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曾3次参观故宫城墙,却从不肯踏进故宫半步,背后有何深意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送心]

解放全中国,却三到故宫而不入,时过境迁成为历史未解之谜。

看毛主席过往诗文,谈“唐宗宋祖”、论“成吉思汗”、又言“不到长城非好汉”,从中足以看出毛主席对历史文化的热爱,但在新中国成立后他却坚持不入历史文化悠久的“故宫博物院”,这是为何?

三到故宫而不入

1954年,全中国的形势已经趋于稳定,毛主席也终于能从百忙之中“偷得浮生半日闲”。5月17日的下午,毛主席便好好地利用了这半天。

中国改天换地后,毛主席还一直埋头于建设新中国,却从未有时间好好地看看这大好河山,而面对他最喜爱的历史文化,也已经许久没有触碰。

就在他办公地点一墙之隔的故宫,这个充满历史气息的地方,它有一个威武雄壮的名字——紫禁城。但令人惊讶的是毛主席竟从未到访过,恰巧这天下午却突然来了兴致。

图1

为了不打扰游客,毛主席选择了简便出行,随行人员只带了公办部长罗瑞卿和故宫保卫科长韩炳文。来到故宫城墙下,毛主席却并未径直入内,反而从神武门东坡道上了城楼。

站上城楼,毛主席感到迎面吹来了一阵阵历史之风,思路顿时被打开,心情也变得从容自在,整个人宛如在繁杂的世间享受到了片刻的宁静。正如作家老舍的作品《四世同堂》中所写的一样:“登高望远天地阔,纵横捭阖自从容出处。”

毛主席深吸了一口气,不紧不慢地顺着城墙向东、再向南,一路走到了东华门。走到这里,毛主席止步了,然后就从身后掏出了一个小马扎,一打开竟坐了下来。

图2

见此一幕,罗瑞卿和韩炳文相视一笑,毛主席此刻倒颇像一个出来玩耍的孩子一般可爱。更有趣的是,毛主席还从兜里掏出了两个橘子,乐呵呵地要跟他们两人分食。

韩炳文笑着接过了橘子瓣,又向毛主席提议道:“主席,过会儿要不要到故宫里走走?”

毛主席笑着摇了摇头,接着又和韩炳文亲切交谈了起来。“这故宫里的管理情况怎么样?工作人员的这个文化水平怎么样?”毛主席饶有兴趣地问道。

韩炳文见毛主席不愿回答,便接着回答毛主席的问题。韩炳文将故宫内部的管理结构和工作人员的知识储备情况一一告知了毛主席,得知故宫被妥善保护,并且有专人照看,毛主席十分欣慰,对于他而言,故宫其实是个特别的存在。

图3

不过奇怪的是,毛主席仍旧一步也不愿踏入故宫。过了一会儿,韩炳文突然想起当日有一批刚刚出土的文物,此刻就在午门。

去午门不用进入故宫,毛主席听闻后反倒来了兴致,几人便一同步行到了午门,见到了这里正在举行的“基本建设文物出土展览”。

这里出土的每一件展品都具有珍贵的历史意义,那用青花勾勒的素胚、用彩釉烧制的瓷瓶、用泼墨渲染的书画,无一不将观展之人带回千年前繁华的古都。

毛主席聚精会神地观看了每一件展品,虽然不能伸手触碰文物古迹的气息,但单用肉眼观看就已令人心驰神往。毛主席这样的“历史爱好者”更是久久不愿离去,在展览会足足呆了三小时才悻悻而归,离去时天色已近黄昏,放眼望去,长安街上的百姓家中也都升起了袅袅炊烟。

图4

但也正是这一味“药引”,竟吸引了毛主席第二天再次光临。一行人再次来到午门,毛主席又被眼前的一切吸引住了。其他人见到毛主席如此沉迷,也不敢打扰,只能远远地跟在毛主席身后,看他一点一点走过展览馆的每一个角落。

