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老爷子的父亲-任摩逊的颠沛流离

1944年10月25日,任正非出生在贵州安顺市镇宁县。但是任正非只是新“贵人”,他的祖籍其实是浙江金华,祖父名叫任三和,来自金华市浦江县黄宅镇的任店村。

任三和有一门在黄宅镇远近闻名的手艺——制作金华火腿。他做出来的火腿色泽金黄、纹理明显,味道更是无可挑剔,深得吃货们的欢心,搁到现在的话,没准儿能上《舌尖上的中国》。老话说,家财万贯,不如一技傍身。凭借这门手艺,任三和一家衣食无忧,后来还盖了一座气派的徽式四合院,这是中国商人的传统。北方商人建大院,南方巨贾造园林,千古一脉相承。

1910年11月16日,任三和有了一个小儿子,他给孩子取了个很出众的名字——任木生(看来这孩子是五行缺木啊),字摩逊,意为儿子长大后不逊色于任何人。

说起来还真有意思,任摩逊真的像他父亲希望的那样,自幼聪慧,好学善学,再加上家境殷实,大家都觉得任摩逊前途不可限量,将来是要“中翰林、点状元、做大官”的。

等到任摩逊读了几年书,他的父亲任三和老先生却不愿意再让他上学深造了,觉得读书再多也没有用,认识几个字会记账就行了,还是扎扎实实学门手艺更好。

任老先生还在大门正上方刻了“绳其祖武”四个大字,意思是要跟着祖先的足迹继续前进,后人应该继承父辈的手艺。任摩逊显然不这么认为,他更愿意做个读书人,而不是火腿大师傅,他要出去读书、见世面。父子二人就这样产生了冲突。

老话说“儿大不由爷”,最终,任三和做出了让步,让他的这个小儿子继续读书。这个决定深远地影响了任氏一脉的命运,在后来任摩逊、任正非父子两人最困难的岁月里,任摩逊再三跟任正非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让他千万不要放弃学习。

1931年,任摩逊考上了北平民大经济学专业,随后在父母族人的期许中去学校就读,这本来是一个可以看到结局的故事:读书、结婚、继承家业或者做官……

但是,世事难料,这一年,局势骤变,日本入侵东北。天下之大,已经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国难当头,山河破碎,任摩逊和满腔热血的同学们不甘心做亡国奴,开始积极地参加各种救亡运动。

孰料祸不单行,任摩逊在大学读了三年后,他远在浙江的父母相继病逝了。这对任摩逊来说,简直就是晴天霹雳,一是感情上受到了巨大的打击,二是经济上也失去了来源,他没有办法再上学了,只好辍学回家。

回到故乡后,任摩逊先后在浙江定海水产职业学校、南京农业职中任教,以维持生计。

1937年,机缘巧合之下,颠沛流离之中,任摩逊因同乡介绍,来到广州国民党412军工厂做会计。这个工厂主要生产防毒面罩,是军工产业的边缘产业,随着局势的发展,工厂先是迁到了广西,再从广西迁到了云南,又从云南迁到了贵州。

当时,烽火连天,每个人都是朝不保夕,谁也不会想到,412军工厂这段工作经历后来会给任摩逊及其家族带来那么巨大的影响,在未来的岁月中,整个家族因为这件事灾祸不断。

颠沛流离的生活并没有让热血青年任摩逊丧失对人生和国家的热爱。他私下里宣传抗日,组织讨论会,举办读书会,用行动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这个读书会里,人才荟萃,后来出了不少地方高级干部。

很快,任摩逊办的读书会引起了国民党特务的注意,特务们准备抓捕他。

危急关头,任摩逊不得不另做打算,以送同乡回老家为由,离开了工厂。可他回到老家后也备受国民党特务的骚扰,为摆脱一路尾随纠缠的特务,他佯装得了恶疾,让村里人用轿子把他抬到当地的火车站。特务怕被传染,不敢靠近阻拦,任摩逊就这样机智地逃离了家乡,这一去,青丝变白发,天涯漂泊,如小舟逝于江海,再未归港。

为了不给老家的人带来麻烦,也为了找个安全的避难所,任摩逊乘着继续南下的火车再次返回贵州,在这个“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的西南山国开始了自己的人生漂流。

至于浦江的那个家,任摩逊再也没有回去过。直到1995年5月,已经85岁高龄的任摩逊,在儿子任正非的陪同下,最后一次逛了浦江县城,父子俩拍照留念,不知是近乡情怯,抑或是怕睹物思人,任摩逊最终没有迈进家门半步。

这几十年的时间里,人间万事消磨,任摩逊经历了种种生离死别,到头来恍有人生如梦之感,自故园返回贵州不到一个月,任摩逊与世长辞。

贵州过去是多以偏远闻名于世的,不论是“黔驴技穷”还是“夜郎自大”,都是在暗暗地表达这一地区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距离感。往事越千年,时代真的不一样了,如今的贵州已成为中国的大数据之都,因为气候凉爽、利于散热,可以为互联网公司节省不少电费的支出。

可在任摩逊所处的年代,贵州还是非常落后的。不过冥冥中自有定数,当年重返贵州后,任摩逊再执教鞭,结识了他此生的灵魂伴侣——程远昭。

程远昭是贵州人,在这个西南山国长大。非常幸运的是,就在同龄人结婚的年纪,她在父母的支持下念完了高中,在当时,她在当地算是个“大”知识分子。结识任摩逊之后,程远昭更是见贤思齐,不断自学精进,最后成了一名数学老师。

