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出过一个昏君,秦国为什么还要经过163年6世才完成统一?

后代的统一王朝中多则数十年少则数年即统一,为什么所有朝代中单单秦朝是"奋六世之余烈"呢?

其实战国时期秦国的统一,不仅仅是军事方面的征服,更是全新的政治模式在天下范围内建立、推广的过程,因而过程十分漫长,与之相对,楚汉战争无需进行这样推广帝制的过程,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样的过程其实到了武帝才真正实现,同样十分漫长。

首先,由于各国实力相差不大,统一天下的观念尚未形成。秦的最终统一,是随着历史发展趋势逐渐明朗的。

在秦以前,商代夏,周代商,都是以诸侯来取代天下共主的地位,号令诸侯,而非把诸侯尽数消灭,一统天下。在先秦时,以武力统一天下的观念是不存于时人的脑海中的,因为没有一个国家有这个实力,每个国家做到极致就是称王称霸,离消灭所有诸侯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当时人的天下观与今日截然不同,甚至根本不存在“统一”这个概念,统一这个词,意味着各个部分从应然层面本来就应该是一个整体,统一是让这些分部重合结合起来,从分裂的变态回归到统一的常态,但是“大一统”的观念是在汉代,尤其是武帝独尊儒术之后才广泛应用的,而对秦朝而言,更常使用的说法是“并天下”,揣度语意,会发现“并天下”没有设定一个统一的应然层面,天下并不是本来就是一体的,也正是因此才凸显出秦并六国的伟大。

秦孝公剧照

秦孝公变法,源于秦人被山东六国视为蛮夷,秦孝公想扭转这样的局面。变法的结果是,周天子给秦送去了胙肉,认可了秦的霸主地位。就这一点来说,与春秋的齐、晋、楚诸国是没有区别的。所谓霸主,国力为诸侯之冠,但离消灭其余大国尚有十万八千里。

以晋楚争霸为例,晋楚数次争霸,战火从未涉及两国的核心区域,一般都发生在附属国之间,更遑论晋楚能够灭掉另一国了。秦孝公时期的秦国也是这个道理,当时秦国打败了战国初期最强的魏国,天下看到了秦国的实力是超群的,但也仅此而已。当时的齐国同样在马陵、桂陵两战中击败魏国,国力也是同样趋于鼎盛,此时的楚国也在朝东方扩张。

秦国的实力在诸侯中难有压倒性优势,直到秦昭襄王时期,齐秦都是天下两强。

其二,变法使秦国崛起有了制度性保障,制度确保了秦国的国力能够持续性提升,但并不是使秦国的国力一下压倒六国,相反,六国的变法短期内也能够大幅提升国力。

秦以外,战国时强大的国家有很多,魏(魏文侯)、齐(齐威王齐宣王)、赵(赵武灵王)等等,都曾经通过改良富国强兵,正如春秋时期齐桓公用管仲,齐景公用晏子,楚庄王用孙叔敖,也是通过改良富国强兵。

上述的例子有共同的特点,就是贤明的君主运用有才能的大臣,通过数项具体措施层面的改良,实现富国强兵,但秦的改革模式与上述几位是完全不同的,秦是制度性的根本变革并将其法典化,并且变法措施全面。

制度变革并进行法典化,就表示新政的实施并不依靠的是贤明君主和有才能的大臣,而是国家的一套高效运转体系,因此商君死而政不息。

由于秦国变法模式的根本不同,秦国的国力是春秋战国所有国家中能够唯一一个持续增长的,君主的个人能力,不是第一要素。

相反,齐魏赵几国,君主是明君的时候,一度能成为与秦国平起平坐的国家,君主是昏君的时候,便会一蹶不振。

而秦国的政治体制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军功爵制和什伍制度,前者通过军功促进了阶层流动,防止贵族垄断高位,后者通过加强对户籍的控制,获取充足的税收与兵源,从而使得秦国创造出一套严整的集权体制。

