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

文/高建锁


在喧闹繁杂的城市呆久了,总是想找点安静的地方休息片刻。

二0一九年五月我来到了一个充满历史感的古镇,平乐古镇。在古镇一方面享受着这里的平静与淳朴,另一方面又深深地触摸到了它的厚重历史底蕴。被称为“茶马古道第一镇”的平乐古镇,迄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在这座历史文化名镇里,我第一次相识了茶马古道并由衷地感受到了茶马文化的的渊源流长。

茶马古道特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或背夫为主要运货方式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具体来说,茶马古道是是中国西南地区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古代四川、云南一带的人们,把以茶为主的商品从这条长长的古道,运到西藏等地区去,然后再把当地的马牵回来,以茶换马,“茶马古道”应运而生。

悠悠驼铃声,瑟瑟清谷风。远道而来的马队正在山路上有条不紊地走着,而迎接他们的,却是艰苦的自然环境,险峻的山路,急湍的河流,随时的降雨,巨大的温差。因为,他们正走在中国海拔最高的一段商道上。

在我国西部的广大边疆地区,海拔高,气候严寒干燥,传统的种植型农业很难得到发展。居民大都以游牧为生。恶劣的自然环境,不仅影响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也影响了他们的饮食结构。

当地居民的主食为青稞,牛羊肉和奶制品等高蛋白、高油脂的食物占了很大比重。单一的饮食结构虽然能够保障他们的日常生活,但也同样存在弊端。高油脂、高蛋白的食物不易消化,容易让人患上消化不良或便秘等疾病。同时,蔬果的缺乏也造成西部居民大都摄取维生素不足的情况。

饮茶帮助他们解決了这个问题。茶叶不仅可以促进消化化解油腻,而且能为人体提供维生素。西部地区的居民将饮茶作为自己日常,甚至养成「嗜茶」的习惯。

在西藏流传着不少与茶有关的谚语,例如:「加察热!加霞热!加梭热!」其汉语意思是:「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由此可以看出茶对当地人是多么重要。他们以马换茶。在古代战马是基本的作战工具和军需物资,但中国东部不产良马,好的战马多产自西部边疆地区。骁腾可用者不逾陕西,各取所需,于是一条条连接东西部的贸易商道形成了。

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并不只一条,而是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共有陕康藏道、滇藏道与陕甘道三条大道组成,延伸入不丹、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西亚、西非红海海岸。其中以陕甘道开通最早,运输量最大。

明代文学家汤显祖曾在《茶马》诗中写道:“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羌马与黄茶,胡马求金珠。”可见当时茶马交易市场的兴旺与繁荣。

陕甘道形成于明朝初年,是最早形成的茶马古道。当时明朝刚刚建立,明太祖为了方便从西南地区换取战马,洪武五年起,明朝政府先后在青藏高原入口处的秦州、河州、洮州设茶马司。茶马司设立后,朝廷先是在陕西紫阳茶区收购了茶叶,又在四川保宁收购 茶叶,去西南地区换取战马。

陕甘茶马古道从陕西紫阳始发,到达汉中后分两路向青藏。一路称为汉洮道,另一路称汉秦道。汉秦道在到达天水后又会分成两条,一条去往宁夏兰州,另一条去往西藏草原。陕甘茶马古道覆盖的面积很大,在当时是联结东西的主要贸易商道。

第二条是 陕康藏茶马古道(蹚古道),近年来又被学术界称为西南丝绸之路。它始于唐代,由陕西商人与古代西南边疆茶马互市形成。由于明清时政府对贩茶实行政府管制,贩茶分区域,其中最繁华的茶马交易市场在康定,称为蹚古道,因此陕康藏茶马古道是当时可以在国内跨区贩茶的茶马古道。

  川藏茶马古道是陕康藏茶马古道的一部分,东起雅州边茶产地雅安,经康定西至西藏拉萨,最后通到不丹、尼泊尔和印度,全长近四千余公里,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是古代西藏和内地联系必不可少的桥梁和纽带。

以上所言只是茶马古道的主要干线,茶马古道还包括了若干支线,如由雅安通向松潘乃至连通甘南的支线;由川藏道北部支线经原邓柯县通向青海玉树、西宁乃至旁通洮州的支线;由昌都向北经类乌齐、丁青通往藏北地区的支线,等等。

有学者认为历史上的“唐蕃古道”也应包括在茶马古道范围内。虽然甘、青藏区同样是由茶马古道向藏区输茶的重要目的地,茶马古道与"唐蕃古道"确有交叉,但"唐蕃古道"毕竟是另一个特定概念,其内涵与“茶马古道”是有所区别的。

