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坑古村随笔,随想随写,这里会有一句话触动了你么?

前两年到婺源“理坑”古村落,制作了一期视频,在下面的评论区里,有网友纠正我说,不应该叫“理坑”,而应该叫“李坑”,说我把字打错了。我当时并不知道婺源还有另外一个与理坑发音相同的李坑存在,我跟网友说,没有错啊!理坑这两个字就刻在门口的巨石上,怎么会错呢?

没想到事隔几年,我竟真的来到了这个造成网友歧义的李坑,也第一次听到了婺源有大理坑、小李坑之说,它们属于两个不同的古村落。但说真的,我认为“大理坑看不出有多大,小李坑也看不出有多小”,这个大小之分,也许就是因为发音相同而为了有所区别吧,至于谁大谁小,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

我们一行到李坑的时候,天气非常好,感觉比较清爽,算是赶上了一个好时候。沿着村中溪流两侧,我们踩着岸边的青石板路,欣奇于两岸景色,一会儿走在溪流北侧、一会儿走在溪流南侧(不太确认溪流的方位),一路向着村子的深处前行。因为没有来得及航拍,所以也不知道李坑整个村落的格局。听当地朋友说,李坑村主要巷子有好多条呢。我们沿着溪流走的这条算是村中最繁华的、也是商业味道最浓的主巷子,说它是主巷子,不如说它就是李坑村的一条主街,而我更喜欢的,却是李坑村中那些商业不繁华的巷子……

溪流两岸,明清两代一栋栋徽派民居沿溪流而建,鳞次栉比谈不上,但参差错落倒是一定的。徽派建筑就是有这样的特点,任何角度都是一个画面,每一个转身又是另外一个画面,大场景有大的画面,小场景有小的画面,特写有特写的画面,大画含着小画,小画含着特写。不经意间,你我也成了画中人。

徽派的建筑与建筑之间,院子与院子之间的巷子,长长短短、宽宽窄窄,再加上巷子两侧高高耸立的围墙,幽深幽深的,置身其中,感觉有一种莫名的压迫感、渺小感。如果你靠近巷子边的围墙,一定会闻到一种古老的味道,这种味道,一直就匍伏在墙面上,亦或就潜伏于墙体之中,经久愈烈。这种味道是从哪里来的呢?是古村的古日子沉淀下来的关于生活的味道么?

李坑村的徽派建筑,马头墙、小青瓦,还有象喷了浓淡不一墨色的各式墙体,以及镶嵌于各处的石雕、木雕、砖雕等,如婺源其他古村落一样,工艺十分考究精湛。门楣梁柱、格扇花窗、桌椅板凳、大小摆件等,格调尽显古朴;房屋庭院,尽数斑驳;让人感叹岁月沧桑,乡愁浓浓;仿佛听到一种对话的声音在古村的空中萦绕:“爸爸妈妈,你们在老家还好吗?”“孩子,你在他乡还好吗?不行就回来吧!”

我是很喜欢徽派建筑的格局的,院子四周均用封火墙围起,让人住着安心,其结构大多都是宅院进门为前庭,中设天井,后设厅堂,天井与厅堂周边,围绕的大小不一的卧室,当然在宅院的最后,总会“蹲着”一个整日烟火浓浓的厨房。如果是一个家业比较大的家庭,那么他们的民居自然会修建成大一些的宅子的。可以想像,院子曾经、亦或现在,耄耋老人、成年男女、孩童襁褓,还有七姑八婆、六舅五叔、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一派子孙繁衍不息,人间烟火不断的温馨景象,好喜欢这样的生活啊!

李坑以村中溪流著称,大家都说她有乌镇、周庄、西塘、同里、南浔等水乡之相,但我却不这么认为,村中溪流浅底,时宽时窄,曲曲折折,时隐时现,建筑根基并不入水,更多建筑也不临水,怎能称之为水乡呢?用小桥流水人家来形容倒是比较贴切,而这小桥流水人家,在我的眼里,却充满着一种诗意,也显得更别致,更让我入心。

说起李坑村中的小桥,确实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亦或美妙精致的小桥藏在村中深处没有被我遇见?李坑的小桥们形态各异,用竹条、木板、石块、砖块、水泥预制板搭建的大大小小的桥梁有几十座,将溪流所到之处的两岸人家连成一片。看上去,桥搭建的比较随意,至于桥的造型美感与否在这里完全被忽视,能安全通行即可。

