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三个“九月九”难关:前两个绝地逢生,最后一个天命难违

2021年9月9日,韶山毛泽东故居附近的停车场,被挂着全国各地不同牌照的车辆挤得满满当当,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不远千里来到主席的家乡,纪念这位世纪伟人逝世45周年。

45年前的那一天,是全中国人民陷入无限悲痛的日子。这一天,伟大领袖毛泽东与世长辞。

毛泽东的一生经历过多个不同寻常的“九月九”,那些对他而言特殊的日子,也是国家和民族面临转折的重大历史时刻,历经沧海桑田,永远刻在中国人民的记忆里。

九死一生 虎口脱险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了会议,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这就是著名的“八七会议”。

会后,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前往长沙,准备领导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攻占长沙。

当时国民党反动派为了镇压革命,全面实行“清乡”、“反共”。

当年9月9日,毛泽东和我党早期工农运动领导者潘心源途经白色恐怖最严重的浏阳张家坊时,被当地的清乡队抓住,准备押往团防局处死。

毛泽东从同行的潘心源那里借了几十块钱,打算贿赂押送的士兵。这些士兵素质低下,收了钱就打算放人,当时带头的队长却不允许。形势所逼,毛泽东打算冒险逃跑。

当走到距离民团总部大约不到200米地方的时候,他终于找到了机会,挣脱了士兵的控制,拼命往田野里跑。

毛泽东一口气爬到一个水塘旁的高地,高地周围长满了野草,他在野草间一直躲到了日落。

期间清乡队的士卒一直没有放弃抓捕,甚至沿途强迫农民帮忙搜捕。

有好几次,士兵已经走到了毛泽东附近,离他只有几十厘米的距离,毛泽东近乎绝望,觉得自己这次难逃一劫了。然而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这些人每一次都没有发现他。

等到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士兵终于放弃了搜寻。毛泽东走出了野草,翻山越岭,彻夜赶路。

他在路上遇到一个背着柴火的农夫,农夫告诉他:“这里是铜鼓地界,叫月形湾。”

这个善良的打柴人看毛泽东的脚都磨破了,心生怜悯,为他提供了住宿和饭菜。

次日,打柴人将毛泽东带到了一个叫“交车岭”的路口,为他指了一条直通铜鼓县城的大路。然而无论毛泽东如何追问,对方始终不肯说出自己的真名。

到了铜鼓县城以后,毛泽东用仅剩的七块钱买了一双鞋、一些食物和一把伞,当他终于平安抵达农民武装队伍时,口袋里已经只有两个铜板了。

不久之后,秋收起义在湖南爆发。

毛泽东意识到了长沙防备森严,敌我实力悬殊,强行攻打等于灯蛾扑火,因此力排众议,决定取消攻打长沙的计划,转到农村中去坚持武装斗争,发展革命力量。著名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由此开辟。

上了井冈山后,毛泽东才知道那天偶遇的好心人名叫陈久兴,是江西铜鼓纸业工会的会员。在后来写给陈久兴的信中,毛泽东称其为“救命恩人”。

这是毛泽东人生中唯一一次落入敌手、又逢凶化吉的传奇经历,流传至今。

当机立断 挽救红军

如果说1927年的“九月九”是毛泽东的个人危机,那么1935年的“九月九”就是整个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黑暗时光。

1935年6月,红一、红四方面军在四川的达维成功会师。

中中中央根据当时的形势,制定了全军北上创建川陕甘根据地的战略方针。两军历经千难万险,穿越荒无人烟的草地,于8月下旬抵达四川阿坝和巴西地区。

1935年9月,长征走到了最艰难的时刻。

朱德在后来回忆起这段时光的时候说道:“革命生涯中经历过多少坎坷,多少困难,但从来没有像这次那样心情沉重。”

当时由张国焘率领的红四方面军和毛泽东率领的红一方面军汇合后,张国焘提议率军和党中央南下,毛泽东则认为应该北上。

9月9日,张国焘红四方面军总政委陈昌浩发了份密电,这份密电先被叶剑英看到,后立即通报给毛泽东。

当天晚上,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李维汉、张闻天等人连夜在阿坝若尔盖县巴西乡班佑寺大雄宝殿前的院坝召开会议。

与会同志达成了一致,留在这里等待张国焘率军北上已经是不可能的了,反而会招致带来严重后果。毛泽东在会上坚定地指出:“党中央坚持北上的路线是正确的,南下是没有出路的。”

会议决定,立即率领红一军团、三军团,组成临时北上先遣队,继续朝甘南前进。

这次会议是决定党和红军前途命运的关键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史称“巴西会议”。

9月10日凌晨,万籁俱寂。毛泽东等人率三军团、红军大学出发。

北进中再次出现险情。

红大教育长李特带着人追赶上来,问毛泽东:“为什么要北上?”

毛泽东临危不乱,冷静地对当下局势进行了分析:“

这件事可以商量,大家分析一下形势,看是北上好,还是南下好;南边集中了国民党的主要兵力,北面敌人则较薄弱,这是其一。第二,北上我们可以树起抗日的旗帜。”

随后,毛泽东话锋一转,搬出了彭德怀:“彭德怀是主张北上,坚决反对南下的!你们考虑考虑吧!大家要团结!”

