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读书可以明智-史书上成功人士的特点及对普通人的启发

最近集中看了三国时期的人物传记,可能是这些人都比较简单,篇幅都没有很长,却恰恰在其中能够发现新的东西。在史学家描述的这些人成功失败的关键时刻,总是会写到某人在某个时刻听了某个人关键的建议或者没有听从某人关键的建议,进而导致成功和失败。这种关键时刻的建议被采纳与否,成为了一个人成败的决定原因。

当然,这里面有幸存者偏差,当时可能有很多种意见,而每个人都采用了某个意见,最终成功的人是因为采用的意见是奏效的,而失败的人采纳的是不奏效的而已。包括战国时期的各位“公子”都是非常愿意采纳意见的人,最终仍然不免失败的结果,也可以作为幸存者偏差的佐证。

然而,我还是觉得采纳意见与否,或者能不能分得清什么才是真知灼见,确实会因人而异。比如袁绍和曹操,当谋士的意见对,而自己没有采纳的时候,曹操会选择自我批评,而礼遇提出意见的人,而袁绍就会把提出正确意见自己却没有采纳的那个谋士杀掉。这其中的区别或许从他们手下的谋士的结局能够看出来。

项羽和刘邦其实也类似,项羽自认为自己非常厉害,即便在最后时刻,仍然想表现出自己有勇有谋,但他的谋在于局部的对战,而没有战略的眼光,他认为自己局部对战的战无不胜,就代表了自己做其它所有决定都比所有人都厉害,其实这显现出了他失败的结局。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领域里特别厉害的人,最终没有一个很好的结果的情况,实际上,很多和项羽的情况类似。

这些人物本身不同的特点,就决定了他们对于意见的采纳,和对提供意见者的选择。有的人,因为某人有缺点就不采纳他的意见,有的人因为某人提供意见的方式不合自己的心意就不采纳他的意见...等等,这些不看意见本身,而从一个人的品性来对待意见的方式,实际上就是个人感情用事的典型。刘邦曾经也有这样的问题,但是,在一次次的战斗过程中,他慢慢的改变了自己的这个问题,最终连韩信称王也能忍耐,并让韩信坚定的相信他是允许和真的想封他为王,以至于后面多少次机会都没有反叛。

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忘记,那些本身自私的领导,他们即使采纳了意见,最终当他成功之后,他们仍然会把所有曾经不合他心意和有一些他不喜欢的缺点的人全部抹杀掉。这也是范蠡的深刻总结。然而,很多人并没有吸取范蠡的教训,不去考察领导的本性,因而导致了自己最终被杀的结局。

从这一点来看,其实姜子牙和诸葛亮是非常聪明的,他们作为一个谋士的定位,想要通过这样的方式取得自己人生的成功,进行了自己筛选领导的努力。一个是从主动性来筛选有长远目标,渴望贤士的人;另一个是从对话中,试探出对方能接受何种程度的意见;最重要的是,能够筛选掉兔死狗烹的领导。所以,作为一个谋士定位的人,其中的成功者也是需要很强的能力和隐忍能力的。

从这些史书上的成功人士和失败人士的情况来看,对我们普通人可以得到很多启发,例如,我们可以观察一个人是一个善于采纳意见还是一个因别人的地位或问题而不看具体意见的人。我们可以观察一个人是不是一个自私的人,看他们未来会不会有“兔死狗烹”的行为,其实这在“商场”早已屡见不鲜了吧。

假如我们是一个下属,我们就要善于观察自己的领导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他不具备成功的特点,那么你最好不要去提意见,因为他最终不会成功,而偶尔采纳你的意见,即使欣赏了你,也会在某次你继续提出的意见因不符合他的心意而被打压,反而得罪了他,一切也是前功尽弃。假如你想通过像小人一样的阿谀奉承,那么这个人的最终失败也会影响你的结局。

假如他是一个自私的人,但是善于采纳意见,那么你就要随时提出要求,以利相交,如果不及时讨要回报,最终你也什么都不会得到。或者,你也可以当一个小人,始终阿谀奉承和提出意见相结合,并且不去要任何权力,得到多少算多少,甚至多了都要拒绝,始终让自己拥有的东西属于可有可无的状态。

假如他是一个又能听取意见,又舍得分享成果的人,那么,你除了要求自己不要过分,保持尊重对方的基础下,还有什么不可以放开来做的呢?

其实,对于朋友也是这样的道理,我们并不是去鼓励功利社交,而是从现实的关系中,去分析什么样的朋友值得交。同样的,在与周围的人谈话的时候,仍然是如此的,如果你在某个环境中提出意见,却被说是抬杠,那么你要立马闭嘴,因为,这里面没有对错,提出这个观点的人,确实认为你在抬杠,只是你自己没有这么认为而已,他不会听取你的意见,他只会觉得你是在抬杠。那么无论你是安的什么心,他都会觉得你是抬杠的心。

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你没有在观察清楚他们之前,就擅自的发表了言论,你不能做到像诸葛亮或者姜子牙一样先具备观察和筛选别人的能力,而只能通过尝试的方式去了解一个人,所以,当你发现自己的资质并没有那么优秀的时候,就应该培养观察人的能力和足够的耐心,不要急于表现,即使这种表现在你看来是对别人有利的。

最后,说一下前面一段时间刷到有人在一个网络视频下问一个问题,“我现在四十来岁了,读书还来得及吗?”,我没有留言回答他,但是,我想通过我自己的经历告诉所有看到这里的朋友,在人生的任何时候读书都有用,在不同的阶段,我们看到的东西不同,得到的收获也是不一样的。我也是现在才懂得,为什么毛主席那么厉害的人,有些著作要反复看,看很多遍,甚至要批注很多次。而我们普通人,这一生想要有所收获,难道不是应该更加倍的努力么?

图片来源于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项羽   兔死狗烹   阿谀奉承   谋士   史书   普通人   明智   启发   成功人士   厉害   结局   能力   意见   领导   方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