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讷排队瞻仰毛主席,工作人员一眼认出,李讷:我只是来看看爸爸

1998年12月25日清晨,北京的天气严寒刺骨,可毛主席纪念堂前却排起了长队。

因为这天是毛主席诞日的前一天,在这天瞻仰主席遗容有着特殊意义。

正当工作人员在维持秩序时,竟意外发现毛主席的小女儿李讷也在长队之中。

于是,工作人员走到李讷跟前,请她“抄近道”直接进去。

李讷尽管身体不好,却拒绝了这个特殊待遇,笑着摆手:“我只是来看看爸爸!”

这一幕让很多人为之感动,大家没想毛主席的女儿竟如此平易近人。

其实,每年毛主席诞日、忌日前后,李讷都会前来纪念堂瞻仰主席遗容,只是每次都静悄悄的,不让别人知晓。

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李讷心有愧疚,觉得自己陪伴主席的时间太短,且没有参加主席追悼会。

那么,这一切究竟是咋回事?

李讷和王景清


接下来,让我们一一明说:

一 毛主席:大娃娃恨爸爸吗?

1973年12月,毛主席迎来了80大寿,此时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地位大大提升,主席的声誉也愈发提高,全球100多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其他领袖为主席发来贺电。

一向反对举办寿宴的主席,难得将子女、侄子等后代邀请到自己身边,岸青、李敏、毛远新纷纷携带家眷来到中南海为主席过大寿。

毛主席好久没看到如此欢闹的场面,内心十分激动。不过他遗憾的是,最疼爱的小女儿李讷没能出现,问其原因,理由是工作忙抽不出时间。

毛主席听了后神情黯然失色,只一刹那又恢复过来,他心里也在猜想,是不是李讷怪罪自己,才不愿意来见自己?而如今自己身体每况愈下,不知能否再见到李讷。

李讷是1970年离开主席,因李讷从未下过基层锻炼,主席坚决要李讷下去劳动,将其派到井冈山下的“五七干校”锻炼。

当时李讷已30多岁,仍没有解决人生大事,性格孤僻、内向,很少与人交流,经常独来独往,让人觉得高攀不起。

但就在此时,北戴河管理处服务员小徐主动接近她,并用他的热情开朗感动李讷,两人就此走到一起。

毛主席得知后先是让人调查小徐身份,得知此人工人家庭出身,其父亲政治上可靠,小徐本人虽没什么学历,但长得帅,机智灵活,随后批示两人的婚事。

不过这门婚事遭到李讷母亲的反对,她认为小徐不靠谱,两人很难长久。

但在主席的亲自批示下,李讷母亲也只能硬着头皮同意。

可谁知,两人婚后很快就闹出矛盾,李讷受过高等教育,从小爱看书、爱思考,可小徐没什么文化,也不爱学习,两人没有共同语言,也没有灵魂的共鸣。

毛主席和李讷


当李讷提出让小徐前去学校进修时,遭到了拒绝,这让两人矛盾越来越深,闹到分居。

就在此时,李讷怀孕生子,本以为孩子的到来能让小徐有所改进,但小徐仍不思进取,两人正式离婚。

毛主席听闻后自责不已,感慨道:“讷娃的婚事太草率了!” 随后派秘书张耀祠前去探望。

这次婚姻对李讷打击很大,她身体也愈发虚弱,又要抚养孩子,日子过得艰难。

张耀祠目睹李讷的生活后,立马请示主席给予一笔补贴。

主席听了后更是心疼,从自己稿费中拿出8000元给李讷,让她有足够的钱买奶粉、请保姆。

李讷得知爸爸如此疼爱自己,内心更为自责,认为自己经历了错误婚姻,给爸爸丢了脸面,一直不肯回京。

直到1974年,毛主席病情加重,李讷这才急急忙忙来到中南海看望爸爸,这是她离婚后首次踏入中南海,看着憔悴的爸爸直接哭了出来。

毛主席


毛主席当时白内障严重,双眼几近失明,但听到李讷的哭声后,也跟着泪流满面。主席哀怨着说:“大娃娃为何不愿见小爸爸,是不是恨爸爸……”

