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爱家乡的红叶-石门坊游记

我们爱家乡的红叶

——石门坊游记

作者 | 周辉

国庆佳节,我三十多年前的老同学窦玉峰、孙佩瑞、齐朝辉、施元臣分别从长沙、北京、济南、青岛来临朐探家过节,我约他们相聚叙旧,忆往誉今,久别重逢,自然是谈笑风生,滔滔不绝。眼下又是旅游季节,各自叙述起曾游览过的景点,谁都提到特别喜欢红叶。

“是啊、岳麓山、香山、千佛山、崂山的美景是够迷人的,我都去旅游过。山上确都生长着不同品种的红叶树”我说,“可是论红叶,那都不及我们家乡的惹人迷恋。岳麓山、香山上多是枫树,非经霜打莫红艳,虽说“霜叶红于二月花”但花期很短,只是霜打后的那么几天;千佛山、崂山上生长着的真正红叶树太少了,到了深秋季节遍山也只不过红一点。而我们临朐城西南20余华里的石门山,生长着万顷红叶树——黄栌(明《嘉靖临朐县志》里称松桧)。才是真正的红叶树。该树属灌木科,其叶形似杏叶,花呈黄绿色,秋天由一抹绿,渐渐变红,10月1日前后便全红了,直至11月中旬,寒风凛冽,红叶方才落尽。为了招商引资,开发临朐,县人民政府于1991年把农历的九月初九特定为“红叶节”并建立了“石门坊风景名胜区管理所”,保护、开发这一人间仙景、供人们届时游览。这万顷红叶里,又覆盖着多处天然景观和文化古迹,所以游客总是高高兴兴而来,恋恋不舍离去。”我的老同学洗耳恭听后,异口同声地说:“几十年来总忙于他乡工作,偶尔探家,看到临朐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变化,也实为自豪。可是总没抽空游览家乡的八大景,我们一起先游石门山去。”我说:“那好,一言为定,我做导游。”

第二天,天气晴朗,气候温和,上午七点钟,我们一行六人(特约了长住县城的老朋友丁亦虹),便乘专车朝石门山方向出发了。车子飞驰在修筑的宽阔而又平坦的仲临公路上,十来分钟,便过了纸坊镇,我指着前方说:“你们瞧,近处那两座突兀而并挨着的山峰就是石门山,红叶全覆盖在那迭曲、迤逦、峻峭的山凹里。说时迟,那时快,不几分钟,车子经过一段直到石门山的柏油路,开进了石门山下的停车场。虽然我们赶了个早,但游客已络绎不绝。一下车,大家就四处张望,"怎么不见红叶啊?"有人着急地问。"这只是刚进石门山的大门,要看红叶,还要得顺着山谷小径往上走,再拐两个弯,方才看到红叶哩。"我说,“你们看,这两座挺拔秀丽的山峰,像不像这群山的大门呀?不错,不错,两峰耸立,相对如门,这名字还真没叫错!大家齐声应道。我接着介绍:“据考察,这里的山石,属于石灰岩,是在五亿多年前的寒武纪,由海底沉积而成。这些山,则是在2.5亿年左右因地壳运动(毕力西运动)形成的。这里峰峦连绵,迭曲峻峭,千姿百态,分外妖娆,加之文化古迹颇多。所以“石门山”又叫“石门坊”,前者的名字是就地形而起的,后者则是人们根据这山凹里,风光秀丽,景色宜人,风景优美,尤如封建礼教节孝牌坊上的景点多而命名的。

“为发展临朐的旅游事业,符合石门坊的含义。县政府在石门山入门处,筹建了这座高大的牌坊。你们看这牌坊分上、中、下五层,砖石结构、中层镶嵌着著名书法家武中奇题“石门坊”三个金光大字,使整个牌坊显的格外古朴典雅。”这牌坊最下层设有左中右三个大门,中间最宽。十个人并排为“一”字形,也能走得进。中门两边的前方.坐有两个高大的石狮。没听清是在谁的提议下,我们六人在狮身旁合影作念。

