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称自己曾是红军团长,村民直呼他是骗子,最后司令出面证明

一群人跪在黄土地上,风沙漫天,台下的人都在指责他们,要他们忏悔。

其中就有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他坚决不愿意和那群人一样跪下去。

“我侯礼祥跪天跪地,跪父母!为革命出生入死,无愧于心!”

他说自己曾经是红军团团长,可是没有一个人相信他,都以为他疯了。

“侯礼祥还在欺骗民众!”

无论老人怎么说,乡亲们还是觉得他就是个反革命分子,不仅欺骗民众,还辱骂干部,伪造中央首长的书信,简直罪恶滔天。

这个老人到底是谁?如果他真的是红军团团长,何以流落至此呢?

图源网络

跋涉百里,只为正名

侯礼祥,看着远处飞舞的黄沙,憋屈和愤怒涌上心头,他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证明自己的身份。

“我为革命奉献一生,决不能就此没了清白!”

1971年,侯礼祥在公社的林场进行劳改,他从报纸上得知了老首长杨得志在济南军区的消息,他一想,首长一定是认识他的呀,肯定能够帮他证明身份。

可是这个时候侯礼祥身上根本没有什么钱,别说是路费了,就连路上的吃食都是问题,连身上的棉衣也只能勉强保暖。

图源网络

于是,他便决定从码头去到武汉,从武汉再到济南。

侯礼祥不愧是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他受苦受冻,冒着危险扒火车,没有交通工具就靠自己走,仿佛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

最后,他历尽千辛万终于找到了济南军区的大门。

侯礼祥一路走来没有洗澡,也没钱买衣服,在路人的眼中他就像个乞丐一样,而军区的哨兵也这么觉得,所以就没有管他。

图源网络

结果侯礼祥开口就是:“我想找杨司令员,他在这里吗?”

哨兵看他身份不明,害怕他图谋不轨,便直接回答:“我不知道。”

侯礼祥实在是没有办法,便继续向哨兵解释。

“我是杨司令的老部下呀,以前司令都叫我李祥的,能不能麻烦同志通传一下。”

杨得志(右)

毕竟哨兵只是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他看到侯礼祥衣着单薄、蓬头垢面的样子,心里有些可怜他,就把他安置了下来。

随后,他便给杨司令的办公室打了电话。而此时杨得志当时正在忙,办公室的刘文书接到电话后,就赶忙出来确认情况

但刘文书看到侯礼祥这副样子,心里就开始打鼓了。

“这不会是个骗子吧。”

图源网络

于是,他赶忙去找杨得志汇报了情况。

然而,杨得志一听是李祥来找他了,心里十分激动,马上放下了手中的工作,打算去寻侯礼祥。

但此时,刘文书向他说了心里的顾虑,杨得志这才冷静下来,他觉得刘文书的担忧也不无道理,于是,杨得志便决定让侯礼祥把他们经历过的事情都写下来

随后,侯礼祥将自己与杨得志的过往全部都写在了纸上。

杨得志

这其中,不仅包括了他们长征时期的往事,还有一些熟悉的名字,而那些名字的主人,全部都是已经牺牲的战友。

杨得志看到纸上的内容就开始止不住的心酸,这些战友,曾经都是值得交付后背的人,如今活着走到和平年代的没有几个了。

而能够把这些事情写得这么清楚的,也只有那个李祥了,随后,杨得志两步并作三步赶忙去找侯礼祥

当他看到侯礼祥如此模样,泪水瞬间奔涌而出,他上前抱住了这个饱经沧桑的老人,老友相见,已是泪眼婆娑。

杨得志

杨得志马上让人给侯礼祥安排住所,待侯礼祥洗漱完毕后,杨得志为他泡了茶,于是,二人就开始聊起了往事。

“李祥,这些年你去哪了?我们都太挂念你了,可惜根本找不到你。”