毛主席时而轻叹,时而呢喃,当他看到一些猿人化石的时候,嘴里不住地说道:“这就是历史啊!”众人看到毛主席如痴如醉的模样,心里也感到了淡淡的暖意,随行而来的陪同人员便提议道:“主席,要不要到故宫里去看看呢?里面的文物更多呢。”

“进去干什么啊,我们只是来看展览的,看完就走嘛。”毛主席难得的严肃了起来,倒令众人感到疑惑不解。

图5

再过了一天,5月20日的时候,毛主席又一次来到了故宫城墙外,但他依然没有踏入故宫半步,只是绕着城墙走啊走,时不时停下来朝故宫里面张望,最后,走到故宫的西北角时,已是下午落日时分,阳光撒在故宫的城墙上,毛主席便提议要在这里拍一拍照片。

就这样,毛主席在这里留下了一组珍贵的照片,照片里的他举着帽子笑意盈盈,十分慈祥,和后面的故宫融在了一起。

图6

说到故宫,它的确是毛主席心中特别的存在。

三“到”故宫,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年轻时候的毛主席,思想还没有接受过熏陶,求学若渴的他便决定“北漂”。来到北京后,毛主席借住在了老师杨昌济的家里,在这里他也认识了他人生中的挚爱。

杨昌济的女儿就是毛主席的第二任妻子,杨开慧。毛主席到北京后,杨昌济便让女儿带着毛主席在京城里逛逛,感受当地的人文风情。

图7

那个时候,两人还是炙热如火的青年,单纯而美好。他们走在鼓楼的大街上,听戏院传出阵阵唱响,看闹市熙熙攘攘你来我往,两个青年也在精神与言语的碰撞中,擦出了爱的火花。

接着,他们漫无目的的散步在金水河畔,在两人尚未接触革命的时候看到了河对岸的故宫。那个时候,城墙内还住着晚清的废帝,他享受着人民供奉的锦衣玉食,却从未了解过人民的生活。

毛主席忍不住对杨开慧说:“听说咱们的皇帝是个三岁的小孩,才三岁怎么能当皇帝嘛?”杨开慧点点头,若有所思。

图8

毛主席的心中想着想着又不免泛起了涟漪:想那皇帝小儿能住这偌大的皇宫,而大街上那些贫穷的百姓却无家可归,这实在是可悲可叹!

就这样,改变人民生活的愿望在毛主席心中生根,故宫也成为了他心中一个难以想象的地方。

后来,在杨昌济的介绍之下,毛主席来到了北京大学图书馆打工,在这里他不但能赚取生活费,还能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于是,他常常秉烛夜读,这样的举动也吸引了著名的革命家李大钊。

李大钊注意到了这个努力的年轻人,在他的安排下,毛主席不但能旁听北大的课程,还结识了陈独秀、胡适等优秀学士,在与他们的交流过程中,毛主席渐渐地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最终成长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者。

图9

1919年,这是毛主席第二次来到北京,这个时候的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次他住在了故宫旁边的福佑寺,却依然没有踏入故宫一步。

在他的心里,远有比这更重要的事情。这一年,陈独秀和李大钊建立起了中国共产党,为了追逐这面正确的旗帜,毛主席离开北京去往了上海,等他几十年后再次回来,却早已“物是人非”。

1949年,面对东北野战军的势如破竹,人民的胜利也指日可待,在即将攻入北平时,毛主席却意味深长地与周总理说道:“这一次我们是“进京赶考”去了,一定要交个满意的答卷!”

图10

当东北野战军兵临北平城下的时候,毛主席却选择了暂停!原来,这北平城内除了有要守护的人民以外,也有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故宫。故宫内的文物更是珍贵,若非迫不得已,毛主席是万万不希望它们成为战争的陪葬品。

于是,毛主席选择了与北平城内的傅作义和谈,希望他能归顺。一开始,傅作义依旧执迷不悟,但当我党派出的谈判代表循循善诱讲出各种利弊后,傅作义最终还是选择了开城归顺。而这次的行动,不但保护了文物、故宫,更避免了许多无辜的伤亡。

图11

不过从这件事也足以看出,毛主席对故宫始终有着特殊的情怀,无论是在他年轻时期、奋斗时期还是巅峰时刻,故宫都承载了他无数的情怀。

不过既然如此,为何在54年的四天内,毛主席三次登上故宫城楼却始终不肯踏入半步呢?