接着,我们便跨入石门坊大门,由此往前,沿着崎岖的山径攀援而上,拐了两个弯,走了约一华里,我们便进入了这人间罕见的仙境—石门坊院里。“哇一”“哇一”朋友们停住脚步,仰望前方,连连为这纯真而鲜艳的红叶喝彩、叫绝;“这简直是红的海洋!”“这是红的世界!”“这万顷红叶就象鲜红的地毯斜铺在两山坡的峡谷中。”赞叹中,一阵微风拂面而来,我们听得到亿万株黄栌树的片片红叶沙沙作响,好象它们频频点头,屡屡招手,并说:是啊,我们铺上这红地毯欢迎贵宾来啦!

游览石门坊的各景点,可沿东谷、中岭、西谷三条山径蜿蜒而上,环形欣赏。我们都是天文地理、历史文物的爱好者,因而,决定从东谷近处的天顺塔观起。

天顺塔高约6米,宏观看,塔体从底到顶直径逐层缩小,共十九层:方园相间,粗细间隔、石雕磨刻、充分体现出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技艺。塔向南面中部(第九层)有一平处,刻有“大明国山东青州府临朐县僧会司石门崇圣禅寺重修:天顺五年孟夏吉日法子理云建立”,上还刻有“佛刹第一代,开山住持志善禅师阴奄和尚灵塔记”等字句。据塔记,毫无疑问:石门山里的寺院属于佛教.而“天顺”则是明朝英宗(朱祁镇)皇帝的年号第“五年”即公元1460年所建。数来至今已有561年的历史了,除塔顶稍有破损外,整体仍相当完好,非常耐人欣赏。

为了欣赏塔技,我们翻越悬崖,岔道步入中岭路中段,来到宣德塔下进行鉴赏:该塔塔身结构、造型高度与天顺塔类同,现存亦尚完好,虽塔上题字于文革期间被砸损,但尚能模糊地认出是明朝宣德年间所建。宣德是明帝宣宗(朱瞻基)的年号,其在位时间为1425-1436年。宣德塔具体何年何人所建,因毁坏已无法考证。毁坏历史文化,是文革中一些不法之人的过错。

沿中岭小径屈曲上攀,拨开那茂密的红叶树枝,约一百米处,便到了石门坊的庙宇崇圣寺和文昌殿所在地。

崇圣寺也就是逢公庙,逢公庙在东,文昌殿在西,两庙相并南向与上述两塔东北-西南对应,塔在西南。崇圣寺的南北东二面、悬崖峭壁,突兀争奇。

很幸运,当我们走进崇圣寺时,正赶上管理所的一谭师傅在给游人讲解该处庙宇的由来。他手里拿把修树剪刀,边说边指指点点:"这座崇圣寺也叫逢公庙,建于唐朝,宋、元、明、清均有复修。文昌殿始建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938年日寇入侵我们临朐后,二庙被毁。为保存文物古迹, 供人们游览, 忆往颂今。1992年县政府根据国务院“保护文化古迹’的指示,重建崇圣寺和文昌殿,并使庙内设施尽量复原。你们看逢公庙上挂有“咸灵招宇”的牌子,内有逢公及其二童子塑像三尊,墙上画有关于传说逢公的画。逢公就是逢伯陵,商朝时代人,曾被封于齐地昌国王,那时候咱们临朐属于昌国。他为官清政,人称“尧天舜日”国内物阜民丰,国泰民安,某年国内杨王挑旗造反,起兵石门山。逢伯陵奉命讨伐。叛王设下“悬羊击鼓,饿马咆槽”金蝉蜕壳之计,率兵逃走。因之未能全歼叛兵,难以向朝廷复命,便跳下这寺后断崖(即逢公庙北边的陡峭悬崖)自杀了。到了唐代,人们建庙设祠,以纪其功。

