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赶超中国?莫迪上台7年后,“印度制造”怎么样了?

据《南亚研究通讯》报道,自2014年莫迪上台后,他便高喊发展“印度制造”,摆出了一副要追赶中国制造的架势。

结果口号喊了7年,“印度制造”非但没有提升,反而缩水了。印度制造业占比,从2014年的15.1%降低到了2021年的14.1%,缩水整整1个点。

这7年为了把制造业搞上去,莫迪可没少折腾。先后搞过货币改革、税制改革,从制度层面扫清经济发展的障碍;央行又配套放水降息、实行汇率贬值,增大货币供给量,给企业送钱;国企又启动私有化转型,把低效率的国企统统卖给私企,激发企业活力。

莫迪的操作是不是有点眼熟?是的,他在模仿中国走过的路。

但中印两国的命运却截然不同,中国制造乘势而起,在产能上雄踞全球第一;印度制造犹如扶不起的阿斗,规模越干越小。同样的药方,不一样的“疗效”,体现出中印两国之间巨大的差距。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莫迪白忙7年?仔细分析后可以找到以下五点原因:

1、不愿开放国内市场

印度拥有13亿人口,市场潜力巨大,全世界没有一家企业能拒绝一个拥有13亿消费者的市场。

如果莫迪用“13亿”当诱饵,可吸引一大批全球500强企业前来设厂,走“市场换技术”的道路。

但莫迪首鼠两端,他既想保护国内技术落后的工厂,又想要外国公司的先进技术,搞成了“双输”的结局。

2015年,莫迪将新能源汽车纳入印度制造重点发展项目,计划邀请特斯拉前来建厂。

马斯克对此非常感兴趣并提出了一个小要求:请印度政府先降低汽车进口关税,进口一批平价特斯拉,如果销售情况好,立马建厂。

这是一个很合理的要求,马斯克担心印度人太穷买不起特斯拉,所以想先试个水。莫迪一口拒绝了马斯克的请求,回复说:“要么建厂享受0关税,要么进口承担100%的关税。”

见印度没诚意,马斯克脾气上来了,双方的谈判暂停了好几年。

直到2019年,特斯拉首个海外工厂在上海落成后,印度彻底慌了,主动找马斯克再次发出建厂邀请并威胁说:“你不要指望我们会进口上海生产的特斯拉!”

马斯克有了上海成功的经验,更不在乎印度了,继续坚持先平价进口再谈建厂的要求。双方就这么一直扯皮到了今天,一辆特斯拉都没开进新德里。

2、外商在印度挣钱带不走

在中国的投资界,流传着一句俏皮话:“印度挣钱印度花,一分别想带回家。”用来形容印度政府对外资的苛刻态度。

想当年,小米为了吃下印度市场,花了很大力气,投资了几百亿在印度建厂。

印度工厂的女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小米是一家非常规范的企业,我们的工资和男性员工是一样的。小米为印度企业做出了表率。”

小米在员工眼中是家好公司,在政客眼中却是个吸血鬼。有政客批评说:“小米根本不想转移手机技术给我们,他们的工厂是组装厂,工人除了搭积木,什么也学不会。”

更令政客恼怒的是,自小米、vivo、OPPO等建厂后,印度四大国产手机品牌集体破产,严重伤害了印度人高傲的自尊。

为了找回面子,莫迪发起了一场针对中国企业的税务调查,冻结了小米在印度的资金,限制出境。所谓的“小米偷税”在其他国家是合法的避税手段。

简单来说就是,印度小米向中国小米采购专利,用支付专利费的方法降低印度小米的利润,达到减税的目的。这在跨国公司中是通行的办法,但到了印度竟成了偷税漏税。

在印度,外企赚了钱,政客会眼红。他们打着保护印度利益的旗号,想法设法让外企多纳税。反正印度的税务系统混乱不堪,想要用税收干垮一家企业是件很简单的事儿。

3、国际竞争激烈,印度优势不大

印度制造没赶上好的发展时机。当今全世界制造业的格局是:低端制造向越南、孟加拉聚集;中端制造向中国聚集;高端制造向德国、 美国聚集。印度落个“三不沾”。

纺织业是第一个全球化的产业。纺织业发端于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原动力。19世纪后逐步扩散到全世界,所有后发国家都重点发展过纺织业。

