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舞原战时日记:敌后演《前线》

抗日战争后期,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战争从相持阶段向我对敌反攻阶段转化。日寇对我各个抗日根据地的清剿扫荡的次数规模明显减少。而且,大都龟缩铁路沿线的城镇据点。在这种情况下,我军借助战斗间隙,进行休整训练,补充兵员、给养、物资的机会大大增加。记得,就在一九四四年的冬季,我晋东南太行太岳抗日根据地各部队普遍进行了整训。

利用整训时机,也是开展各项政治工作的良好机会。其中一项就是进行文化教育补习识字和文化娱乐活动。宣传队员在深入连队辅导文化、教唱新歌、开办板报、建立通讯报导小组等工作之余,有时还集中学习总结宣传队工作,或者进行美术、音乐、歌曲、散文、诗歌、文学剧本等创作活动。

太岳第一军分区政治部宣传队就是这样一支组建于一九三八年的老宣传队。成员大部分来自东北、华北也有华中的有志抗日的进步青年。他们多才多艺,热爱祖国,热爱文艺。

我们六位(宋威武、宋振刚、南丙生、郭启富、郭恒建和我)是在抗日根据地中心——沁源县成长起来的青年学生,抗日后期参军的新宣传队员。

在老队员的带领下,参加了苏联话剧《前线》的演出工作。

《前线》是苏联卫国战争中的大型优秀话剧作品之一。它主要反映对德国纳粹决战阶段,苏军高级将领中两种军事思想矛盾斗争的现实情况。以教育部队干部战士。

经过领导决定,由宣传队抓紧排练,尽快向部队轮流演出。

于是,紧张的排练和各项准备工作很快展开。

首先,确定担任主要角色戈尔洛夫、欧格涅夫、克里空等演员的人选。并开始背诵台词,熟悉剧中人物性格特征。

其次就是服装的设计,需要大批棉布,加染制作苏式军服、军衔。

其三化装材料的准备,化装技术的练习、试验。化装色彩的挑选、制作,特别在冬季要防冻、防凝。还有就是面部鼻、胡须、眼的造型,都需要精心设置。

其四,就是灯光照明。当时只有一盏汽灯,再配两盏大油灯。

其五,也是费工的搭建戏台。急需土木石方材料,木工加工景片制作难度也很大。还有军用刀枪、工事设施的制作等等等等。诸如此类,当时在山沟条件下,困难之大可想而知。

然而,在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在全体队员的努力下,大家群策群力,千方百计的十几天奋战,终于完成任务,一切准备就绪。令人高兴的是,尚未开场演出,搭建在沁源下兴居村前干河滩上的大戏台前临近村民很早很早就聚集了很多观众,已经围起了大圈。接着,部队也整队进入广场,未等完全落座到位,互相拉拉喊声、歌声四起,不绝于耳。此起彼伏,一波高过一波。

台前台后紧张了一阵之后,大幅幕布徐徐拉开,全场顿时鸦雀无声,显得格外肃静。当饰演军长的戈尔洛夫和饰演记者克里空的演员一亮相出场,一阵雷鸣般掌声,响彻山谷夜空。此情此景在山区里是少见的热闹场面。随着剧情发展,当演到戈尔洛夫和欧格涅夫对战局估计以及如何应对复杂形势发生重大分歧而激烈争论的大段对白时,观众都在仔细聆听是非曲直。现场特别安静。看来,台上台下已经融为一体,进入最佳状态。可以预测,头场演出会取得良好效果。

正当剧情过半,发生了一段小插曲。

故事是当戈尔洛夫快步走近电话桌旁,左手拿着电话听筒,右手去摇话机柄时,却没有铃声,再次摇机,还未出声,他着急朝桌下用脚踢了我两下,还没声音。他索性先挂机,在台上踱了两个来回,心里更急,走过桌旁拿起听筒边摇边叫,又用力踢了我两脚,终于电铃响了。预先钻进电话桌下的我才略有清醒。

事情是这样的。当时演戏,是用闹钟铃代替电话铃声。为了真实起见,由一人先趴进桌下,带一个闹钟,等剧情需要时,配合桌上手摇电话,发出铃声。

可是,当天晚上寒冷,我见他人出演前都喝些白酒御寒,我也学着老同志喝了两口(这是平生第一次喝酒)。不料,钻进桌下,慢慢头晕起来,酒兴发作,昏昏欲睡,几经挣扎,电铃也按不到点上,头脑已经不听使唤,棉裤也尿湿了,无法准确配合,结果误了大事。除了当晚散戏道歉之外,第二天认真作了检讨。

从此以后,避免了再次失误,还得到领导的表扬。

张舞原,1928年生,山西沁源县人。1944年参加革命,历任解放军某部宣传队长、指导员,军校主任教员,师、团、总政治部宣传教育干事,文工团总团政委等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9

标签:洛夫   沁源   苏联   宣传队   电铃   桌下   敌后   战时   前线   队员   部队   演出   电话   日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