李讷摇摇头,表示没颜面回来见爸爸。毛主席知道离婚对女儿打击太大,没有多说什么。

因为视力不好,毛主席又用手抚摸李讷面孔,发现她变瘦了,内心更是自责。

李讷见爸爸这么疼爱自己,表示再也不会离开父亲。

二 李讷排队瞻仰毛主席

不过李讷只在毛主席身边照顾不到两年,毛主席就因病逝世,李讷听到这一消息,精神上再遭重创,生了一场大病。

姐姐李敏亲自去请李讷参加追悼会,但此时李讷身体完全垮掉,4岁的儿子只能靠警卫员照顾,和警卫员同吃同睡。

而她的精神状态更差,出现了精神衰弱症状,因而错过了追悼会。

寿桃书签


毛主席逝世后,身边工作人员为他整理遗物,发现主席收藏一个书签,将其打开。一旁的李讷见到“寿桃”书签,当场泪奔,没想到20年前送给爸爸的礼物,竟一直珍藏着。

原来,1954年12月,毛主席迎来61岁生日,李讷为了给爸爸送上一份祝福,亲手制作了“寿桃”书签,正面是亲手画的2个大寿桃,背面写着:送给亲爱的爸爸,女儿李讷。

主席收到这份礼物和李讷写的信后,内心暖意洋洋,因此将其珍藏起来,每次想女儿了就会拿出来看看。

李讷见此情景,内心更是自责,回想起和父亲的点点滴滴,一次次落泪。

这之后,每逢主席诞日、祭日前后,李讷都会特别悼念爸爸。

1998年12月的一天,因刚下了一场大雪,又刮起了大风,整个北京寒风刺骨,吹得人浑身发冷。

毛主席纪念堂


但马上临近毛主席诞辰105周年,北京市民提前一天瞻仰主席遗容,清晨五六点钟,天还没亮,就有一群人在外面排队。

尽管天很寒冷,寒风在耳边呼啸,可没人抱怨,也没人交头接耳,大家默默排队。

为了维护秩序,纪念堂工作人员在纪念堂附近来回巡视,不过当他们看到一个身着朴素、扎着马尾辫的老太太随着队伍向前移动时,工作人员眼前一亮,这不正是毛主席的小女儿李讷吗?

工作人员生怕自己认错,又仔细打量了一番,还和另一名工作人员说起此事,确定自己没认错后,工作人员连忙走向前。

来到李讷身边,工作人员恭敬地说道:“李讷同志,你是毛主席女儿,根据要求,可以直接从西门入场,不用跟着人群排队。”

毛主席纪念堂


李讷听了后连忙摆摆手,将身上的军大衣紧了紧,笑着表示自己只是来看看爸爸,爸爸生前最痛恨搞特殊,还是排队吧,无妨的。

工作人员听了后,对李讷不由得高看了几眼,没想到作为一代伟人的女儿,李讷如此平易近人、通情达理,不因自己特殊身份搞特殊待遇。

身边的人得知这个其貌不扬的人是李讷后,也对其敬重不已,大家不自觉地为李讷让路,希望她直接进入纪念堂。

毕竟李讷从小体弱多病,年纪轻轻身体就垮掉了,进入老年后也有多种疾病,在这么冷的天气下排队,很容易着了风寒。

但李讷坚持不肯,坚决不搞特殊待遇,并希望大家都能静下来,别惊扰了毛主席。

群众们听了她的话后,又默默自觉排队,没人大声喧哗,共同维持纪念堂的肃穆和庄严。

有人质疑,李讷只是在公众面前作秀。其实从小到大,李讷从来不搞特殊对待,这一切都源于父亲的悉心教导和率先垂范。

三 “我和我的孩子都不搞特殊”

毛主席历来倡导节俭,自己也一直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将自己看成是普通大众的一员,从不用地位和权力谋私利。

1939年冬的一天,萧劲光来到主席屋子里请示工作,发现主席正在床上批阅文件,顿时不解,难道是主席病了?

当他提出要将医务人员喊过来给主席看病时,主席笑着说:“我的湿棉裤正在用火烤着,江青爱干净,把我唯一的棉裤洗了,我没裤子穿了,哪里还起得了床。”

萧劲光听了后,连忙到留守兵团领了一套新棉衣、一床新棉被给主席,主席见状当即拒绝,坚决不肯搞特殊,并表示自己特殊对待,那就会遭到人民群众的质疑,自己不就成了蒋介石之流了?

