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陈永贵就任国务院副总理,开口提出四个条件,毛主席:同意

提起陈永贵,首先映入我们脑海的就是其头戴白毛巾的形象,而陈永贵不仅仅是在穿衣打扮上像农民,他就是地地道道的农民。

然而,在田间地头劳作了大半辈子的陈永贵突然在1975年被任命为了国务院副总理身份跨越如此之大令陈永贵自己都感到受宠若惊。

起初,陈永贵也再三推辞,但在毛主席的劝说下,他还是接受了这份任命。

但也就是在这接受任命之际,陈永贵向毛主席提出了四个条件,升任国务院副总理还要开条件,很多人听闻都很是不解,但毛主席并不以为然,反倒是爽快地表示了同意。

究竟陈永贵提出了什么条件?毛主席又是为何要任命他当国务院副总理呢?

01农民出身,为人民服务

与大多数贫苦农民一样,陈家也是命途多舛。

陈永贵的父亲兄弟五人曾外出谋生,但不曾想,一同离开家乡的五人在回家时就剩下了陈父孤零零的一人,其余四人都客死他乡

回乡之后,陈父便在好心人的介绍下与邻村的一位女子成了亲安了家。

紧接着,随着一声啼哭,陈永贵呱呱坠地来到了人世,由陈永贵的名字我们也可以看出,生活贫瘠的陈父希望陈永贵将来能够不再为金钱发愁,摆脱困苦生活。

但希望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尤其是在那个动乱的年代,想要谋生存并不是一件易事。

当时,袁世凯虽然在讨袁护国的呼声中逝世,但接踵而来的军阀混战使得一种百姓仍旧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1920年,陈永贵所在的山西遭遇了大旱,农民辛苦种植的庄稼到最后颗粒无收,富人自然也是没能幸免,同样粮食减产,由此一来,他们便辞退了原本雇佣的长工。

一时间,无业的人口数激增,数不清的家庭都得讨饭吃,这自然也包括陈家。

陈永贵家中一共有五口人,压力可想而知,为了能够活命,无奈之下,陈父只好卖掉了女儿,眼睁睁看着女儿被人领走,陈父的心中很不是滋味。

然而,靠着卖女儿换来的一丁点粮食很快就没有了,陈永贵一家人又再次面临饥饿的窘境,于是,陈父只好又相继卖掉了妻子和其他几个孩子,只留下了陈永贵。

但两人相依为命的日子并没能过太久,陈父就离开了人世,所幸好在有好心人收留了陈永贵,使得他才没有活活饿死。

熬过那段最为艰难的时光之后,陈永贵也长大成人了,包揽了地里的所有农活,久而久之,陈永贵对农活也就有了一定的经验。

每年秋收的时候,陈永贵家里的产量总要比其他家的要多一些,再加上,陈永贵为人老实,与人为善,渐渐也就使得陈永贵在当地很受欢迎,成为了大寨的党支部书记

在职期间,陈永贵尽职尽责,始终按照党组织的指示工作,严于律己,对人民群众很是上心负责。

再加上,陈永贵虽然没有上过学,但他却很有头脑,办法多,带着大寨的农民群众做出了不少的成绩。

1952年,陈永贵也是带领大寨部分农民响应国家号召建立了合作社,当年就获得了大丰收,相比于单独的各家各户都因为恶劣的自然环境而苦恼,早期加入合作社的农民却体会到了丰收的喜悦。

这也让大寨的百姓认识到了只有坚定跟随党组织的步伐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于是很快,其余百姓也都相继加入到了合作社中。

在陈永贵的带领下,大寨的农村合作社很快就在全国崭露头角,接连取得丰收,不仅生产的粮食能够自给自足,甚至还能拿出一部分上交国家。

如此突出的大寨很快也就受到了山西省晋中地委的注意,并被后者评为了全地区农业战线的模范,而担任大寨党支部书记的陈永贵也被评为了劳动楷模和模范党支部书记。

除此之外,《山西日报》也报道了大寨的相关事迹,使得大寨在晋中地区知名度大增。

02走出地方,走向全国

再之后,随着其他地区生产管理开始出现各种问题,有序进行的大寨就显得尤为突出。

于是,山西省委认真总结了大寨的生产管理经验,并在1959年12月在大寨召开了学习大寨农业生产管理经验的现场会。

从此之后,大寨的管理模式开始在全区推行,与此同时,陈永贵的个人事迹也在山西被推广,山西省委号召各地区农村干部都向陈永贵学习。

一时间,山西省掀起了学习陈永贵,学习大寨的浪潮。

1963年,大寨遭遇了特大洪水,这对大寨来说简直就是毁灭性的打击,很多房屋被冲毁,人们无家可归。

除此之外,浓缩了陈永贵和一众农民心血的田地也遭到了破坏,在洪水的冲刷下面目全非,看到这样的惨状,许多百姓心如死灰,丧失了希望。

但陈永贵却没有灰心,仍旧鼓舞大家,只要人还在就有希望。

山西省委和晋中地委在得知大寨的情况之后很是重视,第一时间从国库中拨了款项对大寨进行救助。

然而,就在准备下发救助金和救助物资的时候,陈永贵和大寨的百姓们却并不接受,他们做出了一个“三不要,三不少”的决定,争取不要国家救济粮,不要国家救济款,不要国家救济物资;与此同时争取社员口粮不少,社员收入不少和上交国家的统购粮不少。

