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焘叛逃之后,周总理找他谈了一个通宵:中央给你三条路供选择

1938年4月15日夜,周恩来得知张国焘逃到武汉太平饭店,连忙驱车前往。

见面后,周恩来严厉批评他的叛逃行为,并和他谈了一宿,希望他别犯傻事。

可没想张国焘不听劝阻,拒绝回头。周恩来见状,义正言辞地表示:“中央给你3条路供你选择……”

为了张国焘一事,周总理忙前忙后规劝了数日,可始终没让他回头是岸,那么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张国焘叛逃

陕西中部县有座黄帝陵,每逢清明前后,国共两党都会派人前来祭祀,以激发中国人团结抗日、一致对外的热情和决心。

1937年祭祀黄帝墓时,我党派出周恩来、叶剑英前去。1938年4月1日,张国焘前来拜见主席,提出想去黄帝陵祭拜。

张国焘与毛主席


毛主席表示早已有了人选,让边区政府秘书长前去。不过张国焘认为国民党方面派出的代表是蒋鼎文,级别比较高,我党不能派秘书前去,不然会被看不起。

在张的再三请求之下,主席只好同意,让他快去快回。

不过主席的直觉很敏锐,他预感到有些不对劲,让张国焘警卫员张海一同前往,在保证其安全情况下,祭祀后立即将其带回来。

次日,张国焘便带着秘书、警卫员在警卫班的保护下朝着中部县行进。

同年4月4日,张国焘和蒋鼎文两位代表相见,共同主持祭祀活动,还一同参观陵园,彼此相见恨晚、相谈甚欢。

晚上,祭陵人员在镇上旅馆住下,张和蒋二人吃住都在一起,如同多年未见的兄弟一般。

次日,张国焘本该前往延安,可他却支走了警卫班和秘书,称自己要去西安和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谈点要事。

大家没有多想,就坐着卡车辞别。而身边的警卫员张海反问:“主席不是让你祭祀后就返程的吗?”

可张国焘没回答,直接钻进蒋鼎文的汽车,车子飞驰而去。

此事大大出乎张海意料,他为了保护张的安全,连忙挤进西安公署宪兵队的车子。

蒋鼎文


来到西安后,张国焘根本不提和林伯渠见面一事,反而住进了蒋鼎文安排的招待所,且和国民党高官频频来往。

张海内心十分困惑,可他没来过西安,对这里路况不熟悉,再加上张国焘指示他干各种杂活,他也没机会前往“八办”汇报情况。

同年4月7日,张国焘计划前往武汉,离开前,他突然让张海给林伯渠打个电话,让他来车站见上一面。

林伯渠听闻此事后,嗅到了一丝危险信息,他连忙赶往火车站,来到车厢里找到张国焘,劝他赶紧下车。

可张执意不肯,说了很多不团结的话。林伯渠十分生气,对他的行为严肃批评,让其抓紧下车。

可此时,火车鸣笛声响起,汽车缓缓开动,林伯渠只能选择下车,急忙向中央发布电报,告知张国焘欲“叛逃”一事。

延安方面接到报告后十分惊讶,特别是毛主席更是惊讶,立马转告中共长江局,立马劝说张国焘回头。

主席之所以担忧,还因尽管张国焘当时已退出核心,可他是中共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也是我党创始人之一。

毛主席、张国焘等人合影


张国焘在1916年时,考上北大,在这里接受了进步思想的熏陶,并从《新青年》中看到了救国希望,燃起革命之火。

凡尔赛和会中国受辱一事传到中国后,张国焘率先提出游行示威,并掀起轰轰烈烈的五四进步学潮运动,而作为学生领袖的张也被视为“学运要人”。

因在此运动中表现出色,他得到了李大钊的青睐,并鼓励他走上共产主义道路。

中共一大召开之时,张国焘被选为会议主席,成为党的创始人之一,之后又得到列宁接见。

张国焘在1931年,从苏联回国,被任命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并被派到鄂豫皖根据地主持工作。在这里,他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手段,充分体现出他在党政方面的杰出天赋。

