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年,沉默多年的徐向前开出裁军第一“炮”,邓小平带头拍手叫好

引言

1979年老帅徐向前在“销声匿迹”一段时间后再次出现在大众面前,百姓一片哗然。究竟是何大事惊动了这位沉默多年的“老将”。

自从1962年之后,徐向前几乎不再参加大型的会议和活动,由于经年积累的旧伤与年龄的日益增长,他的身体无法承受满身的病痛,只能在家修养,很少在大众面前露面,如今徐向前“复出”是为了参加军队高层的座谈会。

在这次会议上,徐帅提出了重要的建议:给军队“消肿”,即裁军

实际上,裁军最早是邓小平所提,1975年邓小平回答军队整顿什么?,他说有五个字:肿、散、骄、奢、惰。

其实早在1958年已经进行了一次精兵简政,极大限度地减少了军队人数。而到了“文G”后期, 由于需要就是编制等错误思想指导, 我军臃肿不堪。国防经费有限, 庞大的军队开支不小,如何承担这一份开支,已经成了军队的主要问题。因此,从大局出发,军队“消肿”是必然之举。

徐向前是我国的开国元帅,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生活中,艰苦朴素,人称“布衣元帅”。多年来一直在前线浴血奋战,建国之后又投入到国家的建设中来,不忘初心。

但是徐向前的身体一直有旧疾,在打仗期间,他就落下了肋膜炎的疾病。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这让他欣喜万分,但是他的心里却一直有遗憾。就在这年的4月份以来,徐向前因病住进了延安柳树店的和平医院,在两个月的时间里,一直高烧不退,身体状况不容乐观。

为了再次走上战场,他同病魔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坚决遵照医生的指示。医生让他戒烟,他就把自己20多年的烟瘾给戒了。在与病魔的抗争之后,他的病情逐渐好转。1945年,徐向前终于出院,出院后的他随时关注着时局的变化。

1946年,解放战争正式爆发,徐向前来到绥德。在绥德住了不到半个月,徐向前便想着来前线打仗。妻子黄杰当时还怀着身孕,看着丈夫焦急不安,便支持他。向中央打完报告之后,中央批复可以,便来到了晋冀鲁豫军区,着手准备解放山西。

在解放战争期间,徐向前一直是拖着病体在打仗。病情严重,徐向前依然坐在担架上东奔西走。最终,徐向前在攻打四大要塞时,身体到达极限,倒在战场上,躺在床上连续发烧了几天。即便如此,在清醒的情况下,他依然在病床上作出了军事决策。

周恩来听说徐向前病重的消息,还亲自请医生来太原,还让其安心静养,但他还是放不下。直到1949年4月,彭老总接手来他的工作,徐向前才放下心来养病。最终,徐向前向中央申请休养。1951年,他的病情稍有好转便开始工作。此后,病痛一直缠绕着他的身体。

表态裁军工作

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中央军委座谈会上,讨论了军队工作如何适应全党工作重点转移的问题。会上,徐向前提出必须认真解决军队机构臃肿问题。在此之前,徐向前就曾表示,建国以来,我国军队就吃过两次大亏,一是反对正规化,二是反教条主义。然而军事必须要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对应,即进行国防现代化的改革,实际上就要从军队的全面整顿开始,主要思想就是“消肿”。

在此次裁军之前,大规模实施精兵简政就有两次。第一次是在1940年百团大战后期,八路军转入太行山腹地以后,1941年12月, 依照中央的指示,邓小平等人对军队进行精兵简政,将其作为晋冀鲁豫边区当年的中心任务之一。

在此之前,邓小平和刘伯承曾对一二九师进行了精简整编,在百团大战中,他们就发现军队人员冗繁,队伍编制比较混乱,基于这样的情况,军队必须要做出改变。主要的措施就是合并后勤部,师后勤部和八路军前方后勤总部合并;其次是连队人员要进一步充实,主要从各级领导机关抽调。当时光从师部就抽出250多人充实到第三八五旅、第三八六旅等部。

1942年1月7日, 邓小平和刘伯承在河北省涉县亲自主持召开精兵简政动员大会, 以及“精兵主义”讨论大会。1月25日, 邓小平亲赴太行六分区, 具体指导精兵简政工作。

出于这些探索,邓小平等人获得了不少经验,此次裁军工作也算是“有迹可循”,并非空穴来风。然而,在这样的条件下裁军依旧有着不小的阻力。

首先,裁军是一个得罪人的事情。在当时,军队高级领导班子普遍年龄较大,需要加以调整。后来,聂荣臻就主持调整野战军军级、各大军区以及军兵种、三总部领导班子的工作。

当时邓小平在会议上向各位军部领导说到:“要在我当军委主席期间,争取解决我们高层领导的老化问题。这个得罪人的事情,我来得罪吧”。

尽管知道是得罪人的事情,徐向前从大局出发还是选择无条件支持邓小平。因为军队“肿”的问题是当时军部实实在在存在的问题。邓小平曾经表示:军队肿在各级领导机构,首先是三总部,其次是大军区。而“消肿”主要从总部、军兵种、大军区三个方面着手,目标是要从这些地方减一百万人。

