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死后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邓小平回答后,毛主席:英雄所见略同

在阅读此文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3年下半年,毛主席邀请邓小平来他的办公室喝茶。

两位战友一开始的聊天非常轻松,但是毛主席在喝了一口茶之后,突然把话题拐到了一个非常严肃的方面:“我死后中国会是什么样子?”

邓小平 | 毛泽东

毛主席忧心忡忡地问了这么一句话,气氛有一瞬间的凝滞,邓小平低下头略微思索了一会儿,什么话也没有说,但是做了一个动作。他把自己面前的茶杯,和毛主席面前的茶杯做了一个对调。

这个举动看似简单,背后却隐含着深意,毛主席很快就懂了,他说:“英雄所见略同。”

这个简单的动作表达了邓小平什么样的意思?

毛主席是基于什么样的政治背景而发问的?

重返中央,所见略同

1973年8月,这个时间对于邓小平来说注定不平凡,几乎改变了他之后人生的整个轨迹。前不久的他,还在江西的一家拖拉机工厂里劳动。但在这之后,他将重新在党政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价值。

邓小平

这一个月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的第十次代表大会,会议上形成了一个重要的决定,那就是将邓小平选举为中央委员。这也意味着,他可以重新返回中央,重新在自己熟悉的领域绽放光彩。

这个决定,意味着全国的整体局势即将发生一次翻天覆地的变化。

促成这个决定的其中因素之一,就是毛主席1971年视察工作时产生的一些焦虑想法。

两年前,毛主席离开北京,走遍了全国各大军区视察工作。虽然当下没有战争,但毛主席还是十分欣慰地看到,各个地方的战士们都没有松懈,训练强度仍然十分紧凑,保持着绝佳的状态。

而各大军区的司令员,几乎都是从枪林弹雨中走出来的老革命,所以忧患意识自然时时具备。

他们一直紧抓着各区的军事工作,及时批复各大军区的相关决定,自上而下树立一种端正的工作氛围。

毛泽东 | 邓小平

本来眼前所见到的一切都让主席非常满意,但他在一天晚上看书时,偶然间想到了一个问题,越想越深入,越想越紧张。

自从全国各大军区的筹备工作逐渐完成之后,军区总司令和政委几乎就没有发生过调换。

也就是说,一个军区的老大可能已经在这个地方待了十几二十年,对这里的一切了如指掌,对盘根错杂的细节也烂熟于心。

这样的状态有利有弊,有利之处在于,不管是司令员还是政委,他们的工作走上正轨之后,上手会越来越轻松,工作效率也会极大增加。

但是弊病也不容忽视,正因为工作轻松了,他们对当前工作环境所产生的依赖性也会增加,这绝不利于突发情况下他们的工作处理能力的提升。

更何况,还有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眼前。每一个司令员他们形成了一套固有的工作模式,这也是主席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况。

中央有时发布文件,或许没有办法第一时间传达到军队基层。

想通了这其中的关窍之后,毛主席就陷入了思考,思考当中或许还带着一定的焦虑情绪。

当下这样的问题亟待改变,但是军区司令员在各自的工作范围之内积威深重,所以这样的状态,并非想改就能马上大刀阔斧行动的。改革当然势在必行,只是怎么投入实践,还需要从长计议。

而且,毛主席还想到了一个关键问题:

“我目前的身体情况,已经不足以支撑如此高强度的工作,很多事情也许我无法及时应对。”在身体条件的限制下,毛主席势必要找一个信得过、有能力的人来处理这件事。

于是在邓小平1973年调回北京工作之后,毛主席选了风和日丽的一天,请他来到自己的办公室喝茶。

毛泽东

在闲聊中,毛主席只是问了一句“我死后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而后就把这样一个留白的问题交给了邓小平去发散思维。

或许聪明人谈话就是这样,我不需要把问题点透,但是你却能一点就透。

很显然,邓小平及时领悟了毛主席真正想表达的思想。所以他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是把两人面前的茶杯进行了对调。

看到这里,毛主席便十分确定,即使在江西工作的这些年,邓小平也一直关注着各大军区的动向,并且产生了跟他一样的思考。

而眼前邓小平的举动,也说明了他的态度:把各大军区的司令员和政委进行对调。

毛主席看懂了邓小平的意思,所以微微笑了起来,对他说:“英雄所见略同。”

虽然处理方式已经明确,但是处理工作怎样推进,这还是一个摆在他们面前的大问题。

眼下情况没有到火烧眉毛的阶段,但其紧迫性同样不容小觑,因此一旦确定了方向,即便是宿兴夜寐,此事也刻不容缓。

毛泽东 | 邓小平


对调智慧,减轻阻力

当党中央达成一致意见之后,毛主席就开始跟邓小平商议,怎样进行对调,才能恰到好处地抚平司令员和政委们心中的情绪。毕竟只有阻力小了,对调工作才能够顺利地推进。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样的方式是绝对不能少的。不过邓小平还提出了至关重要的一点:

“我们在对调的人选中还是要讲究智慧,尽可能为司令员减轻到新的地方上任时遇到的麻烦。他们轻松了,那我们的工作主力自然就小了。”

毛主席对这个意见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且放手交给邓小平去做。中央政治局会议正式召开之前,宣布这个正式决定之前,中央肯定是要先完成对于对调工作的基本草案。