张国焘先是将根据地的游击队进行整组训练,建立红四方面军,并将军事能力极强的徐向前破格提拔为方面军总指挥。

为了解决粮食不足问题,张国焘又下乡考察,发现当地南瓜产量高,要求每人必须种植5棵南瓜,从而一举解决粮食难题。

他还领导红四方面军和国民党军斗智斗勇,并赢得多个“反围剿”战役的胜利,其根据地实力大大增强。

他还加强农民运动,宣传革命思想,揭发反动当局的残暴和腐败,并积极打土豪分田地,提高根据地百姓残军的热情,仅3个月就有一万多人加入红军。

1932年,张国焘率部前往四川,再度创下新的辉煌,2年时间内其军队人数从1万余人发展到8万多人,在川南军民中的威望大大增加,毛主席得知后也对其称赞有加。

也正因张国焘是中共成立的见证者,土地革命时期为壮大红军做出巨大贡献,红军历史少了他就不完整,如果他选择“叛逃”,那带来的负面影响是非常大的。

有人好奇,张国焘当时为边区政府副主席,职位并不低,为何还想着叛逃?

一切还要从他进入延安时说起!

二、张国焘叛逃原因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不仅没将枪口对外,反而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口号,并派出数十万大军围剿红军。

疲于应战的红四方面军损失惨重,根据地愈发缩小,最终张国焘放弃川陕根据地,开始了长征。

遵义会议后,毛主席率中央红军四渡赤水、横渡乌江,摆脱蒋介石数十万大军的包围,又挥师北上,计划和红四方面军会合。

懋功会师要图


1935年6月,毛泽东、张国焘迎来了历史性的会面,史称“懋功会师”。

两人见面后握手拥抱,场面感人,彼此诉说着离别之情。

然而,会师之后,张国焘发现红一方面军损伤很大,兵力只有一万多人,武器装备匮乏,战士们穿得破破烂烂,顿时升起了傲慢、自负之心,认为红一方面军远不如他的部队。

之后,他公然违背中央北上命令,面对毛主席的一再催促,他却仗着军事优势要挟中央。

不过他的阴谋遭到了朱德、刘伯承、徐向前等人的坚决抵制和反对,他这才发现自己已无可用之人,执意而为只会将自己置于危境。

无奈之下,张国焘只能率部北上,1936年12月1日,红四方面军抵达陕北保安。

对于张国焘的到来,毛主席和党中央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对他此前的阴谋并没有过多计较,还为其举办了欢庆大会。

然而,不久后的西路军惨败消息传来,联想张国焘此前三过草地、南下川康的败局,延安各界纷纷要求对张进行惩治。

最初时,毛主席还多次替他说话,认为他是我党创始人之一,只要他认识错误、积极改正就可以原谅。

然而,张国焘为人固执,心存侥幸,其检讨书避重就轻,根本没有任何悔过之意,这引来了很多高级将领的不满。

钱钧将军

少林将军钱钧更是直接将鞋脱掉,朝张的脸上狠狠打了过去。

直到毛主席亲自过问此时,并和张国焘推心置腹地交谈。他这才有所触动,写下了一份检讨书。

这之后,张国焘开始闭门思过,变得沉默寡言,不再过问政务,就连中央会议也不参加,甚至还搬到了城郊一个无人的窑洞里居住,像极了闲散之人。

可经历了大起大落的张国焘,内心仍不甘心,认为组织对他的惩罚太过严厉,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败者为寇”,从来不认真反思自己的错误。

真正让张国焘芒刺在背的是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王明的到来,也正是他的到来引来了张的叛逃。

