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豆豆总结父亲林彪的文章写作经验,深入浅出,要“三过硬”

作为林彪的女儿,林豆豆在晚年出席了很多与共和国有关的纪念活动,也可以说,她的一生受到了父亲极大的影响。

后半生时间里,她很多工作都需要和文字打交道,不少工作经验,都是她的父亲所传授的。

林彪的写作经验对林豆豆影响颇深

在上世纪60年代,林豆豆写下了一篇文章,标题也十分简单,就叫《爸爸教我怎样学会写文章》。

从标题来看,似乎是林彪在教育林豆豆如何去写文章,然而从实际上来看,这就是林彪自己对于写文章的态度,林豆豆经过了多年的耳濡目染,也算帮父亲完成了总结。

林豆豆同样很擅长写文章,这也总是能够从她的人生经历中有所体现。

1962年,林豆豆便考入了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那会她体弱多病,上课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于是便转到了北大中文系去读书,这也奠定了她的文学素养基础。

这一年,她一篇名为《董叔叔》的文章就发表在了《解放军文艺》之上,这篇文章看起来非常具有特色,堪称当年的“一股清流”,立意、感情和文笔等各方面都展现出了不俗的一面。

因为写作,林豆豆也顺道爱上了新闻工作,她没有利用父亲的关系进入大型报社,反而去了《空军报》。

报社的同志们听说了林豆豆要来上班,有的感觉到光荣,更多人则感觉到了紧张,当然,也有人对此看得比较平淡,他们无非也是希望看看林豆豆的真实水平究竟是什么样的。

支委、报社文化处副主编林毅则负责起了林豆豆的具体工作,他也算是林豆豆的“老师”,对于这个任务,他自然得尽心尽责。

林豆豆刚去上班的时候,正好是台湾海峡形势比较紧张的时刻,蒋介石不断叫嚣着要“反攻”,解放军也在东南沿海一带加强了战备,所以那会的《空军报》也要据此出一些文章。

很快,一个名为《战鼓集》的专栏被成功开辟出来,这个专栏的内容也是为了介绍东南沿海地区涌现出的英雄人物和典型战例,为前线可能面临战争的战士们加油打气。

而栏目内的文章大多都是从已有的典型人物事例中选择的,在文章创作的过程中也仅仅只需要重新编辑一次就可以了,并不算特别费事,林毅也想着林豆豆初来乍到,就将这份工作交给了她去处理。

林豆豆的态度也一直比较好,丝毫找不到“官二代”的影子,她得知了自己的任务后,还开心地表示:“我之前没有过编辑工作经验,也希望领导能够多指点和多帮助。”

从林豆豆开始上班算起,她的每一篇文章都会先交由林毅修改一遍再刊发出来,林豆豆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也比较开心,她对于这项工作也是非常满意的。

不过,因为身体原因,林豆豆平日里的情况也并没有那么好,总是需要休息,可好在她的工作态度得到了办公室其他同志的一致认可,她和大家在工作时间里相处也非常愉快。

除了上下班之外的时间,林豆豆其他行程是非常隐蔽的,其他的同事们都摸不清她的动向。

另一边,林彪看到宝贝女儿工作如此积极,自然也非常关心她的情况,毕竟无论官职如何,“望女成凤”都是人之常情。

因此,林豆豆在参加了工作以后,林彪也总是将自己的一些写作思想教育给林豆豆,勤奋好学的林豆豆总是会认真聆听,也了解了父亲对于写作的看法。

林彪在文学方面积攒的经验,其实也能从苏区时代开始了。

那段时期,中国革命文艺历来都有着“集体”的传统,在那边,很多文艺工作者也创作了民谣和歌谣,林彪也有过不少作品,虽说不出名,可不难看出文学素养还是过关的。

他也反对“空洞无物”,认为不要去写那种又臭又长和干巴巴的文章,还是需要那种有感情、使人感兴趣的文章,太长和太空的都不好。

在他本人的观念当中,文章是宣传和教育的工具,也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是为了教育人和改造人。

对于写文章的人来说,不落俗套的东西一定要有一个“灵感”在,没有灵感就变成了“写作机器”,这样出来的文章都是没有感情的。

因此,林彪认为:思想的闪光,一旦出现就应当抓住不放,还得丝丝不断,深入到生活的过程中去,好的思想是不断被迸发出来的,自己的思想要想被旁人洞悉,靠的就是文章;文章要想被人感受到精髓,那么就得看遣词造句。

他这样告诉女儿:“一定要留心和学习各种各样的词汇,好的词汇才能使得文章生动和简练,能给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若是一篇文章里看不到什么好的词汇,那么就像是一碗白开水。”

所以,细看林彪自己写下的文章,还有不少他所理解的“闪光语言”,在很多表述中,他都能让那些句子轻而易举被人记住。

甚至就连毛主席也总是能记住林彪文章中的内容,比如林彪曾写下过一句“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这句话就给毛主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毛主席还说:“什么一句顶万句,连半句也不顶。”

