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昌黎师范学校简史「1979版」

河北省昌黎师范学校简史

1979年版

一、解放前

【1942-1948】

河北昌黎师范学校位于唐山地区昌黎县城北关,碣石山麓。于一九四二年十二月一日建校。三十七年来,它正象碣石山上的苍松翠柏,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如今更显得郁郁葱葱,挺拔苍翠;它也象碣石山的满山果树,春华秋实已是“桃李满天下”,为我国教育战线培育出 名辛勤的园丁,现在他们正战斗在各地大、中、小学和幼儿园。

提起建校的历史,使我们回忆起当时的政治形势,一九四二年,正是日寇进行血腥统治,推行“三光政策”的年代,三八年冀东暴动点燃起来的抗日烽火。在党的领导下,在我地区烧得也越来越旺,日寇除了凭借武力进行血腥镇压外,在各级各类学校加强奴化教育,所以做出了要在冀东新建立一所师范的决定,消息从伪河北省教育厅传出,各县绅士纷纷奔走,结果昌黎绅士们赢得胜利,决定把这所学校建在昌黎。



学生来源,是由滦县师范女生部、昌黎女子中学和私立昌黎贵贞女中合并而成,学校定名为冀东区昌黎女子师范学校【注:应为:冀东区立昌黎女子师范学校】,当时有中师和初中共十二个班,学生总数不到四百人,校舍不到一百四十间。



学校课程,除一般文化课外,增加了修身、日语,因为是个女子学校,学生在日本教官藤泽三郎和训育主任的统治下,俯首贴耳,不敢妄动,而教师唯恐招来“反满抗日”的罪名,也是死气沉沉,明哲保身。就这样,二年半的日子,很快过去了。

一九四五年“八·一五”日本投降后,学校由国民党接收,改名为河北省立昌黎女子师范学校,学校规模并没有扩大,派来的校长到校后不久就常年住在北京,仅留下训育、教务、总务主任主持校务,国民党、三青团加強对学校的控制。

冀东的革命形势,特别是一九四七年发生了巨大变化,国民党死守北宁路沿线,而广大农村的解放区面积在不断扩大。学校因为全是女生,驻在城里的伪军【注:这个时期不应该是伪军了,下同。】,不时到学校无理取闹,基于这种情况,学生人数仅剩二百多人,当时在城內设有学生宿舍,学生白天到校上课,夜里返回宿舍住宿,学校师生在战战兢兢中过日子,而校长更不来了,经费没着落,校长从教育厅领得经费,在北平吃利息,经常到时发不了生活费。

一九四七年五月昌黎第一次解放,后解放军做战略撤退,撤离昌黎城。这时在校长和部分教师的欺骗和利诱下,约有百名师生逃往北平,对学生说将来到北平借读,可以分配到北平工作,而校长则另外有个打算,就是这样办,她可以照样当校长,到教育厅领经费,于是“流亡学校”在北平市师范学校组成了,而昌黎未走的师生,个个回了家,学校陷于停顿状态。

昌黎重新被敌人占领,敌人为了确保北宁线这条通往东北的大动脉,对昌黎这个重要据点,更纠集了大批伪军驻守。

一九四八年六月和九月,昌黎又经过两次解放战斗,在九月份终于最后获得解放。

解放后,除去留在北平的师生外,纷纷返校。

十一月,冀东行署教育厅长纪之同志来校,代表党和政府,对师生进行慰问,并委托原教务主任刘柳堂临时负责校务,筹备开学复课。

学校由于倍受国民党反动派的摧残破坏,从奄奄一息的状态下,获得新生,昌黎城三次解放战斗之后,学校內部桌椅残缺不全,玻璃全碎,确实是万端待理。尽管如此,红光万里照昌师,人人欢呼庆解放,苦难的日子已是一去不复返了。