改革就是一场革命。军队改革的主要办法大体上是撤、并、 降、交、 改、理等 。“撤”, 就是有章程地撤掉一些部队, 包括撤军、撤师的番号等;“并”, 即合并各级领导机关机构, 像大军区合并、同类院校合并, 有的归属地方等;

“降”, 则是降低有些单位的机构等级和压缩其规模, 比如兵团级、军级机构分别压为军级、师级等;“交”, 即部分具有各级政府职能的机关部队单位, 例如内卫部队和县市人武部等交给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部门, 不再进行国家军队的编制;“改”, 就是对有些保障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部分干部职务改用士官或兵, 改成文职等;“理”, 就是在上述基础上, 调整和理顺各方面的关系。理论上确定了方向,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又存在着许多问题。

三总部、十一大军区、各军种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每个机关和系统之间都希望自己人员众多、机构庞大,不论哪个机关在此时首当其冲都会被得罪。这些浅显的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徐向前不得不以国家的利益为重,就算得罪了一些人,但也不得不为。思虑至此,徐向前成功开出了第一“炮”,作为当时的军委主席邓小平带头拍手叫好。有了徐帅的推动,裁军工作有了跨越式的进展。

虽然一个重要人物的表态并不能使裁军工作完全顺利的贯彻,但是有了“头头”的态度,很多领导级别的人物也无法做到无动于衷,于是开始默默支持,但政策推行起来的时候,许多人的利益被触动后,才知道徐向前这开头一“炮”承担了多少。

在裁军过程中就有一个突出的例子:成昆之变。

1985年,十一个大军区,经过多次会议,初步计划合并四个。武汉、福州、乌鲁木齐和成都四大军区撤销。全军编制体制调整领导小组负责人何正文带人四处调查研究,不断的比较、商量,最后决定武汉军区并入广州军区、成都军区并入昆明军区、乌鲁木齐军区并人兰州军区、福州军区并人南京军区。

“大盘子”初定下来了,但是“小盘子”仍不易落实。最令何正文头大的是成都军区和昆明军区的问题,原定是成都军区并入昆明军区。到1985年时,不仅边境形势发生变化,而且一些新的矛盾也凸现出来。

成昆军区合并定点上各界产生了不同意见,在扩大会议之前,参照原来的方案和各级负责干部的意见和商讨,原来的定点是设在昆明,但是,经过多方的考虑,最终以国家的国防安全和整体战略为重,决定定点设在成都。

何正文也赞成军区定点在成都市,并提出了自己的理由:云南虽地处缅甸、老挝、越南三国交界处,但当前我国与三国之间的关系相对稳定,并且,昆明军区的机关干部和指挥战士素质上的优势通过调整是可以解决的。而成都方面目前虽没出现大的干戈、但担负着保卫西藏、守卫边疆的重任。且成都是西南重镇、在古代亦是军事、经济重心,兼有交通便利的优点,有天府之国之称的声誉,因此人口众多、物产丰富。云南则在地理位置上略显偏僻,交通不便,改变现状短时间难以实现。

于是,在权衡再三之后,“成昆合并,定点成都”的意见形成主流。8月14日由邓小平主席发布昆明与成都军区合并的命令,昆明军区于8月30日停止办公。

此后,昆明军区的高级将领将“不复存在”,他们生活上面临转业或是复员,精神上要忍受失落、痛苦。何正文在负责这件事情之时,许多人到他的住所请求他看在以往军功的面子上保留原来的番号。这是为战士们留下一个老部队,一个精神家园。左右为难的何正文无法答应他们,裁军是国家下的命令谁也无法改变。昆明军区此后也成为了历史,但经历了“成昆之变”,百万裁军才算拉开了大幕。

无声的落幕

徐向前在大义面前,做这些不是为了功名,更不是为了顺从领导者,仅仅是期望国家更加强大,希望国家的军队更加强大。

自从79年重回大众视野之后,徐向前便不再参加大型的会议了,除了对越南战事的关注之外,他也逐渐淡出军界,从容“养老”。

细想徐帅之所以淡出军界,一是国家逐渐安定,也没有大的战事,就是想打仗也没有仗打了。其次,徐帅的心不服老,但是他的身体却不能因此逆天改命,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上年轻时在战场上落下的旧伤,他的身体已经不允许他继续工作。最后,虽说老马伏冀,志在千里。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时,不妨让予年轻人,让他们继续创造伟业。

徐向前无愧于“布衣元帅”的美誉,也为后来者树立了榜样:在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眼中,能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看到自己的努力能为人民带来福祉,这便是他们所追求的最大的“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成都军区   解放战争   精兵简政   拍手叫好   昆明   成都   军区   军队   沉默   多年   身体   国家   工作   邓小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