侯礼祥一听,心里也泛起了酸涩。

他原本觉得自己能够过平常人的生活,没想到这些年来却过得如此憋屈,便和杨得志讲起了离开军队之后的事情。

杨得志

失踪之后的侯礼祥

1939年,侯礼祥因伤重难愈,组织决定让他参与地下工作,而侯礼祥也欣然接受了组织的安排,于是就回到了家乡江陵县。

当时江陵还被日本人占领着,侯礼祥只能隐姓埋名安顿下来,他在自家叔叔的帮助下,开了一间牌铺,生意虽然不太好,但是勉强能够维持生计。

结果,他风平浪静的生活却被一个小偷给打破。

牌铺里人多手杂的,小偷很容易就偷走了装有他证件和钱财的行李箱,里面有他的军官证还有残疾军人证

杨得志

所有东西都被偷了,往后还有什么能够证明他的身份呢?

侯礼祥把自己关在家里,不吃不喝,牌铺也不开了,冥思苦想了三天三夜。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组织很快和他取得了联系,并让他以“保长”的身份打入敌人内部,于是,侯李祥化名“侯文彬”开始了地下工作,为组织提供了不少情报。

保长的职位没有多大,但是以敌人的名义工作,总是会被十里八乡的人认为是汉奸。

杨得志

1940年,担任伪县长和魏区长的郑恒斌和姚子清叛逃,组织唯恐地下工作暴露,就要求在此区域的地下党分散,暂时不要与组织取得联系。

侯礼祥自然是无条件服从组织的命令,况且他也不想去当“汉奸”了,于是就辞去保长的职位,回到了老家。

可是侯礼祥只能租房子住,并且他也没有其他谋生的能力,最后甚至连租房子的钱都没有了,无奈之下,他只好再次离开了家乡,并试图与组织取得联系。

后来,侯礼祥去了普济镇,他开了一个茶馆,学了一些手艺,同时也编制了一些竹篓、竹篮,这才维持了生活。

图源网络

渐渐地,侯礼祥开始习惯了没有战争的生活,于是他便与家人就在这里住了下来。

新中国成立后,侯礼祥回到家乡,并积极参与了土地改革运动,但是,由于侯礼祥早年间受伤严重,不能做太重的体力活,乡里就给他安排了一个养耕牛的工作。

一开始侯礼祥也乐得清闲,白日里不用牛的时候,他就赶着牛去河边吃草,偶尔出门去给牛割草储备着。

可是日子一长,侯礼祥难免觉得有些无聊,而且,他一个曾经的红军团长,现在居然当了个牛官。

图源网络

侯礼祥经常和乡里乡亲讲述自己的往事,讲述长征路上遇到的危险,讲述自己曾经做过红军团长。

可是乡亲们只知道侯礼祥受了伤回来,还在附近的县里当过“汉奸”,他说的话又怎会有人相信?

大家都不相信他,而且他也时常和当地的官员不对付,久而久之就没什么人愿意和他来往了,侯礼祥心里憋着一口气,他想要证明自己的身份,于是就写信给杨得志。

信里写了许多曾经的往事,连一些细节都写得很清楚,也说明了侯礼祥在家乡的状况,他别无所求,只是希望杨得志能够证明他的身份

图源网络

杨得志看到这封信后十分激动,这些年他们都以为侯礼祥失踪了,可是居然收到了这位老战友的来信,杨得志立马写好信给侯礼祥送了过去。

侯礼祥收到信件后,马上把信拿出来当作证据,展示给乡里的干部和乡亲们看。

但是,众人不分青红皂白就说这封信是假的,他们认为侯礼祥伪造领导的信件,还让他去进行劳动改造。

侯礼祥万万没有想到,他辛辛苦苦等来的,竟是这样的结果,真可谓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图源网络

他在别人的蔑视和谩骂中生活了十多年,甚是悲凉,但是,在他见到杨得志的那一刻便释然了许多。

杨得志听完后心里止不住的酸涩,曾经的红军团长,怎能受到如此屈辱?