以身作则,建设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也打算把北京作为首都,至于中央领导人的办公地点,就有人提出建议可以选在故宫,却没想到这个提议遭到了毛主席的严词拒绝。

那时候,毛主席一直住在香山双清别墅内,由于位置偏远,每次从家中往返办公地点都十分奔波,思来想去,周总理最后给中央提出建议,让领导人们都搬进故宫或是中南海。

图12

故宫是明清皇帝的住所,中南海是历朝帝王们行宫和宴游的地方,想来都十分适宜居住,但毛主席依然不同意。

“我不搬,谁要搬谁搬!”毛主席坚决不同意,到了最后还是朱老总出面说服了他:“‘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朱毛不分家,主席不搬进去,我们怎么能高枕无忧啊!”那个时候,朱老总已经住进了中南海的含和堂。

经过朱老总的一番劝说,毛主席还是搬进了周总理为他安排的菊香书屋。事实上,周总理是懂毛主席的想法的。

图13

早年间,毛主席曾和一位学者探讨过“周期律”的问题,那位学者认为,中国封建王朝其实是一个封建的周期,初期每个人都很用心,用心建造这个国家,但随着状况好转,精神也就逐渐消弭,最后就崩溃了。

听了学者的话,毛主席心中若有所思。后来,他带领着农民翻身;在所有人高呼“毛主席万岁”的时候,他会回复“人民万岁”;在大会堂落成之际,他为会堂取名“人民大会堂”。

后来,再见到这位学者的时候,毛主席认真地告诉他:“我们已经找到了新的出路,跳出了周期律的支配。”

图14

在毛主席的眼中,跳出周期律的支配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人民监督政府。不论是在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年代,毛主席常常教导大家“我们决不当李自成”,这其中的原因正是因为,他认为李自成就是陷入了腐朽政权的循环之中,才惨遭失败。

最重要的是,“李自成”也是毛主席决不入故宫的原因。回看古代封建王朝,哪一个皇帝不是常年居住在高墙之内,食百姓之俸禄,却不闻百姓之心声。他们对外面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又何谈造福百姓呢?

当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刻起,毛主席的心中就只放得下人民,他不愿再走封建的老路,也不愿让人民对他不信任。

图15

成为人民的领袖后,他永远都在以身作则,真正做到了请人民监督自己。

1950年时他曾得到过一副明末清初一位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的手迹,拿到这幅作品后毛主席表现出了极大的喜爱,但他最后还是将藏品捐给了国家;

1952年时,毛主席受友人赠,获得了一幅《兰亭十三跋》,但他却说自己的一切都是因为国家给他的身份,所以他得到的一切也应上交国家;

1956年时,毛主席又得到了著名诗人李白的真迹《上阳台帖》,但最后毛主席还是一如既往地捐赠给了故宫博物院。

图16

然而除了这些“小事”,人生大事上毛主席也选择了以身作则。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为了保障粮食耕种用地,取消土葬,政策发布后,毛主席带头签字,愿意死后将遗体火化。

毛主席对于国家的贡献有目共睹,而他却时时刻刻以自我践行着自己的诺言,他曾说:“我死后,不必时时怀念我,也不必指望我回来。我离开以后,你们就是我,人民万岁!”

在他的心里,人民始终是第一位,这样的领袖无愧于“伟人”之称,他的功绩也将永垂史册。他受万民爱戴,所以最后人民并没有遵照他的遗愿将遗体火化,而是将他的遗体永远保存在了水晶棺中以供后世瞻仰。

而我们,又怎能做到不怀念最亲爱的毛主席呢?写到这里,泪已绝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故宫   城墙   北平   中南海   周期律   午门   深意   文物   皇帝   心中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