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唐山解放。冀东行署进驻唐山,接着,冀东建国学院也从遵化搬到唐山,行署教育厅委托建国学院举办全区中学教师座谈会,本校有十几名教师参加。会议由纪之同志主持,主要解决对共产党和毛主席的认识问题,初步讲解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打消顾虑,安心工作,并重点学习了一九四九年元旦社论《将革命进行到底》。

会议是采取座谈形式,大家提出问题,通过学习文件解决问题,许多怀着对共产党恐惧心理的教师,初步放下了包袱,畅所欲言,提高了认识,为全区教育的恢复工作奠定了思想基础。

一九四九年三月,行署派王任舒来校任校长,张范任教导主任,校名改为冀东区昌黎女子师范学校

当时正是阴历正月末,天气还很冷,由于解放战争正在进行,政府对学校恢复工作还不能抽出更多的人力、物力,怎么办?发扬党的艰苦奋斗精神,向老区学习。

党支部开始建立,领导全校师生开展政治学习,开展文艺宣传工作,秧歌队上了街,“解放区的天"歌声满校园,没有锣鼓等打击乐器,人们索性敲起铁筒练秧歌 ,翻身的喜悦,象春天的阳光暖人胸怀。

由于发电站还没有恢复供电,入夜,一片漆黑,人们在油灯下学习、排练,所有的窗子没有一块玻璃,大家用麻杆和窗纸糊好,教师工资只能发小米,尽管生活是艰苦的,但当你捧起黄澄澄的小米饭时,吃在嘴里,甜在心里。

上级指示,学校开始招男生,校名又改称昌黎师范学校,这一年,在校学生有三年制后师四个班、初中两个班,一年制短师一个班和半年制小学校长轮训班一个班,共计八个班,除短师和轮训班有男生八十二人外,其余还全是女生,总数为854人,教职员工40人。



一九四九年暑假,部分学生参加了“读书会”,秋季开学后建立了团支部,一批优秀青年加入了自己的组织。一九五一年,全校师生配合宣传“抗美援朝”,深入农村,这是我校学生第一次走出学校,进行大规模的宣传活动,特别是对一个从不出校门的女学生来说,是破天荒的。她们脱掉长衫,带着布景,道具,巡回演出了歌剧《鸭绿江边》。

与此同时,校内掀起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参加军干校”活动。有阎梦兰、耿淑庄等六七名同学参了军,走上保卫祖国的第一线,对全校师生震动很大,也说明了师生思想面貌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



到一九五三年,学校规模也大了。因为又改招女生,所以校名又改称为昌黎女子师范【注:应为:河北省昌黎女子师范学校】,由省教育厅直接领导,为了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又招收了幼儿师范班,全校在校学生十六个班,人数为760人,教职员工75人,校舍增加到276间,图书、仪器、体育器材也逐年得到充实。

从一九五三年以后,国民经济的发展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而学校工作,在十七年中进入第一个“黄金时代” ,主要标志是 :

加強教师队伍的建设,建国以后,教师深感缺乏,在学校恢复与发展中这就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面对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情况,如何解决,则成为最初几年中一个很迫切的问题,关于教师来源采取了两个办法,一个是除在解放后由教师座谈会要了一批人,另外通过专署教育科由各县中学指名要了一批人,一个是自己留校培养的,他们大都先放到附小,比较优秀的提到师范部任初中教师,所以到五三年初,基本上建立了一支业务上比较強有力的教师队伍,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教研组,狠抓了学校教学工作。

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党支部加强了对教师的政治业务学习,在一九五二年教师思想改造运动的基础上,每天利用早自习,安排了政治学习,系统地学习了党史、联共(布)党史、政治经济学和毛主席的有关文章,与此同时并着重学习了教育学和老解放区的教育经验,提高了思想觉悟和教育业务知识水平。

另外,对教师除在政治上进行再学习、再教育外,在生活上给予关怀照顾,尊重教师的劳动。

原教导主任马惠章,被选为昌黎县付县长【注:应为副,原文写成了付】。

由于教师积极性的提高,从备课到讲课、辅导,出现了你追我赶的大好局面,教师在上课前充分备课,大大发挥了教研组的作用,对教师要求要超周备课,写出下周的教案,在此基础上,发动教师自制了大批教具,如几何模型、生物标本、理化仪器、矿物标本以及史地教学挂图,加強了教学的直观性。