在大寨遭受到如此恶劣的自然灾害时,陈永贵等人却打出了这样的旗号,说实话,很多人对此并不相信,他们认为只不过是陈永贵等人在吹牛。

陈永贵也并未解释,而是在接下来的半年时间里,带着大寨的百姓修整田地,修建房屋,埋头苦干。

等到了下半年的时候,大寨竟然出乎所有人预料地再次获得了大丰收,粮食产量不仅没有减少,相比去年反倒是还增长了,平均每亩产量达到了700多斤,因此,在保障大寨百姓生活的情况下,还上交给了国家12万斤

陈永贵他们完美地兑现了之前许下的承诺,带领大寨百姓创造了一个奇迹。

大寨的壮举也是引起了山西省委的高度注意,后者派人去到了大寨进行调查。

经过调查,山西省委发现陈永贵就如人们所见的那般优秀,他带领大寨人们取得的成就是切切实实的成就。

于是,大寨随后被评为了先进典型,山西省委也是号召地方再一次向陈永贵学习

这次,《人民日报》也报道了大寨的事迹,瞬时间,全国都知道了大寨和陈永贵,基于此,北京市委出面请陈永贵去到了北京传授经验。

自此之后,陈永贵的名字也就开始出现在了高层视野

03陈永贵和毛主席

1964年3月27日,毛主席南下了解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情况,在途径河北省邯郸市的时候,稍作了停留。

在此期间,毛主席听取了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陶鲁茄和河北省委第一书记林铁的报告,从他们口中,毛主席也才第一次知道了陈永贵的名字。

听完,毛主席问到:“陈永贵认不认识字?”

“陈永贵43岁的时候扫盲,如今50岁能够看懂报纸了”,陶鲁茄回答。

除此之外,毛主席更是对陈永贵在劳动管理时采取的评工计分形式,以及提出的“参加生产,领导生产”口号做出了表扬。

在听完有关大寨和陈永贵的所有汇报之后,毛主席直竖大拇指,高兴地说道:“山沟里出了好文章啊!而这篇“好文章”正是陈永贵和大寨的无数百姓共同书写的。

也正是这次陶鲁茄两人的汇报,让毛主席对于这个叫做陈永贵的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临走前,毛主席还多次嘱咐陶鲁茄,一定要将陈永贵的相关材料送过来。

在后来的南下过程中,毛主席也是多次提到了陈永贵,并在5月10日,国家计委领导小组召开的有关第三个五年计划初步设想的会议上,毛主席再次肯定了陈永贵和大寨,这也是毛主席第一次在公开场合表扬陈永贵。

毛主席将陈永贵视为了好干部的代表,对其甚是满意。

自此之后,陈永贵便彻底走入了毛主席的视野,经常被毛主席提起,这就更让陈永贵的名声远扬,成为了众多干部的学习榜样;让“农业学大寨”成为了最高指示。

1964年,陈永贵更是受邀出席了毛主席的生日宴。

当时,陈永贵出席了12月召开了全国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会议期间,周总理对大寨再一次做了肯定。

结束之后,陈永贵随同各个代表正准备走出会场,就在这时,他突然听到有人喊自己的名字,回头一看原来是周总理。

周总理告诉陈永贵,毛主席想邀请他去做客,这令陈永贵受宠若惊。

毛主席平时很少请人吃饭,当天正好恰逢毛主席的71岁生日,于是他就用自己的稿费在人民大会堂的小餐厅置办了三桌席。

此次出席宴会的都是各个劳模,席间,毛主席亲切地为陈永贵介绍每道湖南菜,询问了陈永贵的家庭情况。

在谈到为人民服务问题的时候,毛主席更是对在座的各位多次强调,希望他们在日后不要翘尾巴,低调行事,陈永贵将毛主席的嘱托铭记在心。

北京之行结束后,陈永贵就回到了山西,不久之后,他就收到了国务院副总理的任命。

对于这突如其来的职位变动,陈永贵有些担忧,农民出身的他担心无法胜任这份工作,毛主席得知之后亲自出面鼓励陈永贵。

终于,在毛主席的劝说下,陈永贵决定扛起组织分配的任务,与此同时,陈永贵也给毛主席提出了四个条件。

即:将户口永远留在山西;

不穿军装;

不要 任何津贴;

不坐办公室,4个月在北京,4个月在山西,4个月去到全国各地。

对此,毛主席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陈永贵的这四个条件,没有一个是在为自己谋福利,字里行间都体现了其为人民服务的殷切精神,这令毛主席动容。

于是,自此之后,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位头戴白毛巾的国务院副总理。

陈永贵也是一辈子延续了这种生活方式,没有所谓的架子,真正地做到了走进基层,贴近百姓。

结语:

从农民到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的一生是颇具传奇色彩的,同时也令我们敬佩,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决心和毅力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这需要无比坚定的信仰和信念

但陈永贵做到了,他将毛主席视为了自己信念,将人民作为自己前进的灯塔,尽情燃烧了自己。

陈永贵是真正在为百姓办实事的人,我们应该向其致以敬意,尤其是在当下的年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晋中   条件   大寨   山西   为人民服务   合作社   省委   农民   百姓   国家   陈永贵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