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仕则优的唐绍仪为何晚节不保?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用来形容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再合适不过了,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回过头看一看唐绍仪的一生,你就明白了。

一、背景介绍

他出生于广东省珠海市唐家湾,当时只是一个偏僻的小渔村,但又处于沿海一带,所以相对于内陆来说,更早受到了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民风开化,思想前卫。

唐绍仪的族叔唐廷枢很早就出来混社会了,经过自己的不懈奋斗,混得风声水起,成为了一个大买办资本家,在当时也受到了李鸿章的青睐,由他牵头主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局等。而唐廷枢自己也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保险公司,铺设了中国第一条电报线。1892年10月唐廷枢病逝时,李鸿章还亲自主持他的葬礼并说道“中国可无李鸿章,但不能没有唐廷枢”。

二、学而优则仕

唐绍仪并没有走叔叔的路,他认为:“学而优则仕”,在香港,上海都有他的求学经历,当时清政府为了自强求富,先后派遣了多批幼童去欧美留学,学习西方先进的理念和技术,而唐绍仪成为了第三批赴美留学的幼童之一,他12岁就启程去了美国,最终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学位,学成归国进入仕途。

他回国之后进入了清政府,做到了一品大员,后来清政府摇摇欲坠,他又成为了袁世凯的幕僚,袁世凯什么事都喜欢找他说一说。与此同时,中国的另外一股势力也崛起了,孙中山曾经说道,唐绍仪是他为数不多的挚友之一。而唐绍仪在这种变幻的时代,几乎是一个平衡点的存在。

三、他的贡献

1.推动了中国的外交理念,由古代向近现代转变,国与国之间更加平等化

比如1904年英国进军西藏,开出了《拉萨条约》,唐绍仪是外交使臣,英国人叫唐绍仪签字割西藏,但是唐绍仪称要先谈判,英国大吃一惊,因为此举与之前一直唯唯诺诺的中国外交形象不一样,英国人还提出了上国(古时候琉球,越南,朝鲜是中国的附属国,他们拥有独立主权,但是奉清朝皇帝为尊)和主国(比如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的概念,后来英国虽不肯退让,但是也被搁置了,最终以牺牲中国的许多特权保住了西藏。

2. 以极致的理想主义坚守共产主义

一生都在劝别人退位,在清朝当官时,曾劝清朝皇帝退位,后来袁世凯当大总统,要复辟帝制的时候,他劝袁世凯退位,再后来,段祺瑞执掌了北洋政府,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国会和约法,他又劝段祺瑞退位,还有孙中山开始是民主共和,但到晚年也萌发了一些集权的思想,他又开始劝孙中山退位,但是劝来劝去都没有用,劝的都没有结果,他曾经一怒之下就辞去了国务总理的职务,去广东省中山县当了一个县长。

四、晚节不保

遗憾的是,人生最后关头,唐绍仪晚节不保。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淞沪会战的失利,上海沦陷了,而当时的唐绍仪还滞留在上海,对于日本人来讲,唐绍仪是他们极度想要拉拢的对象,也正因为害怕唐绍仪当汉奸,国民政府再三敦促他赶紧离开上海,甚至愿意支付路费,愿意派出专机把唐绍仪接出来。

而在这个时候,唐绍仪却显得有点儿暧昧不清,他又开始左右逢源,想在各方势力当中找到一个平衡点,能够兼顾各方的利益,在这么大是大非的问题面前,为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最后死于国民党特务的斧头之下,享年76岁。

当时日本人制定了一个南唐北吴的计划,北方拉拢吴佩孚,吴佩孚在这个问题的立场上态度非常的鲜明,坚决不做日本人的汉奸,虽然吴佩孚最后死于日本人的暗杀下,但是却留下了一个爱国的美名,而唐绍仪就死的不明不白,虽然没有实质的证据可以证明他做了汉奸,但是他却与日本代表土肥圆一而再再而三的见面,最后给自己招致了杀身之祸。

五、总结

回顾他的一生我们可以发现,他一生都在坚持民主共和理念,他以自己独特的平衡之术在风云变幻的时代处于一个稳定的点上,但最后也因为他的左右逢缘,为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所以,在这种民族大事大非的问题上,一定要摆明自己的立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学而优则仕   杀身之祸   幼童   西藏   英国   汉奸   日本人   清朝   上海   中国   晚节不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