“这个文昌殿,是用以祭祀传说中的文昌神的,据传文昌神能助人求知高升,特别是隋唐以来,在那科举制度大兴之年,上至皇帝,下至文人都十分崇信这种神。”谭师傅是石门坊管理所的苗木技术员,并非是导游解说者,但他讲述有声有色,游人个个静听入迷。在他身边的几个小学生,好象对石门坊里发生的故事更感兴趣,便再三要求他再讲一讲崇圣寺后边的“三石龛”的事。

他看游人都很感兴趣,没再推辞,便到并排的“三石龛”前,口若悬河地讲了起来。

“这左石龛是崇圣寺第二代住持僧聚公禅师旁堂。师姓刘,兖州曲阜人,在此住持修身,最后卧地而死。时间是元朝皇帝元成宗(铁木真)元贞二年(1292年),中石龛与左石龛年代相同,据说,中石龛有一坐僧骸。这右石龛,也叫“三盘炕’是明朝嘉靖十五年崇圣寺住持曾道明禅师寿堂,师姓杨。左中两石龛的尸骨,在民国年间没有的。"谭师傅介绍完后说:"你们自己欣赏这边的石佛吧。我还得去修剪树技呢。"

佛像石窟在崇圣寺后,“三石龛”右侧,悬崖石壁上。这儿有石佛近百尊,我们对此细细鉴赏,断定为此石佛。自唐迄明皆有之,唯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年间(742-756年)的最多。“这里的佛像数虽不及千佛山上的多,但千恣百态豪不呆板,你们看,有的沉思,有的微笑,有的威严,有的勇猛,个个神情逼真,富于艺术魅力。”齐朝辉介绍说。“是啊,镌技实为之高,仅此也可体现我国古代文化艺术之精美。”“惜原形多残损,”大家应声叹说。

据说,崇圣寺前后原有历代石碑十数座其中一幢叫透亮碑。我们几人便分头寻找。果然,大家陆续看到一些残缺不全的碑块,上刻字体真、草、隶、篆和行书都有,内容多与崇圣寺发展情况有关。可惜,具体陈述难以揣摩。在崇圣寺后,我们找到了碑身完好无损的"透亮碑”。它似一块大镜子(洁白玉石质),上面没有刻字详述,虽历经风雨,仍昂然矗立。传说,这碑是用以身影相照,杨善惩恶的。该碑至今完好,也许基于此说吧。

在崇圣寺,我们遇到了县府、县政协和旅游局的有关领导,陪同几位外商,到此旅游。听讲话看衣着,有俄罗斯的、新加坡和韩国的,还有三个台湾同胞。他们边游览,边谈论石门坊的美丽、壮观。随后,我们又遇到了县委县府的有关领导,陪同着省、市的几位同志到此游览。言谈中听得出,是指导临朐旅游事业的发展和关于保护与开拓石门坊旅游景点的事宜。

据清光绪十四(1888)年,石门坊重修碑记载“自唐迄元,殿宇巍峨,廊舍连云,僧僚动以百计。”可见。历代官府对此圣地无不重视,所不同的是:过去那僧侣朗朗念经声很少听见了,和尚尼姑也少见踪影了。如今的石门坊,则是旅游圣地,在那红叶鲜艳季节,游客络绎不绝。据管理所的人员说,最多的时候,每日接待游客五、六千人。

从崇圣寺东侧出来,我们一眼就看清楚了,悬挂在陡岩峭壁上的“晚照”两个大字,步履约15米,来到近旁,仔细端详:行书,字体浑厚流畅。具有字帖学练的价值。据说,“晚照”二字,最初刻于清康熙四年,书法家衣于帝题,原字更为潇洒。惜光绪十二年(1185年)山洪爆发,崖石脱落,原刻崩毁。同年,两个衣姓人(衣秀桐、衣文峻)重刻这二字。这儿只所以称"晚照"是因地形所致,北东南三面悬崖峭壁,一天中只有傍晚,方才有一缕阳光透过,而且霎时消逝。明朝《嘉靖临朐县志》“风土·山水”篇里云:石门坊“百丈崖,山势屈曲西向,近晡时,乃见日梦,然而不待人尽赏,便须更而逝。“故邑人有石门晚照之说"。此许,临朐人人皆知的八大景之一“骈邑石门晚照残”的由来吧。