1937年12月的一天,张国焘正早起晨练,几名工作人员来到他居住的窑洞,要求他立即搬走,这处地方要另腾出给中央领导居住。

张国焘来了脾气,质问哪个领导可享受这么高的待遇。

对方告知此人是刚从苏联回来的王明,张听闻这个名字后坐如针毡,正盛怒的他立马打了个寒颤,默默点头同意。

王明


显然,张国焘对王明是非常害怕的。

惶惶不可终日的张国焘,打起了祭拜黄帝陵的主意,并最终实质性叛逃。

三、周恩来找他谈了一宿

周恩来得知张国焘叛逃一事后,立马指李克农、童小鹏等人前往火车站,赶在国民党特务之前将张带回来。

同年4月8日下午7点,西安的火车站准时进站,李克农等人早早在唯一的出站口等待,为了避免被特务认出,他们还伪装成街头商贩。

可等到乘客们走光了,仍没有发现张的身影。难道他们看岔了,张国焘已经出去了?他们又来到车厢上寻找,但车厢一个人都没有。

李克农发现,似乎国民党方面也派出特务,他们鬼头鬼脑的。凭着多年的地下工作经验,他认为这些人也是来迎接张的,这说明张国焘并没有抵达。

第二天一早,李克农就带着情报人员继续守在出站口,坚决要在特务之前把张拦住。可一列列火车停靠,仍没发现张的足迹。

难道他已提前下车或中途变卦了?其实,张国焘当时乘坐的是国民党的运兵车,列车一直开到徐州他们才下车,并计划坐车转向武汉。

然而,他们迟迟没等到去往武汉的车,又在附近旅馆住了一夜,次日才踏上列车。

同月11日上午,李克农又早早在车战前等着,并进行更为严密的布置,还派出地下党同志支援,一旦军统特务行动,那就配合行动。

上午十点,一辆列车徐徐进站,李克农立马指示童小鹏等人前往车厢逐一排查。

果不其然,当来到最后一个车厢时,张国焘正和2个军统特务聊得火热,见李克农等人到来后吓得脸色发白。而军统特务见我方人数较多,不敢轻举妄动。

张国焘壮了壮胆子,大喊道:“我来武汉有要事,你们不要多问。”