地理园的气象观测、化学研究小组等,各科课外研究小组也纷纷建立起来;学校成立了文艺队、体操队、田径队、球队和武术队。每逢活动时间,校园里充满一片生动活泼的气氛。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路维华、李玉珍被输送到国家青年队。正因为这一阶段教师教得生动,学生学得主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的小学教师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九五四年,接收了原昌黎县立初级师范校舍(在西隔壁),学校校舍再次扩大,房屋达487间,教学班达24班,教职员101人,学生总数为1248人。中央对我校重点拨发了理化仪器等设备。

一九五五年,中央组织赴苏教育参观团,付【应为副】校长吕靖做为参观团成员去苏联。当时全国仅有两名师范学校校长参加,归来后,传达了苏联教育经验,开始试行五级分制和凯洛夫《教育学》中的课堂教学部分。



一九五六年,本校增设函授部,负责全专区小学教师的在职进修工作,参加进修的小学教师达三千人;另外,唐山专区中学教师进修辅导站,也设在本校。这两个机构,对本地区教师业务进修起了很好作用。

总之,在五七年前这一历史时期,毕业生的质量是较高的,特别是我们在体现师范特点上下了功夫,因此,社会上对昌师毕业生的评价比较高,绝大部分能胜任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养员。不但主要学科能胜任,还有一大批人能教音、体、美。

一九五七年,学校又收招男生,改名河北昌教师范学校【注,应为:河北省昌黎师范学校】,就在这一年和五八年初,进行了“反右派斗争”,由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有6名教师和84名调干班学生被打成右派。

一九五八年,学校招收专科班,校名改为河北昌黎师范专科学校【注,应为:河北省昌黎师范专科学校】,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在开展勤工俭学的号召下,师生走出课堂,到三大革命运动实践中去,参加了修盐场的劳动。

【注:1959年暑假,专科班奉命停止招生,校名恢复为“河北省昌黎师范学校”。】


昌黎县团林村,地处渤海海滩。一九五八年春,我们全校师生参加了盐场劳动。这是解放后第一次由全校师生参加的,并且是时间较长的一次劳动锻炼。季节虽然已是阳春三月,但海滨的气候依然寒意未消。大家分别住在老乡家里,伙房设在一个大院里,临时搭起锅灶。

早晨,迎着海上日出,冒着仍然刺骨的寒风,抬着大筐,扛着铁锹,在那广漠无垠地披着盐碱的海滩上,一群群、一队队的师生展开了修大堤的劳动竞赛,午饭在工地上吃,一直到天黑才返回驻地。



在紧张劳动之余,开展了教育革命。同学们在工地贴出了大量的大字报,对教学工作提出了批评和建议。在工地劳动四十天后返校,接着,为时不久,又投入到全民大搞钢铁运动,一时院内院外,小高炉林立。入夜,火光冲天。并派出几个班走遍滦河滩,寻找铁砂,一直到冬天,这才返校上课。

这时学校共计有教学班26个班,由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昌黎县要求从本校初中班拨出四个班,并入昌黎一中,改名为师范班,以解决昌黎县师资问题,所以这一年有四个初中班和部分教师调入昌中。

通过五八年修盐滩和大搞钢铁,相对地讲,上课少了,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尽管強调了在工地上课,但是在強烈而繁重的体力劳动之后,上课也就成了休息和打瞌睡的时间,实际是走了形式,怎样才算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还处于不能理解的阶段。



一九五九年,马耿一同志到校主持党委工作,我们初步总结了五八年的经验教训,又开始把学校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教学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这就是从五九年到六五年这一历史时期,学校出现的第二个黄金时代。这几年的主要特点,是狠抓教学工作。而主要表现在六二年以后。

