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游记|(3)成都杜甫草堂,感受诗人的情怀和不平凡的一生

走在成都大街上,没有太多的喧闹,城市显得有些沉静。来到杜甫草堂的门前,那种质朴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还夹杂着浓浓的诗意。多年想来的心愿,今天终于成行。


(一)

到了成都,不可不去草堂。

不去草堂,算没到过成都。

成都杜甫草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青华路37号,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

草堂占地面积近300亩,完整保留着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修葺扩建时的建筑格局,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1955年成立杜甫纪念馆,1985年更名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

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不存在,是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称“成都草堂”。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人文景观主要有少陵草堂、大雅堂、万佛楼等。

如今的杜甫草堂景区古树参天,竹林密布,小溪淙淙,水潭清澈,锦鳞游泳,古建筑众多,流水声、瀑布声和古琴声不绝于耳。

那些雕刻在亭廊山石的诗句,在诉说着杜甫曾经生活的流年岁月。


(二)

到了草堂,不可不读草堂的诗。

不读读诗,游览就失之于遗憾。

公元759年47岁的杜甫,为了躲避安史之乱,携家人由陇西来到四川成都。起先入住一间古寺,后来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在浣花溪旁建了一座草堂。这地方环境优美,极具田园风情。杜甫还精心在草堂附近种了很多花草树木。他一生创作了3000多首诗、流传的有1445首,在成都一共生活了近四年时间,其中创作诗歌《蜀相》、《客至》、《旅夜书怀》、《水槛遣心》、《病橘》、《三绝句》、《岁晏行》等240余首,不乏名篇。

我们耳熟能详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还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等等,这些都是他在成都居住所写的轻快明丽之作。

怀着好奇与敬重的心情在静谧的光线中走进草堂,映入眼帘的是参天大树,密竹幽林,曲径小道。经过“听秋轩”,一副对联“暗水流花径江村野堂争入眼,夕阳薰细草朔云寒菊倍离忧”就映入眼帘。走进“史诗堂”,就看到大厅柱子上朱德元帅的所题对联“草堂留百世,诗圣著千秋”,每一个角落都散发出文学气息。

在草堂中心处,见到了屋顶没有加入现代的建筑材料的茅屋,虽然屋顶都是茅草覆盖,但早已不是杜甫当年住的那间茅屋了。站在屋前,感受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首古绝唱,是何等的恢宏大气。


(三)

进入茅屋,不可不了解杜甫的一生。

了解杜甫,就是理解他写诗的内涵。

公元765年,杜甫的成都朋友严武突然病死,这年53岁他也就失去了依靠,而蜀中又陷入了无休无止的战乱,生灵涂炭。他便决定离开成都,沿江东下,开始了晚年“老病有孤舟”的生活。

经嘉州(今四川乐山),抵渝州(今重庆),到夔州(今重庆奉节),听说了战乱,心情凄郁,流下了忧国伤时的眼泪。漂泊四年多的他,继续沿着长江继续东下到达潭州,终年寄居在一只小船上,过着饥饱无定的生活。

他壮志未酬,年老多病,因对当朝现实的不满而抑郁不欢,且饱经流离之苦,终于在潭州病倒了。在他59岁临终前,痛心疾首,涕泗长流,不是因为自己的窘迫,而是为了他无法眷顾到的天下苍生。他的遗作中的诗:“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诠释了他内心的不安。

安史之乱终究平息,但这个事件带来的藩镇割据和吐蕃入侵却影响深远,让唐朝一百余年来不得安宁。杜甫在离开人世时,得知中华大地依然兵连祸结,百姓依然饱受战乱之苦,这一切深深刺痛着杜甫。他对天下局势的忧思不是出于个人欲望或抱负的实现,而是基于对整个国家民族命运高度责任感的思考关注。无论自己是在流浪的孤苦中,还是在死亡的进逼中,忧国忧民是杜甫一生不舍的情怀。

对于怀念这位从河南襄阳走出来的诗人,成都杜甫草堂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它成为了很多诗歌爱好者的向往 圣地。

#头条创作挑战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草堂   成都   杜甫   诗人   安史之乱   茅屋   映入眼帘   重庆   战乱   公元   情怀   游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