林豆豆是晚辈,她自然不能去顶撞父亲,再说在那样的环境下,林彪大权在握,林豆豆也自然只能遵从父亲的意见工作。

不过,林豆豆还是有着自己的文学水平的,在父亲的教育下,她的写作也有了极大的提高,1965年的《空军报》上就刊登了林豆豆写下的一篇名为《壮志凌云》的文章,这篇文章被刊登后没多久的时间,她又再度发表了一篇《根深才能叶茂》的文章。

两篇文章也都被林彪看到了,他还表扬说:“两篇文章写得都不错,具有短小精悍的风格,这是你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但你的开头很好,方向是对的。”

透过这两篇文章的风格也不难看出,林彪也非常认可这种深入浅出的行文风格。

不难想象,得到了父亲肯定后的林豆豆是极为开心的,也算她前进的动力。

父女二人在写作方面的思考

林豆豆那些理想和抱负,其实林彪是极为清楚的,他知道女儿对于文学有着不一样的追求,不仅仅只是在报刊上发发文章那么简单。

作为父亲,他希望女儿不要去做好高骛远的梦,还是要一步一个脚印,将路都走得踏实起来。

所以,在和女儿聊到文学创作这方面内容时,林彪还故意泼了冷水:“你的年龄也不够,阅历也不够,身体情况也不太好,不要想着去写那种大部头的小说,还是要多去写写短文、散文之类的,还能去学着写一写报告文学。”

在具体的要求上,林彪就将自己的“三过硬”又搬了出来。

这个“三过硬”实际上是林彪在1964年的时候提出来的,那会他就指示文艺创作过程中要搞好“三结合”和实现“三过硬”,所谓“三结合”便是“党委领导”“工农兵业余作者”和“专业编辑人员”的结合;“三过硬”是“思想过硬、生活过硬、技术过硬”。

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林彪对于文艺工作者们就是这么要求的,因此他对于自己女儿提出了相同的要求,也就不奇怪了。

在这“三过硬”中,对于“思想”和“技巧”林彪的要求还没有过于严格,或许也是觉得女儿年龄还不大的原因,可对于“生活”,林彪就有很多话要说了。

林彪这样教育女儿:“很多东西,你没有直接的生活感受也是根本没有办法写出来的,因此你也一定要注意深入到生活当中,深入生活了之后,还得需要研究生活。”

在林彪的教育下,林豆豆的工作也算是按部就班,可一件事却瞬间让全军范围内都认识了她:刘亚楼逝世。

刘亚楼将军是在1965年5月7日逝世的,短短5天之后,林豆豆就写下了一篇《刘亚楼叔叔永远活在我们心里》,这篇文章也很快吸引到大家的注意,也是因为在《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这两份重量级报刊上都有刊登。

其实,从这篇文章来看,林豆豆接受的“生活过硬”教育便有所体现。

刘亚楼是看着林豆豆长大的,两人每次见面,刘亚楼都要教育林豆豆要好好学习、注意锻炼,后来林豆豆稍微大一点身体出现了问题,只要林彪和叶群不在北京的日子里,刘亚楼就会前往医院探望。

对于林豆豆来说,刘亚楼给她的爱就像是慈父一般,令她印象深刻。

知道林豆豆后来从事的工作后,刘亚楼还送去了《江姐》、《女飞行员》等剧本,让她从这些英雄人物中汲取写作养料。

很多文学作家都是有“瓶颈期”的,其实林豆豆也不例外,有几年的时间林豆豆的创作也遇到了问题,一直到《三访九厂》的发表。

这篇文章还受到了毛主席的赞扬,他还说:“林立衡这篇文章写得不错。”

有趣的是,这篇文章是林豆豆自己主动去写的,林彪不知道情况,毛主席将这篇文章推荐给林彪的时候,林彪甚至还一头雾水,闹得有些尴尬。

之后,毛主席还让林豆豆每隔一两个月就写下一篇这样的文章,可林豆豆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便没有选择同意。

由于时局的变化,林豆豆后来并没有在这个行业上持续太多的时间,从1975年便转业到了地方上去工作。

林豆豆也从明面上放下了自己的笔杆子,转业去了郑州汽车制造厂担任革委会副主任,分管计划生育方面的工作。

一直到1988年,她的人生才再度迎来了转机,被调回了北京去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工作,当了一名研究人员,化名为路漫。

从这个时候回过头来看,林豆豆还是在《空军报》待过十年时间的,那里又是让她证明了自己能力的地方,她对于那充满了感情,也是常理之中。

后来,《空军报》报庆40周年的时候,林豆豆也接受到了邀请,可她并没有选择去参加。

到了晚上,她还是偷偷钻进了曾经的办公室转了一圈,足以见得她的怀念之情,虽说她的人生并没有一帆风顺,但那些留给她希望的地方,她依旧是格外看重的。

晚年的林豆豆也会经常出席一些活动,也一样受到大家的欢迎,毕竟,对于她本人,历史早已定了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豆豆   过硬   父亲   文章   深入浅出   女儿   思想   经验   时间   军报   工作   文学   林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