战国之际这样集权化的改革在关东六国同样进行着,但是由于历史传统与现实政治的妨碍,这样的改革并不彻底,比如吴起在楚国的改革就因为【封君太众】最终失败。

所以,秦的变法优势并不在短期,而在长期的,六国的变法可以在短期获益,但长期而言却是难以持久的,秦国也有多次被六国打败的记录,但实力仍在增长,并未因一两次战役一蹶不振,因此,秦灭六国也是长期实力不断积累的结果。

其三,六国的土地、人口都是数倍于秦,秦消化占领的土地需要数代人的时间。

事实上除了秦孝文王,秦国六代君王都是秦统一之路上的重要节点。

秦孝公变法后打败魏国,拿回故土,惠文王用公孙错消灭巴蜀,这是秦崛起的重要一步,使得秦避免从中原的绞肉机里夺取土地,而自动获得了战略后方和大量战略资源,惠文王还任用张仪破坏合纵,顺便把楚国坑得一蹶不振。

悼武王在位时间极短,任用甘茂攻下韩国宜阳,打通了进取中原的道路,昭襄王在位近半世纪,是秦国统一之像慢慢出现的时期,与秦能够抗衡的楚、齐、赵三国全部失去还手之力,白起攻入郢都,楚国移都寿春,秦参与了五国伐齐,昔日的“东帝”险些亡国,复国后也国力大减,长平之战几乎抹掉了赵国绝大多数的主力军,伊阙之战也打掉了韩魏两国大量生力军,可以说昭襄王时期,秦对六国已成倾轧之势。

昭襄王剧照

庄襄王在位仅三年,灭亡了东周国,周不复存在,他与之后主政的吕不韦继续进攻六国,吕不韦时期设立东郡,秦与齐接壤,将合纵截为两段,每一代君主都做好了自己该做的事情,最后到秦始皇的统一才变得顺理成章。

因此秦国的征服并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需要将关中的体制深入这一地区,因而这样的过程无疑是漫长的。

《语书》中提到了这样一个例子,南郡【今法律已具矣,而吏民莫用,乡俗淫失之民不止……私好、乡俗之心不变】,南郡所在的江汉平原是春秋至战国前期楚国的核心区,此时入秦已五十余年,仍然楚俗不变,可见制度与文化推广的阻力。

其四,与后代王朝统一战争的不同点

秦灭六国与后世的统一是完全不同的。秦以前,六国之间文字不同,货币不同,风俗习惯大相径庭,小农经济发展不完全,大帝国也缺乏经济基础,秦之后完全不同,统一才真正成为必然趋势。

战国时代类似于近代的欧洲,七兄弟挨在一起,随便一个都是具有几百年底蕴的大国,各国人民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国家已经破灭,复国也是指日可待的事情。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乐毅破齐,占领齐地达五年之久;但在其他国家干预和田单的反攻下,燕国在齐国的统治迅速土崩瓦解。

在这种历史前提下统一的难度,绝非后世的改朝换代可以比拟;这种统一类似德国把法国、英国、奥地利全部干掉,统一欧洲,163年的历史进程,可以说一点都不久。

秦国的征服是前所未有的大事,因而他在观念与制度上也没能得到天下人的认可,阻力重重,秦国统一的过程,不仅仅是军事胜利的过程,更是将秦国的秦法推广到关东六国、让关东百姓认可秦国统治的过程。

不幸的是秦国最终甚至没能完成这个过程,项羽的一把火让秦国数百年基业付诸东流,而刘邦即位之后选择稳扎稳打,确立郡国并行的体制,逐步将汉法推广到关东,而这一“再征服”的过程,到武帝时代才真正实现。

秦国的统一虽然只维持了15年,但是留给我们的政治遗产却是影响深远的:

至此天下百姓知道,原来天下是可以统一的,是可以书同文、车同轨的;以后无论陷入何种困境,是四分五裂还是国破家亡,仁人志士们都有一个目标: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秦国   魏国   楚国   富国强兵   昏君   国力   君主   诸侯   过程   制度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