任摩逊和程远昭结婚后,举案齐眉,相敬如宾。1944年10月25日,任摩逊和程远昭迎来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这一年,任摩逊34岁,程远昭17岁。

家有添丁之喜,国有动荡之忧,看着这个呱呱坠地的儿子,任摩逊忧从喜来,想到自己北上京华读书正是青春放歌之际,孰料国破家亡、山河破碎,自己在大时代的洪流里颠沛流离,历经各种是非、无数成败……

任摩逊希望自己的儿子在以后的人生中能明辨是非,不为名利所动,不为磨难所败,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所以他和妻子认真地为这个孩子起名为任正非。这是他们的期盼,期盼这个孩子未来可以正本清源、明辨是非,这也是他们对孩子的祝福:江湖千秋磨难,任我行。

新中国成立后,任摩逊穿着土改工作队的棉衣,随解放军剿匪部队一同进入贵州少数民族山区,在那里,他创办了镇宁民族中学,他培养的学生中有不少后来成为党和国家的高级干部,但他的一生如同枝叶掩映的春泥,不为人知。

当时任家的生活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任正非曾回忆说:“我们家炒菜是有盐的,当地认为有盐炒菜的人就是富人了。我们不能完全说是很穷的穷孩子,但是,我们和城市的孩子比起来,认识确实太孤陋寡闻了。”

不过,随着家里的孩子日渐增多,生活就变得捉襟见肘,任摩逊最小的儿子1956年出生,整整比任正非小十二岁。

那时,任摩逊的全部时间和精力都花在教育上,家里的担子只有程远昭一个人扛。虽然如此,她却从不抱怨,朴实善良、性格开朗的她成了这个九口之家的顶梁柱。

前有孟母三迁,后有岳母刺字,都雄辩地证明了娶妻娶贤的重要性,程远昭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妻子、伟大的母亲。

当时,程远昭最大的使命就是保证一家人活下去,她总是把其他人照顾周全了才顾得上自己,平日里张罗着家人吃上饭,她自己便开始拾掇灶台,等活计都干完,家人又都吃完了饭,她又得开始忙前忙后收拾,吃不上饭成了常有的事。

程远昭身上融合了中国传统女性和知识女性的优良品质,她勤劳、耐苦、慈爱,生完孩子当天就下地做饭,忍饥挨饿时而有之,同时她也上进、努力、不服输,在教学的同时,想尽一切办法保证全家人活下去……她的这些特质深刻影响着年幼的任正非,是他不服输、开朗个性的源头。“好父母胜过好老师”,诚不我欺。

生活艰辛,可无论怎样煎熬,任摩逊夫妇从不多吃一口粮食,他们家那时就已经很“时髦”,实行“分餐制”,但不是为了避免传染疾病和远离病毒,而是共餐这种模式下,大孩子会多吃,年龄小的孩子吃得少,因为粮食总量不够,就会有人饿死。他们给每个孩子定量,不能争抢,这样尽管大家都忍饥挨饿,但保证了没有一个孩子饿死,这样“残酷”的规则,保证了家族的完整性,而程远昭那份本就不多的口粮经常出现在饥肠辘辘的孩子的碗里。

任摩逊是一个性情沉稳、低调内敛、不苟言笑、认真严厉的老知识分子。在“文革”前多次运动中,任摩逊都很低调,所以没有受到冲击,但这次他没能躲过去。

虽然1958年任摩逊以高级知识分子的身份入了党,但因他曾经在国民党军工厂工作,以及他积极的革命进步意志,造反派给他扣上了“修正主义”的罪名,他很快就被打倒了。

在此期间,任摩逊常被造反派推到大街上游街示众,那个时候流行给他们这些“五类分子”头上戴高帽,脸上涂上墨,让他们在众人簇拥中接受批斗和拳脚,人格尊严荡然无存。

有一次,任摩逊曾经的学生指着他质问:“开学第一天,你就在光天化日之下向我们宣扬孔孟思想,你承认不承认?”

这个学生指的“宣扬孔孟思想”是什么呢?其实是任摩逊在开学典礼上引用了孔子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希望同学们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但在当时,这也成了罪名。

见任摩逊不肯承认,这个学生举起一根柴棒就朝任摩逊背上打去,力度之大,柴棒直接在任摩逊后背上断成了两截。

多年之后再谈起,任摩逊还开玩笑说,得感谢那根柴棒,它要是结实一点儿,自己肯定要被打坏的。

那是一个颠倒黑白的年代,许多高级知识分子都遭到了这样的待遇,许多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任摩逊在动荡的时代依然坚持顽强的信念,他一直在告诉自己一定要活下去,因为他还有七个儿女要养活,他们都还小,更何况长子任正非正在读大学,这一切都成了他坚不可摧的希望。

任摩逊心心念念着儿子的学业,希望他不要因此受影响。程远昭在写给儿子的家信里也对丈夫的遭遇绝口不提,两个人给任正非搭建了一个虚拟的“太平人间”。

得益于程远昭的隐瞒,任正非才能安心学习,他在高数、电子计算机、数字技术、自动控制、简易逻辑和哲学等学科上下了很多苦功,同时自学了三门外语,后来他到世界各地出差,好多时候都不用翻译,就是源于此时打下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颠沛流离   山国   贵州   老爷子   特务   火腿   手艺   知识分子   国民党   儿子   父亲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