对正街,顶上嵌刻有“东和镇”三字的石匾,为东和村的西大门;南北门嵌砖匾,上书“西林寺”三字。戏台左边有三十六阶石梯通往戏台和阁楼顶。阁楼顶上有50平米的四合小院,东西南北各三间。房后有回廊、花墙,花墙与阁楼墙壁连接一体,青石条铺就。站在回廊上,可以俯视东和街景。四眼阁已于上世纪80年代拆除。

大雄宝殿,坐西朝东,三步石阶,斗拱飞檐,座西朝东,面阔五间,四根粗大笔直的木柱撑起深邃的翹角出檐,四个精雕细刻的石础六十四幅图案各不相同,五组高大紧凑龙头斗栱,榫卯相扣,栩栩如生。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的铸铁贴金佛像,偏殿所供佛像无史料可查,毁于何时也无从考证。所幸现存一块《修道塔铭》石碑,上半部分保存完好,下半部分已遗失,慈云寺起源得以记录。碑文载:“梞焉”法师塔铭其身进阶正奉大夫,正治卿军功,莫两考加食正一品俸禄,处承宣布政使,司左布政使,节命又希燮,撰文也。西禅僧交撰也,劝人为善,言意谆焉祁礼房表禄,安子腾携,以示余复求俱佳,善禅用其全文。加此数教言以序,诸篇未以劝人为善云。已酉秋息。养常法师文宗,其徙性、金来乞塔铭。予稔识法师法师,颇泰全所自述,行实以录,其櫭焉法师,俗姓郗潞之壶关人,备耕读家。以嘉靖已酉秋十二月初六日戎时诞。师於家辄,有异称,珍媭年见佛必拜即喜,父志出家。以父母在不果,父母相继云去,师遂决志,下丧用隅,自后授河南彰德府云侧二并慈云寺,融公为慈云和尚。列下邯讲。独步上党,习课真悉揣谨异凡,曾以之教载,随闻开解,因颈统解,举恭之处入伏牛山,随众僧不非,看一真独照每以也。日夜为期,忍王入清京,“不非文字可以”......如今这里已经荒废,原来的教室成了危楼,无法进入。远观,大殿屋脊上杂草丛生,两棵柏树还依然挺立,倔强地维护着这里最后的尊严。

崇庆寺,创建年代不详,据劵洞额匾题记载,清嘉庆十五年五月(1810年)重修。原为佛教寺院,后改为唐王庙,清嘉庆十五年重建,是供奉唐王李隆基的宗庙。殿门两边塑有木雕“小鬼”,小鬼脚下同门里的一块踏板相连,如进殿烧香的人不小心踩到踏板之上,俩小鬼便立即涌来俯身搂抱,将人吓个半死。传说庙里藏有一幅绫绸装裱的水陆画像,颜色的变化可预测天气的阴晴雨雪。东门外距龙王阁10米远有影壁墙,1963年改造淘清河河道时拆除。风水龙王阁是崇庆寺的山门,也是村之东门。阁楼高五米,上建一四角亭,琉璃脊瓦,飞檐高挑,原有5寸厚木门早晚开关。门外曾是绕城而过的麦芒河,也叫护城河。"城东门外埋了避水珠,大小不进东门楼"、"自古流水只向东,唯有东和倒向西",这流传至今的谚语形象地描述了东和村的地理。无论淘清河发多大的洪水,只能漫到阁楼外而进不了村,实乃此处地势高、排水畅也。现在村里的雨水也从不出东门,而是一路向西顺街过西门流入麦芒河。


东和这座千年集镇像极一位疲惫的老人,蹒跚着在寻找出路。一座座老建筑逃不脱倒塌的命运,仅剩些断壁残垣低吟着曾经的荣耀。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物质的极大丰富,也应是历史传承的再次繁盛。

希望千年集镇再次焕发生机,起码不要成为一座被遗忘的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炎帝   西林   清河   崇庆   东门   毡帽   寺院   阁楼   皮毛   璀璨   法师   明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