毛主席


而在北京解放后,有一个领导干部要在香山盖一栋别墅,主席得知后严肃批评,并表示共产党人是为人民服务,不准搞特殊化,不准贪腐,不然就会被人民群众戳着脊骨骂。

新中国之初,毛主席亲友们纷纷给他写信,希望主席能为其安排工作。

而当时政府各机关单位大量招人,很多老干部都将亲友安排进去。

毛主席却表示,别人的亲友可以搞特殊,但他的亲友不能进京,也不能安排工作,他还对秘书说,但凡有亲属要求介绍工作,一律不介绍、不推荐、不写信、不说话。

生活上,毛主席也十分简朴,他虽然是一国领袖,但身上所穿的衣服都是补丁。

一次,他看望民主人士代表张澜、李济深等人,想穿着体面点,可警卫员找来找去,也没找到没有补丁的衣服,警卫员提出买件新的,遭主席拒绝。

毛主席和群众合影


一次寒冬,主席在庭院外散步,冻得哆嗦,卫士李家骥连忙跑到屋子里给主席找毛裤,可找了半天只找到一条满是补丁的衣服。

李家骥提出买新的,主席却表示毛裤穿在里面,别人看不出来,没必要买新的,国家困难,很多群众吃不上饭,自己有衣服穿就不错了。

而在新中国初,毛主席前去莫斯科访问时,工作人员为其买了一双皮拖鞋,这之后主席走哪里都带着这双拖鞋。

60年代初,主席去武汉视察,因皮拖鞋鞋面太旧而断裂,警卫员连忙拿到鞋店修补,修鞋师傅摇摇头,认为这双鞋太旧,没有修补价值。不管警卫员如何恳求,对方就是不修。

拿回去后,毛主席舍不得丢,让警卫员自己动手,就这样警卫员找来一块麂皮补了上去。

毛主席


这之后,这双皮拖鞋又先后毁坏多次,甚至还被招待所服务员当成垃圾丢掉,但主席一直舍不得,直到70年代这双拖鞋实在是修补不了,才被换了下来。

不仅在穿着上不讲究,主席在吃上也不讲究。国家经济困难时期,主席坚决不吃肉、不喝茶、不吃蛋,粮食不超量。

1960年这一年,主席7个月一口肉没吃,因营养缺乏,主席得了浮肿病,但就算这样他还是不吃肉。

主席也从来不追求名利,1955年授衔时,他本应被授予“大元帅”,但不求名利的主席直接拒绝。而他本可以领取一级工资,每月600元。

可毛主席认为就自己领取1级工资,太不够朋友了,坚决和朱德、周恩来等人领取三级工资。

毛主席也从不愿意因自己是开国领袖而搞特权,最直接的就是不满意“毛主席”这一称呼。

毛主席和中央领导人合影


1951年,湖南大学校长李达写了一本书,送给主席查阅。可书中但凡出现“毛泽东”的地方一律以“毛主席”替代,主席见了后十分生气,要求将“毛主席”改为“毛泽东”同志,并要求党内同志别再称其为“主席”,一律以“同志”称谓。

还有一次,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出席活动,因阳光毒辣,主席满脸都是汗,警卫员周福明见状,连忙掏出手帕,想为主席擦擦汗,可主席见状一把推开,并瞪了他一眼。

周福明在主席身边多年,从未见他生那么大的气,一时间很是困惑。直到问人才知,毛主席最怕搞特殊,别人都能忍,为何自己要特殊化?

李讷是毛主席的第十个孩子,也是最小的孩子,相比其他子女,她整个童年都是在毛主席身边成长,因而受毛主席的教诲最深,受主席的影响最大。

毛主席与群众合影


毛主席不仅自己不搞特殊化,他也说过:“我和我的子女都不能搞特殊!”

而在主席的一言一行之下,李讷从小就不搞特殊对待。

四 李讷不搞特殊化

李讷1940年出生于延安,毛主席对她十分喜爱,从小就特别关照。不过,毛主席却从不允许她在生活上有丝毫特殊。

1947年,胡宗南率数十万大军进攻延安,主席被迫率领党中央和机关人员在陕北游击作战。受胡宗南的封锁,陕北粮食供应困难。

一天,毛主席对韩桂馨说:“小韩,今后你就带李讷吃大食堂吧。”

大食堂伙食比较差,一天两顿饭,还都是水煮黑豆,大人吃多了胀肚子,何况当时李讷才7岁,怎么能受得住?

韩桂馨不忍心,希望能让李讷跟妈妈吃饭。毛主席却不肯,表示陕北娃娃吃着黑豆越长越壮,自己的女儿凭啥要搞特殊?

毛主席和李讷


就这样,7岁的李讷跟着警卫员排队,每天拿着搪瓷碗,从大锅饭中领取一份黑豆。

如果说战争年代条件艰苦,不搞特殊化也能理解,新中国后,条件改善,应该对孩子格外照顾了吧?