比如19世纪的德国、日本;20世纪的中国、韩国。因为纺织业技术含量低,重劳动力投入,销路广,回本快。

一个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纺织业利薄了,就要向国外转移。例如,这些年我国有一些纺织工厂去了越南。

印度作为一个后发国家,想要实现制造业的梦,应该要从纺织业做起。可印度人看不上纺织业,想一口吃成胖子,从高端产业发展,实行战略赶超。

南亚最强的纺织业国是哪个?不是印度,是孟加拉。落后的孟加拉不挑产业,现在是全球数一数二的成衣出口大国。

诸如家电、手机等中端制造,印度没有足够多的熟练工人,把生产线搬过去,招工是个很大的问题。有两亿印度人不识字,他们无法参与国际竞争,生产效率肯定比越南低。

而且,中端制造在中国形成了庞大的产业集群,即使印度人力成本比中国低,但没有零部件的配套,造出来的产品成本依旧很高。

高端制造更别想了,美国人在积极搞制造业回流,大力发展本国工业。美国的高端制造都不够,还会帮印度人搞高端制造?

德国、韩国、日本等传统高端制造强国,也越来越重视技术保护。在如此国际大环境下,印度想要实现战略赶超,无异于痴人说梦。

4、民间不具备发展制造业的土壤

莫迪政府对民间掌控力很弱,印度国内到处是“山头主义”。一个邦的部长可以轻易否决莫迪的决定。莫迪搞了一大堆改革,到了基层阳奉阴违,拒不执行的情况比比皆是。

在修建第一条高铁的过程中,高铁路过的一个邦拒绝配合征地工作。该邦部长放话说:“莫迪总理必须拿出切实的证据来证明高铁对我们邦发展有好处,不然我们修建那么贵的玩意干什么?”

到了民间,农民集体抵制征地。这些农民很大一部分是佃农,自己没有土地,靠租种地主的土地为生。如果土地被征去建高铁了,佃农便失去了生计。

地主对佃农的抵制也非常高兴,因为这样他们就可以坐地起价,向莫迪索要更多的补偿。印度的第一条高铁征地工作开展了一年,征到的土地仅够修建10公里的高铁。

自古印度没出现过强有力的大一统王朝,导致印度的民间力量很强,政府力量很弱。古代中国是“皇权不下县”;现代印度是“皇权不下省”,出了新德里,莫迪说话不管用。

后发国家要发展制造业,需举全国之力。中国、日本、韩国、德国均是在强有力的政府引导下完成了工业化,一盘散沙、自说自话的印度明显缺乏这种能力。

5、人才流失严重

人才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印度的精英水平不输全球任何一个国家。在美国硅谷,有成千上万的印度裔员工,不少人还坐到了“一把手”的位置,足以证明印度精英的能力。

有些发达国家把招揽印度精英作为国策。比如新加坡,李光耀特别喜欢印度精英,给予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他们来定居。

新加坡总人口中印度裔的数量不低于20%。相反,新加坡对华裔移民显得有些谨慎。

在潜意识中,他们觉得华裔有浓烈的乡土情结,容易“人在曹营心在汉”。印度人对祖国的概念要薄弱得多,容易新加坡化。

印度用贫弱的国力培养出的尖端人才,全跑去国外了,其损失不可估量。调查数据显示,印度留学生滞美不归的概率高达90%。

未来的竞争是技术和人才的竞争,印度为全世界培养人才,犹如持续性失血,一个气血不足的人无法参与高强度的竞争。

精英不回印度的原因也很现实:印度国内没有充分的就业岗位。“我在美国学的是芯片制造,印度没有芯片公司,我回国等着失业吗?”

正是以上五点原因,使得印度制造长期陷于缺人才、缺技术、缺资本的泥潭。

即使国内培养出了塔塔集团和信实集团这样的巨型企业,但他们生产的汽车、钢铁等产品在国内没有市场,大部分出口国外,对印度贡献有限。

莫迪“印度制造”口号喊得再响,终究是镜花水月。或许,真如学者金灿荣所言:印度需要的是一场社会革命,而非小修小补的改革。


作者:江左佑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7

标签:印度   孟加拉   中国   特斯拉   新加坡   纺织业   印度人   小米   制造业   年后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