在六二年以前,因为三年自然灾害,给人们生活带来困难,大家的思想情绪不稳定,五八年的浮夸风等一些不良风气,也影响到学校工作。所以,还不能实事求是的,依照党的教育方针来安排学校工作,搞什么“苦战三天,全校学生通过劳卫制”、“大干六十天,全区教学质量争第一”等等不切合实际的口号。

当时对“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理解也是片面的。往往认为对党的中心工作,要“闻风而动”,这就是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了,所以,抗旱涝灾时要停课下乡,挖蛹、三夏、平整土地、三秋等,每年合计要下去几个月,再加上本校农场劳动(八里地以外的犁湾河农场和十八里地以外的赵家港农田),学生上课仍然时间不多。

六二年以后,开始扭转了这种现象,首先是狠抓课堂教学。根据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恢复和健全了过去一整套教学制度。

一九六一年,原昌黎县师并入我校,计教职员52人,学生294人,在六二年,根据上级指示,下放学生四个班充实农业第一线,对全校教职员也做了相应的调整,调出几十名,在此基础上,重新安排了教学力量,调整了教研组,规定了同头备课制度,并提倡超周备课,在集体备课之后,要求第一周备出第三周的课来,教师上课前必须有教案和课时计划,领导分工抓教研组,随教师深入课堂,课后进行研究。

对同年级学生,经常进行由教导处命题的统一考试,从而在教师间、班级间形成了你追我赶争优秀的局面,造成了很紧张的学习气氛。尽管你追我赶搞学习,但是课外活动、课外研究小组和体育锻炼仍然是很活跃,并没有出现顾此失彼的偏废现象,但比起五七年以前来,学生的知识质量高了,而就全面发展,培养能胜任小学多门课程的能力,则后者不如前者。





到一九六五年,为了贯彻“两种教育制度”,开展半工半读,我们又做了两件事,一是增收了一年制的培训班,“队来队去”,为各县培训耕读小学教师,随后,到抚宁县协助开展耕读教育,由师范班、应届毕业班师生下乡,具体解决耕读教师集中培训问题,并进行宣传、组织、巩固工作。

另一个问题,就是在本校改招了半农半读师范班,学制改为四年毕业,把原来三年的教学计划,安排在四年进行,为了执行这一计划,从六五年开始,建立了稻田劳动基地。这个劳动基地在昌黎赤洋口村,远离学校三十五里,这个村子南边,是一片坦荡的盐碱荒地,过去有的虽然开荒种过稻子,但多年来大部荒废,荒草丛生,白盐碱盖地。第一年的早春天气,为了能适时育秧,师生轮流进行了艰苦的创业劳动,顶着刺骨的寒风,脚踏冰凌,开渠放水,平整土地,适时插上了秧。为了解决生活问题,在村南建起了三十多间校舍。由于师生吃了大苦,流了大汗,在200多亩土地上,最高年产量是12万斤稻谷。当然,对于不熟悉稻谷栽培技术的师生来说,困难是不少的。我们向当地老农请教,向当地经营稻田的驻军学习,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较好的收成。但是,稻田离学校太远,往返困难,加上当时女学生较多,春寒下水和繁重的体力劳动,对学生健康也带来了不利的因素,有些同学闹了关节炎和妇女病。

劳动基地既然建成,又取得了成绩,所以又接着干了两年,以后在文化大革命中停办了。这时,孙彦卿同志到校主持党委工作。

一九六六年, 开展了“文化大革命”,学校陷入混乱之中,教学工作停顿了,林彪、“四人帮”的反革命极左路线在学校造成恐怖气氛,学校领导和大部分中、老教师遭受到不同程度的迫害,“造反派”夺了权,昌师处在风雨飘摇之中,这种动荡与不安,直接摧残着教育工作,特别是师范教育,“要不要办师范“?“昌师往哪里去?”一些持极左观点的人, 鼓噪一时,说什么“不上师范一样教书”,在他们看来,仿佛昌师解散,已是盖棺论定,昌黎县的一些部门,就靜等办理“瓜分”,于是东一个借条要床铺,西一个借条要桌椅,昌师处在危机之中。