可毛主席仍不让女儿跟自己同桌吃饭,继续让韩桂馨带着李讷吃大食堂。

其实当时其他干部孩子都在家里吃,可毛主席却不让女儿搞任何特殊待遇,每天在大食堂打饭。

1953年,李讷考上北师大附中,开学报名时,毛主席让王鹤滨带李讷去学校,老师发了一张学生注册登记表,上面要写家长姓名。

王鹤滨自知这等大事无法自作主张,连忙请示毛主席。主席却笑着对他说:“你带去的学生,就填你的名字嘛!”

就这样,李讷多了个“王爸爸”,在校期间,不管是老师还是同学,均不知道李讷是毛泽东女儿。

毛主席和李讷


1956年的一天,毛主席和身边卫士聊天,当说起女儿李敏、李讷时,卫士说她们身上没有其他高干子女的优越感,对我们都很尊重,自己也有上进心。

毛主席听了后不以为然,表示她们没有卫士们有出息,也没有卫士们吃苦耐劳,能吃苦才算有出息。

卫士不认同这句话,认为李敏、李讷已经十分吃苦了,比起普通子女吃得苦只多不少。

大城市人家的伙食,比大食堂伙食好很多,主席为革命做了大贡献,女儿吃好点人民不会有意见。

毛主席摇摇头,表示她们没为革命做贡献,不应该享受特殊待遇,她们比农村子女待遇好,这怎么叫能吃苦呢?

1958年1月下旬,李讷突发急性阑尾炎住院,毛主席第一时间派工作人员前去照料,但再三嘱咐不能报李讷真名,更不能提她是毛泽东女儿。

毛主席


就这样,李讷使用“沈娟”这个名字登记,并对医生说自己是主席身边保卫人员沈同女儿,以普通职工子女身份入院治疗,未享受特殊待遇。

而术后,因伤口出现感染,李讷接连发高烧,被疾病折磨得十分虚弱。

毛主席听了后心疼不已,对女儿病情一直牵挂,但又不能前去病房探望,只好给女儿写信,鼓励她要有坚强意志,有战胜病魔的毅力。

接下来几天,毛主席一直牵挂李讷,夜里辗转无眠,又给女儿写了一封信,字里行间无不凸显主席对女儿李讷的爱和呵护。

可见,毛主席虽然心疼女儿病情,但却始终不搞特殊服务,不让医生知道女儿真实身份,只能用书信鼓励女儿要坚强勇敢。

1959年秋,李讷以出色成绩考上北京大学历史系,毛主席对女儿依旧严格要求,让李讷住学生宿舍,只能周末回家,不准用小轿车接送。


不过因北大离家几十里路,李讷乘坐公交车要好半天。卫士长李银桥偷偷派人开车接送李讷。

毛主席得知后,对李银桥进行了批评。李银桥反驳天太黑了,一个女孩走路太不安全。

不过毛主席表示,别人家的孩子能自己回家,自家孩子就不能搞特殊。

这之后,李讷骑着飞鸽牌自行车,每周末穿梭于中南海和北大,再也没乘坐公交车。

1960年全国粮食减产,还要偿还苏联债务,这让共和国面临巨大挑战,北大学生的粮食供应也比较紧张,李讷和普通人一样挨饿。

一个周末,李讷再次回家,卫士尹荆山提醒主席,已几周没和女儿一起吃饭了,和李讷吃顿饭吧,做一些她爱吃的。

主席听了后点点头,表示确实很久没和李讷一起吃顿饭,让尹荆山去喊李讷来吃饭。

李银桥


这一天,炊事员特别烧了四菜一汤,都是李讷爱吃的饭菜。

李讷饿得饥肠辘辘,从李银桥手里接过筷子后,大口大口地吞咽着,毫不顾忌女孩子的文静和优雅。

毛主席见女儿这么饿,连忙放下筷子,让女儿多吃点。李讷只顾着吃饭,以为爸爸已经吃饱,很快就风卷残云般地吃光所有饭菜。

就连盘子底也被李讷用开水冲了后喝掉,身边的人见状无不心疼,纷纷向主席求情,希望能让李讷每天回家吃饭。

李讷也抱怨学校食堂的饭菜太少,根本不够吃,上课肚子饿得咕咕叫。

可毛主席依旧坚决地摇摇头,表示不能因是毛主席女儿就搞特殊,并表示困难是暂时的,只要全国人共渡难关,没有闯不过的关卡。

他还说:“谁让他是我毛泽东的女儿呢?我和我的孩子都不搞特殊。”


还有一次,毛主席让尹荆山去看看李讷,但尹发现李讷脸色发黄,连忙问她是不是哪里不舒服?李讷说自己太饿了,浑身没劲。

尹荆山听了后十分难过,连忙将此事告诉李银桥,李银桥听了后偷偷送去一包饼干和奶粉。

主席得知后很是生气,问李银桥为何一而再给李讷搞特殊化?李银桥说了句别人家也给孩子送吃的。

主席听了后,怒吼道:“别人家可以送,我的孩子任何东西都不能送,谁让她是毛泽东的女儿?”