但不管他怎么辩解,李克农等人都不相信。在争辩之时,警卫员张海眼疾手快,将其中一个特务腰间的枪取下来,并对准两个特务,两人吓得撒腿就跑。

张国焘见状,只好跟着李克农走到外面。刚出站,四周的国民党特务就急忙扑来。李克农打了个手势,附近埋伏的我党同志也围了过来。

几个特务见自己已被包围,吓得脸色煞白,不知所措。就这样,张国焘被带上汽车。

可走到半路,张借口要喝茶,众人只能将他带到茶馆。

张之所以拖延,显然是为了寻求时机,期待军统特务前来“迎接”。


李克农知道他的心思,但碍于张国焘的职务仍在,只好劝说他前往办事处居住。可谁知张极力不同意,死活不住办事处。

因是公众场合,人多眼杂,李克农生怕争执起来会引起军警的注意,只好安排他住进大华饭店,但要求吴志坚陪同入住,以保证其安全。

随后,李克农连忙回到办事处,将此事向周副主席汇报。

周恩来得知后,当晚就带着叶剑英、博古等人来到大华饭店,和张国焘谈了一晚上。

周恩来先是对张国焘的种种行为进行质问,张自知理亏,表示自己内心苦闷,想要出来散散心,休整一下情绪。

周恩来指责他是老党员,不应该擅自离岗,即便有什么矛盾,也应该向中央反映。

说着说着,张国焘来了脾气,将自己心中的苦闷发泄出来,表示自己资历老,土地革命时期功高劳苦,积极扩大苏区,却被批评为“军阀作风”,结果只能当个边区副主席。

周副主席对他的消极思想义正言辞的批评,指责他长征期间所犯的错误。又语气温和地表示,组织上的批评是为了他更好的进步,共产党人不应该计较个人得失。

旁边的李克农也指出张的错误,身为一个中央领导,不经批示擅自和国民党勾肩搭背,其性质可谓恶劣,光是这个罪名就已非常严重了。

周恩来


面对众人的接连发问,张国焘内心惊怕不已,生怕被就地正法,但他缄口不言,低着头抽着烟,用沉默表达抗议。

时间已临近天明,张国焘伸了个懒腰,表示自己困了。不过,周恩来要求他立即起草电文,向中央阐明错误。

张见周、李二人神色严肃,预感自己不低头将有大祸,不得已给中央发去了一封电报,避重就轻的说明情况,又提出想留在武汉工作。

四、中央给你三条路选择

众人见张已写下认错书,以为他回心转意了,可次日一大早,张国焘就执意要外出逛逛,看看市容。

周副主席得知后,立马驱车前往,要求陪他亲自前往。张国焘显得很是沮丧,却又不得不答应。

实际上,张外出只是为了和胡宗南派来的特务接头,谁知周恩来等人寸步不离,根本不给他独自活动的机会,他内心痛骂不已,一方面抱怨周恩来等人紧追不舍,一方面埋怨军统特务是一群饭桶。

而后,张国焘随车来到办事处,在这里,周恩来等人再次对他进行劝告,要求他承认错误并改正。

张国焘左三


董必武也劝他回头是岸,并告诉他指正错误是好事,不应该发牢骚。

不一会儿,中央发来电报,督促恩来等人继续开导张国焘,让他返回延安工作。

可没想,张国焘看了电报后默不作声,内心也在算计着不能回延安,去了新账旧账一起算,可不得被枪毙了。

良久,张国焘站了起来,表示坚决不去延安,要求在武汉工作。

周恩来见他如此固执,只好让他再想仔细想想。

不久后,周恩来主持大会,认为张投奔国民党的野心不死,要求李克农等人密切监视张,极力避免他走上错误道路。

其实,周恩来对张国焘十分了解,他知道此人非常固执,且自私自利,是一个趋炎附势的小人。

早在南昌起义前夕,周恩来平生第一次动怒摔桌子就是因为张国焘。

大革命失败后,党中央决定武装反抗反动当局,第一站就是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

1927年7月26日,周恩来秘密赶往南昌,召集贺龙、叶挺、刘伯承等人商讨起义具体计划。

起义油画

共产国际接到起义报告后,没有明确回答是否可行,让张国焘实地查看起义的具体情况,是否真的可行。

可张到了南昌后,极力阻止起义,认为现阶段不宜搞武装暴动,此言一出引来了激烈争吵。

同时,张还自诩中央代表身份,极力动摇其他人起义的想法。

周恩来大怒不已,他和张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彼此争论数小时也没结果。

最后周恩来直接拍了桌子,站起来指着张的鼻子,质问他到底想干什么,并以辞职为要挟。

张国焘没想一向温文尔雅、平易近人的周恩来如此愤怒,惊吓不已,不敢再说话。

也正因此,周恩来对张的心思十分了解,此人根本就不是纯粹的革命者,为了个人利益完全可以将党置于不顾。

果不其然,同月14日这天张提议要去往武昌见蒋介石一面,并以汇报工作为借口,周恩来自然是不会同意。

张又提出去武昌游览,周恩来只好答应。谁知,回来途中,周碰到一个熟人,交谈了一番,张国焘趁机逃跑。

李克农听闻后,生怕张和军统特务接头,立马派出地下党成员搜寻。他认为,张对武昌并不熟悉,短时间内不会投入敌人怀抱。

经过一整天的寻找,众人才在一个小旅馆内找到张国焘。但谁曾想,刚被请回办事处,第二天一大早,他又趁机逃走。

有了昨天的经验后,李克农很快就在太平洋饭店找到张国焘。

长江局领导人合影


见张国焘多次企图投靠国民党,中共长江局在周恩来的主持下召开会议,并决定了处置张的三条办法,上报中央批示。

同年4月16日,张再次提出要见老蒋,这一次周恩来选择同意,他倒要看看张国焘还有多少把戏要耍。

下午,在周恩来的带领下,张如愿见到蒋介石,一见面他就谄媚说道:“兄弟在外糊涂多年……”