“晚照”这儿景色非常壮:泉水从悬崖石隙间涌出,潺潺下流,如银丝,似白链,汇于崖下灵天池中,石崖间侧,出黄栌、松柏;墨迹“晚照”悬挂于金黄色石壁上。游人至此,头顶蓝天,足踏清澈的灵天池,昂首环视眼前胜景,你会心旷神怡,若适逢夕阳西下:一缕霞光射入,顿时陡崖、红叶、白链、翠柏、“晚照”、蓝天,一起倒映池中,低头望仙景异人,你会如痴如醉。

鉴赏了“晚照”胜景,我们一行六人、合影留念。接着向东折南行约百二十步,便来到仙人桥”北头。所谓仙人桥,并非仙人走的侨,世间哪有仙人?而是借以形容该桥难过罢了,这是其一;其二,所谓仙人桥,并非真是桥,而是用以形容这儿有十数米,咫尺屈曲而又极滑的石径罢了。游人多不敢通过,胆大的人,也得手脚并用,手扶千仞峭壁,脚踏百丈深壑上沿,小心冀翼地,一步一步地挪。否则,一失足后果不堪设想。过了“仙人桥”,便到了“三元洞”,因三洞并排故名。其中最大的一个直径约3米,其深莫测,虽是白天,但洞内蝙蝠飞舞,洞外高空,山雀成群。据观察,“三元洞”等天然洞穴,都是由于地壳变动,岩层受水平拉张力而形成的。“三元洞”是石门坊的一大奇观,也是游人步入的一大险景。遗憾的是,我们六人都年过半百,只是站在桥头观看和询问游人参观的景况,未能当一回“仙人”。

我们游石门坊,并非走马观花,而是下马看花,以图尽享这里的大自然之美。故,当游览了上些景点后,已是下午一点钟了。我们来到近年来所修建的揽胜亭歇歇脚,就坐于饮食摊点,吃着全国名菜——临朐全羊;喝着全国名水——沂山矿泉水,兴致勃勃合诗一首:

七律·人间仙景

人间仙景石门坊,峰峦连绵重叠嶂。

漫山遍野披红叶, 诸多奇观逗人赏。

历史古迹塔龛佛,崇圣寺院故事多

自然景点阅不尽, 百丈悬崖化晚装

吟罢,我们便继续攀援崎岖山径,好容易爬上了崇圣寺西北的山腰,观看了这里的尼姑庵和盼僧洞。这两个石龛,前临悬崖,背倚峭壁、尼姑庵在左(人工开凿)。盼僧洞在右(天然形成)。据传:慧明尼姑与贤和和尚真诚相爱,但受佛法压制,最后贤和被赶出佛门,投海自杀;慧明欲自杀被仙人相救,驾鹤西去。人们为纪念他们的真诚相爱,便在他们相会处又开凿了尼姑庵石龛。真有意思。该传说同《白蛇传》里的白娘子和许仙的遭遇若似,他们双双都极大地蒙受了封建束缚之怨。所不同的是:白娘子与许仙在西湖断桥永远分手,法海处白娘子于雷锋塔下,永不见日。石门坊的慧明与贤和被逼一投海而死,一驾鹤西去。白娘子是白蛇的化身,是神话故事。而慧明与贤和的故事,或许言有其人,若有其事。不过,慧明驾鹤西去,却是同情人的向往罢了。

在尼姑庵和盼僧洞,我们同几个青年学生相遇,他们对这儿发生的故事,没有那么多的思考,一瞧而过。有的人背诵着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的诗句“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旅游石门坊,不登极顶是遗憾”,边说边继续往山上爬。在他们的鼓励下,我们也跟在他们后边,穿过茂密的树林,攀登崎岖的山径,有的地方很陡,非握树干不能上攀,我们用了25分钟的时间好容易登上了石门山的东巅。

