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前景将会更加美好

容永祺 香港专业及资深行政人员协会创会会长。

香港保险市场在保险深度和密度方面在全球一直名列前茅,更吸引大量内地访港旅客来港投保。配合“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带来的机遇,预期香港将进一步扩展其作为区内保险枢纽和全球风险管理中心的角色。

香港专业及资深行政人员协会创会会长暨资深保险从业员容永祺接受香港香港经济日报专访时认为,在国家、香港特区政府及保险业界的支持和推动下,香港已成为亚太区最成功的保险市场之一。香港除了拥有先进的制度和专业的人才外,还有近160间获授权保险公司在港开展业务,其中有不少知名跨国保险公司。凭借丰富的经验和雄厚的资本,香港保险业不仅可配合大湾区的发展,在“双循环”中发挥关键角色,更可从中获得庞大商机,推动香港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

香港保险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香港经济日报:根据保监局的数据,2020年香港保险业的毛保费总额为5813亿港元,过去5年的平均增长约10%,是什么因素支持行业蓬勃发展?

容永祺:香港回归祖国25年来,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丰硕的成果,其原因除了与“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有关外,还因为香港作为全球最自由和开放的经济体,拥有良好的投资环境,而且在创新科技与人才培育方面亦处于全球前列位置。凡此种种均令香港得以成为一个得天独厚的保险业市场和中心。此外,凭借多元化的产品和专业的售后服务,过去十多年吸引不少内地访客来港选购心仪的保险或理财产品,相关新造保单保费收入更由2008年的32亿港元增加至2019年的434亿港元,为保险业带来强大的支持。

香港经济日报:受新冠疫情影响,2021年来自内地访客的新造业务保费下跌近9成,然而期内毛保费总额只轻微下跌0.9%,这庞大的保费收入来自什么地方?

容永祺:参考保监局的统计数据,2019年香港有效长期保险业务保费为5115亿港元,由内地访客带来的新造业务保费为434亿港元,占新造个人业务总额25.2%;至于2020年的总额为5215亿港元,内地访客新造业务保费为68亿港元,占新造个人业务总额5.1%;而2021年的总额为5201亿港元,来自内地访客的新造业务保费进一步跌至约6.88亿港元,仅占新造个人业务总额0.4%。为什么在内地访客新造业务保费下跌的同时,香港毛保费总额能得以维持?答案正是本地市场的支持。

首先,港人对保险产品本身已有需求,而持续的疫情更令他们明白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另外,政府推出的“扣税三宝”(合资格延期年金保单、自愿医保、可扣税强积金自愿性供款)成功为市民提供投保诱因,而监管当局和各大保险公司近年又先后简化投保程序,包括容许以遥距方式投保,令市民的投保动力增加。当然,更重要是港人拥有大量存款,截至今年6月的过去一年,香港存款总额一直维持约15万亿港元,庞大的存款自然需要大量保险理财产品和资产管理服务,因而为相关保费收入带来支持。

期待“跨境保险通”出台

香港经济日报:香港保险业一直期望开拓内地市场,作为香港专业及资深行政人员协会创会会长及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你能否分享有关方面的最新发展?

容永祺:针对大湾区居民的保障需要,香港保监局与内地银保监会其实已经达成共识,在大湾区设立保险售后服务中心,为曾在香港投保而居住在大湾区内的港人和内地居民提供售后服务。当然,除了一般索偿、理赔等售后服务外,我们也希望该中心能够处理续保保费和理赔入账服务,例如透过封闭式渠道,确保相关保险的现金价值和赔偿不会外流,避免国家外汇出现流失。据了解,目前该保险售后服务中心的讨论已进入最后阶段,正等待内地相关部门的审阅和国务院的批准,相信大家在不久将来便会看到有关突破。

香港经济日报:在设立保险售后服务中心以外,预期还有哪些政策或措施能加快保险业在内地和香港的发展?

容永祺:作为业界的一分子,我当然期待“跨境保险通”的出台。自从“沪港通”、“深港通”、“跨境理财通”推出后,相关市场的交易量均出现变化。而随着股票、债劵等市场的互联互通顺利落实,相信保险领域亦有望作出相应的安排。至于在运作方面,初步建议其设计会仿效“跨境理财通”,即内地居民来港投保后,可在大湾区缴交保费,而理赔款项亦会流入大湾区;而为了确保人民币合法有序的汇出,国家可为投保金额设限,或把现时内地居民每年境外消费(汇款)的50000美元限额,进一步开放用作购买保险或其他金融产品。此举可在不用大幅改动现行框架的情况下,令内地居民可以在香港选购到优质的保险服务。

两地人才合作会带来更多商机

香港经济日报:在个人保险业务以外,香港保险业在粤港澳大湾区,以至国家“走出去”的发展进程中作出什么贡献?

容永祺:香港不仅是一个资产管理中心,同时也是一个风险管理中心。保险业作为金融业的核心产业,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担当着重要角色。香港现有的160多家保险公司,很多都是国际企业,在世界各地拥有分公司,加上香港拥有大量富经验的人才,可以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时提供多方面的风险管理建议和服务。

另外,2021年对香港保险业也是一个突破,内地银保监会批准内地保险公司来港发行“巨灾债券”,并容许香港的特定投资者购买有关债券,这对香港和内地的保险公司均有好处,除了为相关公司分散风险外,也为这些投资者提供更多元化的投资渠道。长远来说更可能促进两地在有关领域上的数据共享,例如大湾区的台风数据、经济损失数据等,当这些数据愈来愈多,将可帮助香港保险业界更准确地制作相关研究模式或计算产品价格,促进行业发展。

香港经济日报:配合香港及大湾区保险市场的发展,香港保险业应如何提升实力,维持竞争优势?

容永祺: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在保险领域上也是国际风险管理中心,我们拥有很多具备相关经验的人才,然而面对市场的不断变化和扩展,人才永远不会足够。目前香港保险业最需要的是拥有金融科技(FinTech)知识的人才,而大湾区内正好存在大量的科技人才,假如两地的人才或企业能够多作交流或合作,相信有利香港金融及保险业科技化的发展,为业界带来更多商机,也为客户带来更崭新的服务体验。

在两地合作以外,香港的大学也可培训更多金融保险业的人才,虽然目前已有多家大学提供精算、风险管理等课程,但配合两地保险市场的发展需要,学界及业界可考虑开办更多相关课程,或引入更多国际认可的标准和专业资格认证,助有意投身行业或现职业界从业员自我增值。

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香港经济日报:2022年既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也是香港特区政府换届之年,你对香港经济的发展前景有何评价和寄语?

容永祺:按近年香港保险业毛保费和各项收入分析,无论内地访客的参与度有何变化,本地市场已经存在很大的商机,我们只要做好本份,继续做好国际金融中心、资产管理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的角色,不要被疫情或市场的变化打乱阵脚,相信待疫情退却,两地正式“通关”,香港保险业和金融业将会继续有好的发展。

另外,必须保持香港的独特地位和优势。香港背靠祖国,同时实行普通法,在仲裁、法治等方面早已建立良好的基础,接下来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年轻人的发展,让他们有更多向上流动的机会。所以我期望新一届特区政府能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为政府吸纳更多人才。我相信,香港凭借背靠祖国、面向国际的优势,只要继续配合国家的发展,与世界联通,香港的前景将会更加美好。

香港经济日报

统筹:张志慧 朱震 刘丽丽

采写:梁嘉恒

视频:马锦辉 黄耀文 吴俊彪

摄影:黄建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新造   香港   访客   经济日报   保费   保险业   港元   两地   保险公司   总额   前景   美好   内地   业务   更多   人才   市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