直到一九七二年,上级决定复课招生,昌师才又获得生机。这一年,第一批四百五十名“工农兵学员”进了学校。

广大教师,出于对教育事业的责任心,在八年动荡之后,尽管心有余悸,学生来了,大家觉得还是应当全力以赴,办好学校。所以,当时热情很高,编写教材,认真备课,抓了教学质量。但“反回潮”的冷风,又一次给学校教学工作带来了危害。



“四人帮”为了篡党夺权的需要,大搞“批林批孔"、搞愚民政策,有些学校紧跟形势,搞形式主义,在这一阶段,昌师基本上注意了抓教学工作,因此,也没有当上“典型”,也不是“先进单位”,所以七三年到七五年间,先是“反回潮"的冲击,后是学“朝农”和“批林批孔”的干扰,而我校教学工作基本上遭受到的破坏还不那么严重。



一九七六年七月,正是暑假期间,二十八日凌晨,发生唐山地区强烈大地震,当人们从睡梦中被惊醒的时候,天还没亮,大地在颤抖,留校的百十名教工和学生,在震动中陆续跑出室外,黎明中房屋在倒塌、断裂。所幸全部逃离住房,除个别人受轻伤外,没有死一个人。但校舍被破坏80%,不能使用。

这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使得师生内心充满焦急与不安,以孙彦卿同志为首的党总支成员,组织师生,展开抗震教灾工作。人人献计献策,进行分工,赶搭露天防震棚,动工砌锅灶,保证适时开饭,抢救压在房子里的仪器、图书等较贵重物资。

到下午,一座座用油苫、席子搭起的大防震棚搭起来了,一些教师和学生,特别是老弱病残及家属得到了初步安置。

天,阴沉沉地,又下起了连绵的细雨。

傍晚,第二次強烈地震又发生了,房屋大部已震裂,这一次又继续倒塌。

第二天,天气放晴,京山路断绝交通,由东北进关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汽车的行列从校门外急驰西去唐山,从唐山撤出的伤员,也纷纷过昌黎东去,大家莫不为此情景感动的热泪盈眶,想到党中央的关怀,想到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会有今天这样的动人场面。

党总支号召在校师生,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优良传统,抗震救灾,重建校园。全体师生员工动手,清除废墟,一排排的简易房盖起来了,随着住房的逐步解决。学生先后返校,从而加快了建房的速度。

余震仍在频繁的发生,震情还未解除,教师申恩瑞同志带领几名同学,土法上马,进行地震观测研究工作,由于省、地、县地震领导部门大力支持,建立了地震科研小组,初步取得了一些成绩,这个小组一直进行活动,直到今天,由于比较准确地利用地声预测地震,被省命名为地震研究先进单位,得了一九七八年全国科学大会奖状。

转眼秋去冬来,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十月份恢复了上课。没有教室就宿舍兼教室,没有桌椅,膝盖当课桌,尽管生活是艰苦的,但同学们的情绪是高涨的,因为,大家理解这样用汗水创造的学习环境是来之不易的。

由于党中央对震区的关怀,及时给我们拨来重建学校的经费,三年来,我们在上级的关怀和各级有关单位的支持下,校舍一新,恢复建筑面积一万五千多平方米【注:震前为15222平方米,933间】。



全国招生制度改革后,我校除中师班外,增招了大专班四个班,现在在校学生共18个班,入学学生质量有所提高。落实了知识分子政策,带来了教师的思想解放,干劲倍增,学校工作转到了以教学为中心的正确轨道上来,在培养为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所需要的合格中小学教师的大道上,正在不断前进!


写于建校三十七周年


【1991届赵学作根据手刻影印版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师范学校   昌黎县   北平   唐山   河北省   简史   师生   师范   教师   学校   学生   工作   昌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