对了,我记得往往这样的古村溪流岸边,总有村妇在浣洗,这次却未得一见,未免心中略有失落。

李坑村古老徽派建筑的屋檐下,挂着一串串大红灯笼,营造出了一种节日的喜庆氛围,这种喜庆氛围,恍若向你招手,亦或让人有一种特别想参与其中的冲动。对了,这挂着一串串大红灯笼的建筑,是一家家的茶楼么?听说李坑的茶楼是非常多的,说是每一座小桥的两岸,都会有几处品茗喝茶之处的。我曾胡乱地想,这么多茶肆,究竟是谁来品茗呢?

不管怎么说,茶楼里的环境我是非常熟悉且喜欢的,一张比较讲究的茶台,上面放着咕嘟咕嘟冒着热气的茶壶,各式各样的茶具茶宠散落茶台各处,一应俱全的好茶藏于各种雅致的茶罐里,三五老友一边品着茶,一边窃窃丝语讨论着大事小情、家长里短,惬意而美好的生活就是这样的么?

其实,当地人们在品茶的同时,并不会跟你说他们村有多么厚重的历史人文,除非你追问,他们才会如数家珍并带着某种自豪的跟你讲述。听导游说,李坑村自古文风鼎盛,从宋至清,仕官富贾多达百人,确实有“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的盛事。至今,村中仍可看见“昌荣万代”的匾额。

官宦巨贾留下的财富不仅仅是眼前的徽派建筑,更有与众不同的为人处世之道。村中的高宅拐角处,都要削去一角,过去人们都把墙角削成圆角,现在的人们图省事直接削成了一个直面,但不管怎么说,在李坑人的意识里,自家屋角院角,如果是直角,势必会对往来人与车马行走产生不利影响,于是便有了“李坑屋角削一半”的说法,而村中的一副楹联:“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中存一点子种孙耕”,又进一步地诠释了他们刻在骨子里并代代相传的谦让才能和美才能路宽的处世之道。

我平时是喜欢清静的。漫步在李坑,好想在这里寻一处院子独坐,听一曲自己喜欢的音乐,品一品自己喜欢的清茶,感受和提炼一下自我人生中的一些往事与对未来的憧憬。我曾跟友们说过几次,我这个人是比较内向的、腼腆的,每每说到这,友们都会大声笑我,他们眼里在任何场合都不苟言笑的我,谁会相信还有内向和腼腆的一面呢?我只能说那是我的外在吧,外在的东西早已经被生活消磨得七零八落、似是而非了,还是让内在的东西保持一点本真吧。

再说,判断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不一定是别人眼里看到的样子,也不一定是别人口中描述的样子,亦如眼前的这杯清茶,只有自己亲自喝了,才能体会到它是苦涩的,还是寡淡的,还是甘甜的,亦或还是最先从它的苦涩中,慢慢品寻到可以让人回味许久的甘甜……

我是极怕遇到、又渴望遇到这种感受的,这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呢?古老的徽派建筑,把我拽进了幽深的古日子,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悠扬的音乐,又把我带到了感慨万千的从前,循环往复、来来回回,却从不消散……这就是我的感受,我说我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你会信么?

几年前,我到婺源理坑古村采风,视频在网络平台发出,竟有许多网友留言,说他在学生时代曾在此写生,和同学们穿行于村中各处,寻找画面。笔墨丹青,涂抹畅想,描绘未来,如今各奔东西,往事如烟,转眼数载,膝下有子,为烟火衣食劳碌奔波……现在李坑亦是如此重演,学生们三三两两,用她们的画板画笔,水彩色盘,画出属于她们自己的快乐、未来的快乐,自己的美好、未来的美好,我真心希望她们不要再为将来的生活所累,不要再为自己的前程所忧。


“古树枝触地,溪水曲中流,石板映往事,落日涂满红”(在村口的老树下,即兴所写)。走出李坑,站在高坡之上回望,满目青山之间,李坑静谧,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已经完全隐入到这一片静谧之中;暮霞光影之下,黛瓦、粉墙、青砖的景象却显得异常清晰。我深深折服于李坑的绝美,更感叹于李坑到处弥漫的气息,这种气息是什么?我能感觉得到,但我却偏偏说不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婺源   幽深   溪流   巷子   小桥   随想   院子   两岸   随笔   画面   味道   建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