邓小平得到了发挥空间,于是便在这项工作上大展拳脚。他先是综合分析了全国八大军区各自的工作情况,而后又联系了司令员们各自的工作关系和工作经历,从而做出最好的分配。

比如说杨得志曾思玉两位将军,把他们二人对调,那他们对于新工作的开展想必也得心应手。

这是因为,早在革命年代,他们二人就是上下级关系,彼此合作多年,心意自然相通。双方的管理风格十分相近,而且感情也非常深厚,所以即便是发生对调,他们也能对军区工作很快适应。并且私下交流互相学习经验,对他们来说也是很简单的事情。

同样的道理,还适用于沈阳军区的陈锡联将军,以及北京军区的李德生将军。

他们二人虽然不是对方的老部下,但他们在解放战争时期同属于二野,是通力合作的老战友,彼此的关系也一直十分亲密。所以他们对调,对于工作的开展也会很快上手。

另外还有一点在于,他们二人所负责的军区是相连的,所以对调工作进行会非常迅速,减少时间成本和适应成本,对于整体工作开展有很大益处。

除了考虑军区的客观工作情况之外,还要考虑司令员个人的性格和管理风格。基于这样的考虑,邓小平提议将许世友将军和丁盛将军对调,也就是南京军区和广州军区换一个负责人。

他们二人都是直性子,做事雷厉风行,管理风格也十分相似。所以即便是换了个地方,他们的工作风格也能很快让手下的将士们适应。

另外,邓小平还考虑到了司令员们个人的需求。

比如说福州军区的韩先楚将军,他多年来一直背负着沉重的工作压力,直面台湾问题,一刻未敢松懈,所以身心绷得很紧。

而兰州军区位于祖国的大后方,政治环境更加稳定,所以将他与皮定均将军进行对调,是最好的选择。一方面,韩先楚将军可以缓一口气;另一方面,皮定均将军也能得到更好的锻炼机会。

八大军区司令员,两两对调,邓小平从主客观因素分析,做出了最好的选择。

司令员们到达新的岗位,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熟悉军事工作,也能够通力合作,还能让军区将士以最快的速度适应新的司令风格。

邓小平关于对调工作的草案,尽显其缜密思维和工作智慧。这份草案既能够解决各大军区的僵化问题,又能够减轻司令员对调工作的麻烦,因此工作阻力自然而然会大幅度减少。


迅速落实,成效显著

邓小平的草案得到了中央的高度赞同,于是会议也马上提上日程。

邓小平

1973年12月12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正式召开。

毛主席在会议上开门见山,率先提出了关于八大军区司令对调的工作。他有预感,一颗炸弹抛出去,必然会引起不同的声音。

所以为了安抚参会者的情绪,毛主席马上用一首《三项纪律八项注意》来唤起大家最朴素的革命感情。

当众位与会者情绪稳定之后,毛主席便条分缕析地讲出了对调工作的各种想法和安排,并表达其利处,同时以革命情感做辅助,一步步瓦解大家对这件事情的抗拒之心。

第二阶段,毛主席向大家介绍了邓小平新的工作安排,那就是此事全权由邓小平同志来负责。并且他还特意提醒了一句:

“小平同志可不是我一个人请回来的,他是我们中央一起请回来的,还请大家一定要对他工作给予支持。”

一锤定音,对调工作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

毛泽东 | 邓小平

虽然邓小平的分析做得很好,但是面对这么大一项工作的统筹责任,他内心难免还是有些犹豫:

“我才刚刚调回北京不久,实在对自己的工作能力有些不自信。我能不能够顺利说服这些将军,还是个未知数。”

毛主席对邓小平的犹豫想法了然于胸。他说:

“有的工作你如果不去做,当然不用承担责任,但是如果谁都不去做,事情是不可能一点点变好的。你去做了,在实践中调整步伐,就跟摸着石头过河一样,总能做到。”

得到主席的全力支持,邓小平放开了内心的束缚,大刀阔斧地开始了他的工作。

18日,八大军区的司令员和政委都接到了中央的秘密电报,迅速集结到北京。并且为了避免军区不必要的情绪波动,电报还特意标明,暂时将会议精神保密。

接到消息后,各位将军马上动身,纷纷聚到了北京。对于毛主席的分析,对于邓小平的安排,大家都心服口服,没有产生太大的抗拒情绪。很快,这件事情就全部敲定了。

于是在22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结束之后,党中央马上发布文件,给八大军区的司令员十天时间,务必在十天范围内完成全部的对调工作。

一切尘埃落定,毛主席和邓公的政治智慧显露无疑。

我们以后世的眼光来看待这场政治决策,不得不赞叹其英明。八大军区在新的安排之下,产生了新的活力,焕发出全新的面貌。而后续的工作开展,也随着时间的推进而更加顺利。

比如说越南的问题,这就是由广州军区新的司令员许世友将军率先发现的。他一到南宁,就发挥了自己敏锐的政治嗅觉,发现了越南特务的潜伏。

由此可见,1973年的军区司令员对调工作,对后面军区的建设产生了深远的意义,也对国家的军事力量壮大工作做出了强有力的推动。

如今再回想起那一句“英雄所见略同”,我们不得不感叹伟人的眼光之长远。

结语

毛主席和邓公,都是中国人民不可或缺的领路人。前者带领中国人民站了起来,后者带领中国人民富了起来。他们都具有敏锐的政治眼光,长远的政治打算,缜密的政治智慧,高效的政治手段。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在重要问题上达成一致,所见略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广州军区   英雄所见略同   司令员   政委   军区   国会   北京   将军   情绪   中央   政治   工作   邓小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