“老同志,是我们对不起你,没有第一时间找到你。”

被“拐”去革命的侯礼祥

侯礼祥是绝不会怪他的,他从前在部队里一直都叫“李祥”,谁又会想到他的原名是叫侯礼祥呢?更何况他还丢了所有的证件,根本无法证明自己的身份。

图源网络

1927年,侯礼祥十五岁的时候就决定离开家去外面谋生,从江陵县走到了荆州,侯礼祥是读过书的,想着自己有文化,什么都肯干,一定有人招他。

但当时打工主要以体力劳动为主,侯礼祥还只是一个来历不明的孩子,所以并没有人愿意招揽他。

因此,侯礼祥连续几天都没有找到工作,身上的钱也花完了,就在他以为自己要饿死的时候,有个身材敦实的乞丐在他旁边坐了下来。

侯礼祥只是睁开眼睛看了一眼,他觉得这个人并不像乞丐,但是他实在是没什么力气了,以为自己占了对方的位置,就往旁边缩了一点。

图源网络

“你叫什么名字。”

“礼祥。”

“我叫梁子”

而梁子还以为他叫“李祥”,此时侯礼祥也没什么力气解释了,便由他去了。而梁子看侯礼祥实在是饿得说不出话来,就给他买了水和一点吃的。

侯礼祥非常感谢他,在做乞丐的时候他一直和梁子在一起。

杨得志

突然有一天,梁子却告诉侯礼祥他要离开了。

“李祥,我想去汉口找个活计,你一直和我一起,不如我们就一起去汉口吧。”

侯礼祥心里虽然觉得奇怪,但是梁子一直很照顾他,所以,他选择了与梁子一起前往汉口,而侯礼祥就这样被“拐走”了。

梁子其实是当时的地下党员,在相处之后,他觉得侯礼祥是一个单纯善良的少年,而且,现在侯礼祥也找不到活计,跟着自己才能活命。

杨得志

待侯礼祥了解了梁子找的“活计”之后,有些哭笑不得,但是一路上梁子帮了他许多,而且参加革命不仅能填饱肚子,还能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于是,侯礼祥就糊里糊涂的,以“李祥”这个名字开始了自己的革命道路。

直到后来,他发现大家都叫他“李祥”,而不是“礼祥”,这才知道闹了大误会。

可是,他想着自己就一直呆在部队里,不在家乡,就算换一个名字也没什么,所以就让大家这样叫下去了。

图源网络

杨得志当时是一团团长,而他正是在杨得志手下担任一营营长,后来,杨得志又当了一师师长,而侯礼祥则担任了一团团长,他们俩实在是缘分不浅

在战斗中,杨得志也看出了侯礼祥确实是个可造之才,一来二去,两人也算是成为了君子之交。

如今侯礼祥找到了杨得志,他表示一定会为其正名,但是遗留红军的问题他确实是不能越权的,只能先准备好资料发去县委。

“司令,我现在不求什么的,以前在村里过得也是不错的,但是他们给我扣上了反革命的帽子,我来找你是希望取下这个帽子啊!”

“礼祥,你就回去等着,我保证一定把这顶帽子给你摘下来。”

杨得志

摘下帽子,终得正名

最后,杨得志等人证明了,侯礼祥确实就是当时的红军团长“李祥”,并恢复了他应有的待遇。

这件事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报纸上写的洋洋洒洒传遍了中国,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了侯礼祥的家乡

这个时候,乡亲们才知道他们冤枉了侯礼祥,没有想到他曾经真的是红军团长。因此,当侯礼祥再次回到家乡时,待遇却远远不同了。

后来,杨得志前往江陵县找侯礼祥,要请他吃饭,两人到了饭馆后,老板一下就认出他们来了。

图源网络

“这些天报纸上全是杨司令和侯礼祥的事情,我们这些小老百姓,就是靠你们的努力才能过上今天的生活,今天两位来我不收一分钱!”

杨得志听了也开心,不过他也没有不给钱的打算,但最后还是拗不过老板,就免费吃了一顿。

1991年的冬天,80岁的侯礼祥去世了,还好这位老人没有留下遗憾,他想要为自己正名,并不是贪图红军的待遇。

杨得志

他只是想要证明,他不是反革命分子,更不是什么“汉奸”,能够摘掉头上的“帽子”,他已经非常的开心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江陵县   团长   司令   红军   汉口   保长   哨兵   汉奸   乡亲   人称   村民   骗子   帽子   家乡   身份   组织   工作   网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