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名不副实的朝代-东周

东周对天下已经没有了控制力,能控制的只有王畿的领土,成为了天下名义上的共主而已。



东周朝(前770年-前256年),前771年,犬戎杀幽王,灭西周。翌年(即前770年),幽王太子宣臼由镐京迁都于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迁后的周王朝为东周。周赧王59年(前256年),东周为秦所灭,共传二十五王,历时五百一十四年。在周幽王死后,太子宜臼即位,是为平王。鉴于镐京残破,又处于犬戎威胁之下,周平王于前770年,在郑、秦、晋等诸侯的卫护下,迁都洛邑,建立了东周王朝,开始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春秋时代。东周又分为春秋与战国两个时期。“春秋”和“战国”这两个时代名称的由来,却比较特殊。它是由《春秋》和《战国策》这两本书而得名的。这一时期,学术思想自由,文化繁荣,产生了诸子百家,诸子如孔子、老子、韩非子、墨子等,百家如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刑名等史称“百家争鸣”。据《左传》记载,春秋时共有一百四十多国。其中比较重要的有齐、晋、楚、秦、鲁、宋、郑、卫、陈、蔡、吴及越等国。

春秋时期,牛耕已多有使用。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战国铁犁铧冠的出土,说明犁耕在中原已经得到推广。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东周时期,以农田灌溉为重点的水利建设高潮逐渐兴起。水利工程有多种类型,如陂塘蓄水、灌溉分洪、渠系灌溉以及多首制引水等。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提高,私田增多,促使以奴隶制国有土地为基础的井田制逐步瓦解,奴隶制走向崩溃。东周的建筑技术已有很高的水平。著名的鲁班,即鲁国人公输般,是土木工匠中的杰出代表,后人尊称为祖师。考古发掘所见东周的建筑遗迹,多为宫殿遗址,出土的建筑构件以瓦当最为常见,还有青铜斗拱、青铜饰件和青铜屋模型等。由此可以想见东周宫殿建筑的宏伟壮观。东周时期,大国争霸,战乱频繁。各诸侯国为其政治、军事和经济的需要,在商、西周交通干线的基础上,不遗余力地将道路扩展到更为遥远险绝的地方,因而在客观上促进了交通的发展。东周的丝绸西传路线甚至横贯欧亚大陆。当时马车的使用已很普遍。这时,天子直辖的“王畿”,在戎狄不断袭扰和诸侯不断蚕食下,大大缩小了,最后,仅剩下成周方圆一二百里,即今河南西部一隅的地盘(东不过荥阳,西不跨潼关,南不越汝水,北只到沁水南岸,方圆只有六百余里,地窄人寡);同时,天子控制诸侯的权力和直接拥有的军事力量,也日益丧失。天子不仅经济上有求于诸侯,政治上也往往受诸侯的摆布。 但天子以“共主”的名义,仍然具有号召力。因此,一些随着地方经济发展逐步强大的诸侯国,就利用王室这个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积极发展自己势力。周幽王被杀后,申、曾等诸侯见目的达到,而此时郑、卫、晋等诸侯率领的勤王之师也已经赶到,于是申侯与缯侯与外面的郑、卫、晋等诸侯里应外合,大败犬戎,犬戎退走。申、缯、卫、晋、郑等诸侯立周幽王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与此同时,虢公翰等王朝大臣立王子余臣为王,史称“携王”,这样出现了二王并立的局面。但是列国中绝大多数只承认周平王,而不承认周携王。周平王21年(前750年),晋文侯杀周携王,结束了“二王并立”的局面。

东周王室能够存活主要靠两个大国----晋和郑,晋在黄河北岸,护卫周的北面;郑在黄河南岸,护卫周的东面;周的西面是虞(今山西省平陆县)和虢(今河南省陕县);周的南面是申和吕(均在河南省南阳市境内)。

前256年,秦昭襄王派大将军摎攻打西周。赧王听西周公之言,以西周三十六城、三万户降秦,秦王将周赧王贬爵为君,西周公为家臣,封于梁城(今陕西省韩城县南)。赧王至梁城一月而死,国除,置九鼎于咸阳(途中一鼎落于泗水)。前249年,秦庄襄王嬴异人以吕不韦为大将,起兵十万,执东周君而归,尽收巩城等七邑。东西两周就全都归属于秦国了,周王朝的祭祀从此断绝。

春秋战国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在科技上,天文学,医学等科技取得较大进步。在文化上,私学兴起,形成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这是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诸子百家的学说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对后世影响深远。据《汉书· 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较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归纳而言只有10家被发展成学派。西汉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俗称“十家九流”就是出自这里。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交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但至汉武帝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正统,统治汉族思想、文化两千余年。

春秋战国期间的诸侯争霸,本质上是华夏集团内部的角力,诸夏一体的价值观是当时中原秩序的核心,亦是列国争霸的底线。

春秋是奴隶制度瓦解时期,战国是封建制度形成时期。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社会动荡最剧烈、变革最激烈、矛盾最复杂的500多年,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期,是古代中国进入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阵痛期。奴隶社会寿终正寝,奴隶阶级觉醒反抗,奴隶主挣扎反扑,封建诸侯抢占地盘,社会无一安宁。大动荡造成社会大分化,大变革推动社会大发展,大破坏带来大重组,各种战争在支配着天下的风云变局。合纵连横,弱肉强食,无论是春秋时期的争霸战,还是战国时期的争雄战,本质上都是以土地为目的的统一战争和以统一为目的的土地战争,其结果是,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从奴隶制走向封建制,由分封制走向中央集权制。天下几百个国家,打到最后只剩下春秋时期的五霸、战国时期的七雄,最后“六王毕,四海一”,秦国一统天下。据《春秋》记载,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的242年间,大大小小的战争达483次。战争造成的破坏主要有两个,一是对经济社会的打击。中国自春秋时期进入铁器时代,铁器应用于牛耕技术,私田制开始替代井田制,但战乱使这一进程缓慢而艰难;二是对文化的摧残。“礼崩乐坏”指的就是价值观被破坏。旧有的被摧毁、新生的没建构,“天下大乱”是必然的。但战争动荡产生思想变化,各类思想家东奔西走,各种政治主张应运而生,一时间思潮涌动、风云激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春秋战国时期另一个特点,是贵族的官学衰弛、私学兴盛、杏坛遍地,它给了政治观点、学术思想以讲坛、平台、渠道,于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兵家、医家等竞相登台,老子、孔子、孟子、庄子、荀子、孙子、墨子等各竖一帜,很多人在周游列国、四处游说。最终儒家思想笑到最后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主流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2

标签:东周   墨子   孔子   王朝   名不副实   西周   百家争鸣   朝代   诸侯   春秋   时期   思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