不过毛主席的各种严格要求,让李讷很是不解,认为父亲不疼爱她,很长时间没回家,也没写信给主席。

毛主席发觉她的心理变化后,写了一封信教导女儿“不要特殊,不要傲娇,不要自以为是”,并希望女儿能够给自己回一封信。

李讷接到这封信后,这才意识到父亲是爱她的,心中的苦闷一扫而光,并开始反思自己,向父亲诉说烦恼和不解。

李讷


1963年初,李讷分析了自己的缺点以及思想变化,发现自己鼠目寸光,思想上比较狭隘和浅薄。

不过毛主席却很高兴,他知道女儿思想认知明显提高了不少,连忙写了两封信,希望女儿多做实事,少说空话,要谦虚谨慎,放下架子,多和同学交流。

正是在毛主席的耐心教导和以身作则下,李讷也变得越来越自律、勤俭、朴素,她也从来不因是毛主席身份而搞特殊化。

五 主席逝世后继续发扬优良作风

1965年夏,李讷被分配到《解放军报》社当编辑,她分到了一间屋子,但屋子里没有沙发、地毯、衣柜等物件,反而是放满了书籍,角落里有一张不起眼的木床供其睡觉,再加上一张桌椅,别得什么都没有。

《解放军报》


李讷在着装上也非常简单,脚上穿着一双黑布鞋,留着短发,穿着蓝色制服,在自己最青春的年纪,将对美和时髦的追求压抑下去,只为维护主席的威严。

她也不透露自己的真实身份,每天骑着自行车出行,吃着大食堂,衣服又破又旧,显得十分寒酸。

就算后来她的身份被人知晓,她依旧不改往日的勤俭作风,并一直维持到主席逝世。

1976年10月,李讷搬到北京西郊一四合院中,为了生活,她每天风雨无阻登着三轮车拉煤球,排队购买大白菜、买米,因工资太少,生活十分艰难。

有时候为了给儿子补充营养,需要卖旧书补贴,购买1毛钱的猪肉,可以说此时的李讷生活完全平民化。

李银桥夫妇


李银桥和韩桂馨夫妇看着李讷长大,他们不忍李讷生活如此艰难,决心为她留意合适的对象。

在他们的撮合下,1985年,李讷和时任云南某军区参谋长王景清走到一起。

婚后,王景清对李讷照顾地体贴入微,让李讷从痛苦中走了出来,身体也康复起来。

后来,李讷想回到爸爸家乡韶山看看,王景清第一时间支持,两人携手来到韶山。

不过李讷为了不麻烦当地政府,没有提前通知。到了韶山后住在招待所,她也只登记王景清名字,因而工作人员不知主席女儿回韶山。

来到毛主席故居,李讷对这里的一草一木倍儿亲切,看着看着,她眼角也流出热泪,差点失声痛哭。

不过当看到爷爷奶奶的墓地时,李讷再也忍不住,当场跪在地上大哭起来。周围的人被吓了一跳,不知这个人怎么回事。

王景清知道妻子李讷触景生情,连忙解释道,她是毛主席小女儿,触景生情想念爸爸了。

毛主席故居


大家得知后激动不已,人群中有人大喊:“毛主席女儿回韶山了!”

从韶山返京后,李讷继续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得知她生活困难,不少人主动为其捐赠钱财。

但李讷分文不收,反而积极做善事,为社会各界积极捐助。

同时,李讷每年都会两去毛主席纪念堂,并和普通百姓一样,排在长长队列之中,静静步入纪念堂见父亲一面,从来不搞特殊化。

退休后的李讷很少出现在大众面前,从不倚仗主席女儿身份赚眼球,真正将主席“不搞特殊化”的优良作风继承并发扬下去,并告诫子女要用普通人身份生活。

不得不说,毛主席的人格魅力是伟大的,在他的言行教导下,他的孩子也像他一样不求名利、不争声誉。在这里,我们也希望李讷同志身体安康,长命百岁。

编辑:知了

责编:林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韶山   工作人员   爸爸   警卫员   纪念堂   卫士   主席   女儿   身边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