大家迎着西下的太阳,极目俯瞰,不禁感慨万千:啊,美丽的石门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在您这儿,方才领略到“漫山红遍,层林尽染”,这美好诗句的真正含意。转身往东远眺,一片片肥沃的良田,一个个翻新的村庄,冒着一缕缕青烟的工厂,拔地而起的一座座高楼,把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日新月异的临朐县城装扮得更加绚丽多彩,在这个龙头的带动下,临朐大地和全国一样,处处呈现出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景象。我们这些新骈邑的儿女们,不由自主地哼起了《沂蒙山区好地方》之家乡曲。歌声中,我们仿佛听到了陈老总那庄重而又灰谐的四川口音:“好啦,我给你们讲一讲1947年临朐战役中,解放军战士英勇善战的那些动人故事吧.....”

随后,我们从原道返至揽胜亭,稍加休息,便去参观碧霞元君祠。碧霞祠,也称泰山老母庙。庙在揽胜亭之西约250米的山崖下。碧霞元君, 传说是东岳大帝的女儿。宋真宗(赵恒)游泰山、封她为女神,让她滋生万物,保佑四方平安。后来,人们便在石门山建祠,供人祭祀,想求心理寄托,寻找平衡。到这里的游人,女多男少,有位年近七旬的老大娘,在其家人搀扶下,不惜上了26个台阶,气喘嘘嘘,来到庙堂,点香,作揖、烧纸、磕头,嘴里还叨念着什么“老母保佑.……平安……”这可能是其亲人在外,多日未归,老人思念心切之故吧!我们观察,凡登祠者,十有四五学做这位老人的寄托活动。转眼间,窦玉峰、丁亦虹二人也挤进了点香、烧纸的行列,但没有作辑磕头。作罢,“其实,我们一不信神,二不信鬼,只是对老人的一点孝心而已",她俩自言自语地说。我蓦地想起:"是啊。窦玉峰出生就失去了母亲,完全是由男老抚养长大的,丁亦虹前几年双老离世。她俩今日搞这活动,以取心理平衡,是可以理解的。

从碧霞祠下来,我们往西稍南行进。不多时,便到了“知府洞”。该洞虽也系天然形成,但尤如人工开凿。底部相当平坦,直径4米左右,似一间小别墅。只所以称"知府洞”,是因为明末青州知府何永清,因对朝廷不满,曾辞官削发隐居于此。他对石门坊的秀丽景色,十分赞赏。作有《题石壁》一诗,抄录于下:"

回首江山事已非,别来五马换缁衣。

号崖鹤舞松如画,曲径溪流颜如肥。

静听老僧翻贝页,闲凭野叟话天机。

但能留得金鸟在,谁向石门看晚辉。

当我们观赏完“知府洞”,时已下午五点整,石门坊里,还有些景观,未得一看,诸如嶙峋的钟乳洞,映入“灵天池”里的“晚照”景色和新开发的一些景点,等等。天色已晚,只好恋恋舍弃。回顾头顶蓝天,身披红叶,脚踩崎岖石径,对石门坊一天的旅游,行程不下40华里。虽有些疲劳,但心里却对家乡红叶倍感爱慕。

在离开“知府洞”下山的路上,大家不时地回眸仰望这万顷纯真、艳丽的红叶,并赋诗七绝:

岳麓香山红叶美,千万游人接踵随。

若来骈邑石门坊,红叶更惹你陶醉。

此时漫山的红叶也阵阵作响,好象是鼓掌欢送我们。

撰写于2021年10月

注解:

①随着"石门坊风景名胜区管理所“的设置,为游客提供食宿方便:在石门区内,陆续建起宾馆、酒楼和饭店以及饮食摊点。

②“塔龛佛”:塔,指两座石塔;龛,指三石龛;佛,指石佛窟。

③“晡时”:即午后申时,亦即下午3-5点钟。

④“故事多”,如逄伯陵讨伐杨王的故事;尼姑庵和盼僧洞的故事;透亮碑的故事等等。

⑤“化晚装”指“晚照”一处,晡时胜景。

图片/张铭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石门   石佛   临朐   红叶   文昌   牌坊   尼姑庵   知府   景点   游人   游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