在沉默了一会儿后,李特带回了红大中四方面军的学员。毛泽东对这些人说:“你们将来一定要北上的。现在回去不要紧,将来还要回来的,你们现在回去,我们欢送;将来回来,我们欢迎。”

说完,毛泽东快马加鞭,向北方去了。

在这个危机重重的关键时刻,毛泽东用自己的沉着冷静避免了事态的恶化,又一次将红军从危难中解救了出来,为红军完成长征、保存革命力量做出了巨大贡献。

天命难违 伟人逝世

毛泽东生命中的第三个特殊的9月9日,是他的生命走到终点的那一天。

本来中央按照毛主席本人提出的回湖南韶山滴水洞休养的要求,决定在9月15日送主席回乡。谁知道了9月8日那一天,毛泽东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

8日当天零点,毛泽东的血压高达180,并启用了腹部人工辅助呼吸。到了中午11点左右,他出现心律失常,并在下午插上了鼻咽管。

即使在生命的尽头,毛泽东也没有停止工作。据统计,主席在最后一天里看了11次的文件,平均每次15分钟左右。当然,他的身体状况已经不能独立阅读了,文件是由工作人员用手托着给他看的。

保持了终身阅读习惯的毛泽东最后一次阅读是在当天下午四点三十七分。

1976年9月9日0时10分,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与世长辞。

一代伟人的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这一天。

中央政治局委员组成了以华国锋为首的治丧委员会,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下达了《关于加强战备值班的指示》:“9日上午8时起,全军进入一级战备。”

下午4点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将毛泽东去世的消息通告全国。

消息传出后,人们先是震惊,接着陷入了长久的悲痛,八亿人民“泪飞顿作倾盆雨”。

一位记者这样写道:“9月9日下午4时,似乎地球也停止了转动。”

联合国总部以历史上罕见的速度降半旗致哀。

噩耗传到了毛泽东的老家韶山,乡亲们难以接受这个事实。

毛泽东的堂弟毛泽连站在门槛边上,一边听广播一边不停问自己:“是三哥吗?三哥会过世吗?三哥不是要回来吗?”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李庄形容自己当时“脑袋顿时一片空白”,回宿舍十几分钟的路程竟然走了一个多小时;作家叶圣陶在日记中写道:“巨星陨落,举世追念。”

9月10日晚,毛泽东的遗体从中南海住处移出,安放在人民大会堂北大厅的灵堂内。

从9月11日起到17日,总计有30余万人前往北京吊唁并瞻仰毛泽东遗容。

根据新华社记者报道,吊唁人群“从毛主席遗体两侧缓缓走过的时候,都抑制不住心头的悲哀,失声痛哭,久久不忍离去”。

在毛泽东逝世后的10天里,一百多个国家的政府发来唁电,53个国家降半旗致哀。联合国秘书长、美国总统福特、澳大利亚总理弗雷泽、日本首相三木武夫都在唁电表达了对毛泽东的高度赞扬和深切缅怀。

重庆谈话 起草纲领

其实毛泽东生命中,还有许多不寻常的“九月九”,发生在这些日子里的历史事件都有深远影响。

比如1945年9月9日,重庆谈判时期,毛泽东专门在红岩村会见了作家郭沫若、于立群、周谷城等人,并与他们共进晚餐。

当谈到郭沫诺在文化界应采取的态度时,毛泽东认为“态度应该强硬些,要有斗争。”

交谈中,历史学家周谷城问毛泽东还写不写诗。毛泽东风趣地回答道:“近来没有那心情了。从前是白面书生,现在成了‘土匪’了。要说写诗,应当问我们的郭老(郭沫若)。”

正在这次会面中,毛泽东说出了那句被无数人引用的至理名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郭沫若在这天赠送给主席一只珍贵的瑞士手表。

毛泽东之前不习惯戴手表,只在怀里揣一只怀表,但他却对郭沫若送的这份礼物倍加珍视。此后30余年里,这只表多次维修并换过多次表带,一直陪伴在主席身边。

毛泽东逝世后,这块手表曾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公开展出,后来又被中共中央办公厅收回,在1990年移交给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珍藏。

1949年9月9日,建国前夕,毛泽东正在北平悉心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冶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草案。

《共同纲领》,作为新中国的“临时宪法”,具有重大意义。

草案由周恩来负责起草,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人从9月3日起讨论修改这个草案。

毛泽东为《共同纲领》的出台和实施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单单是草案稿就做过200余处精心修改,不仅如此,他还亲自负责校对和督促印刷。

在忙于修改审定《共同纲领》的同时,毛泽东还需要抽出了一部分精力关注前方解放战争的战事。

9月9日当天,毛泽东向林彪、邓子恢致电,就攻歼白崇禧部的部署问题作出指示:“先进占韶关、翁源地区,再直取广州”。

在他的英明领导下,白崇禧第七军和第六十八军等部被我军歼灭,衡阳、宝庆、芷江和大庸等城市顺利解放了。

进入北平不久后,毛泽东曾作诗“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句诗生动地描绘了伟人在1949年9月建国前这个特殊的历史时刻的心境。

结语

毛泽东不平凡的一生中有许多不平凡的“九月九”,每一个都关乎国家民族的命运前途。发生在这些日子里的惊心动魄的事迹可以解释为历史的巧合,但也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一个深刻的道理——多难兴才,多难兴邦。

伟人生命中最重要的、处在生死关口的三个“九月九”,前两次都因为个人的临危不乱、机智果敢逃过一劫,只有最后一次,是任何人都无法逃脱的死亡。

那个带领中华民族走向独立解放的老人已经逝去多年,但是人民永远不会停止对他的怀念。

参考资料

[1]梦菲,袁佩红.盘点毛泽东生命里不寻常的“9月9日”.人民网.2013.9.13

[2]莽东鸿.1976年9月悼念毛泽东纪实.人民网.2014.2.25

[3]王月书.毛泽东的“九月九日”情结.山西农经.2010(05)

[4]兴华.毛泽东的几个九月九.广西党史.1996(05)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郭沫若   韶山   周恩来   清乡   共同纲领   铜鼓   长沙   绝地   天命   难关   伟人   红军   两个   会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