周总理见状,当着老蒋的面对他进行批评,指责他是革命败类,一旁的蒋介石早已知道张密谋叛变一事,也没有多说什么,只是简单问了几句就结束对话。

次日,中央回电同意中央局的三条办法。

周恩来接到电令后,第一时间来到张国焘住处,开门见山道:“中央给你三条路,供你选择,一是回延安工作,二是请长假休息,三是申明退党。”

张国焘当即表示,只能从第二或第三条路里选择,至于选择哪条,他要思考两天。

五、叛逃后生涯

周总理刚离开后,张就打电话给军统特务戴笠,邀约其在饭店内洽谈,两人会谈时,张明确表示要公开投靠军统特务。

特务戴笠


当晚,军统就派来两辆车,直奔张的房间,将张国焘抢走。

警卫员张海死死抱住,但双拳难敌四手,只能眼睁睁看着张国焘上车。

临走前,张国焘留下一张纸条,表示他已选择第三种方法。

周恩来听了后叹了口气,表示张一直不肯听从中央安排,早就要走这条路。

次日,周恩来以长江局名义,正式宣布开除张国焘。消息一出,引来了社会各界议论不休。

不久后,张国焘写了一封信,希望警卫员张海能回到他那里工作。张海听了后直接拒绝,表示他是共产党员,只为革命者出力。

周恩来听了后点点头,说:“张国焘叛逃,连个勤务员都没带走,可悲可叹……”

然而,张国焘尽管满怀热情地投入蒋介石怀抱,可老蒋在用人上疑心很重,从不重用叛徒,在他看来,叛徒今天可背叛中共,明天就可背叛国民党。

因而,戴笠表面上对张很是热情,让其住在豪华别墅内,为其安排特务贴身保护,并让其开办培训班,以打入我党内部。

可他先后建立5个策反站,派出多个特务前往延安,无不被我党情报人员侦破抓捕。接连大半年,张没有做出任何成绩。

张国焘


戴笠毫不掩饰对张的厌恶,指着他鼻子当场唾骂起来,并宣布暂停训练班工作,撤销对张的一切优待条件。

没有利用价值的张国焘开始体会到人生最低谷的时期,他在军统内部也成了被人唾弃的“废物”。

他又拉关系来到中统,可中统内部情况更为复杂,特务们骂他是叛徒、饭桶、笨蛋,生怕他抢了自己的饭碗。

就这样,张国焘在中统内部只是一个闲人,挂着虚职“无公可办”。

解放战争后,狼狈不堪的张国焘选择辞职,隐居上海。

1949年三大战役结束,蒋介石败局已定,众多国民党高官纷纷逃窜台岛,张国焘见状也连忙来到台北生活。

可来到台北一年也没有人给他安排工作,反而自己居住的院子被收回。受到打压的张国焘只好又逃到香港,决定在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做点小生意。

可没曾想,他将全部身价5000美元拿起购买黄金,结果直接血亏,哭都哭不出来。

祸不单行,就在此时,张的妻子又因奔波劳累摔断盆骨。

张国焘一家合影


无奈之下,他只好向通过各种方式,先后三次向中央表达想要回国的意愿。每次中央都表示可以回去,但需要先承认错误,极爱面子的张国焘犹豫再三还是拒绝。

晚年,张国焘撰写了百万字回忆录《我的回忆》,这才获得微薄的收益。

1968年,张和妻子飞往加拿大,投靠大儿子海威,在这里体会了儿孙绕膝的短暂幸福。不久后,他为了不麻烦儿子,搬到养老院生活。

1979年加拿大的冬天异常寒冷,大雪下个不停,耄耋之年的张国焘已卧病在床数年。12月2日夜,他翻身时不小心将被子踢到地上,多次按铃没有人回应,只能独自忍受着寒风。

次日凌晨5时,张国焘病情加剧,大吐不止,随后就不省人事昏死过去。

张国焘晚年

就这样,曾在中国近代史上盛极一时的人物,凄惨冻死!临死前,身边没有一个亲人,连护士都不在场,或许这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黄帝陵   周恩来   延安   军统   警卫员   中央   我党   特务   武汉   国民党   通宵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