“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名扬四方的蒙顶山茶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茶马互市,茶和马是主角。作为茶文化发源地,可以说,名山是川藏茶马古道真正意义上的起点。”早在西汉时期,蜀地的商人就渡过大渡河与河西的商人进行物产交换,输出铜、铁、盐、茶,交换笮马、牦牛等,所走路线古称“牦牛道”——由成都出发,经临邛、青衣、严道,翻越大相岭抵达汉源,然后过飞越岭、化林坪至沈村,渡大渡河,再经磨西至木雅草原旄牛王部中心。

这就是川藏茶马古道的雏形。

《西藏政教鉴附录》记载:“茶叶亦自**公主入藏地也”,即雅安所产龙团、凤饼,作为和蕃礼品随**公主被带进藏区。相关史料还记载,唐、宋以来朝廷对茶叶实行垄断,先后行“茶马互市”“榷茶制”“茶引制”等政策“以茶治边”,雅安藏茶迅速发展。

宋熙宁七年(1074年)在雅(今名山新店)设茶马司,这是朝廷管理茶马交易的专门机构。神宗熙宁七年,派李杞入川,筹办茶马政事,于名山,以名山茶易马用……明洪武时,对茶叶实行官买官销,由茶马司主持交易……”宋朝以后,除元朝未实行“茶马互市”外,明清二代均在四川设立了专门的“茶马司”。

滇藏茶马古道大约开通于公元 6 世纪后期,盛于明清。它的起点在另一个产茶重地云南,终点也是西藏。滇藏茶马古道的主要路线分为两条,分别为上行与下行。上行便是从普洱茶的原产地西双版纳、思茅等地出发,向西北方向前进,经景谷、下关、丽江、中甸、德钦,直到西藏。

在进入西藏后,有一部分茶叶会从西藏出口到印度、尼泊尔等国。而另一部分会最终运送到拉萨。相比于上行,下行则是从普洱出发,一路向南经勐先、黎明、江城,最终到达越南莱州、海防。可以说,滇藏茶马古道是古代中国与南亚地区一条重要的国际贸易通道。

这条国际大通道,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茶马古道的开通促进了东西部的贸易往来,也带动了东西部文化的交流。最初人们以人力负重来进行运送,每个人要背负 300 斤的茶叶前行。单靠人力背负不是长久之计,道路崎岖,河流湍急。马帮应运而生。

马帮顾名思义就是按民间约定俗成的方式组织起来的一群赶马人及其骡马队。马帮一般有三种组成模式。第一种是家族式马帮。第二种是逗奏式马帮。第三种是结帮式马帮。这种马帮的成员之间并没有什么关系,因为走同一条路,也可能接受了同一宗业务而走到了一起。

千百年来,马帮铜铃声萦绕在这片土地上,在险峻的高山深谷间往回穿行,流动不息,在这条绵亘10000多里的古道上,几千年来汉、藏、彝、纳西、傈僳、哈尼、基诺、羌、普米、白、怒、景颇、阿昌等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

随着茶马贸易的发展,茶马古道的不断延伸,藏传佛教也沿着这条古道广泛在青藏高原及周围地区传播。

这是一条有着悠久历史的古道,不仅书写着茶马互市的繁荣胜景,也勾勒出民族走廊上的多样文化,被学术界誉为“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传播古道”,至今仍在文化交流、商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应有的作用,是一条和平商贸交流之路。

马蹄声声,回响千年。

茶马古道是一条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也是一条历史文化的载体之路。诉说人世的悲欢离合,吟唱着茶马古道的熙攘繁华,沉淀着哒哒马蹄的古道沧桑。

茶马古道更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为神秘的线路,在这条悠长斑驳的道路,岁月穿越千年,孕育出众多的历史文化古迹,如古代管理茶马交易的机构遗址、汉源清溪古城、名山明代大石梯古道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茶马古道虽然失去了它原有的作用,已被川藏公路和青藏铁路取代。但人们并没有将它忘记,不少旅行者来到这里。古道上的城市大理、康定、拉萨、丽江、香格里拉…文化内涵深厚,风景这边独特,举世无双。

“北有丝绸之路,南有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一条与丝绸之路一样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的通道,已随现代文明的涤荡而逐渐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中。成群结队的马帮身影不见了,清脆悠扬的驼铃声远去了。然而,留印在茶马古道上的先人足迹和马蹄烙印,幻化成华夏子孙一种崇高的民族创业精神,它的历史与价值永远熠熠生辉。

古道依依,余音犹在。

这种生生不息的拼搏奋斗精神将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上雕铸成一座座永恒的丰碑,千秋万代闪烁着中华民族的荣耀与光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古道   康定   西南地区   雅安   名山   尼泊尔   马帮   支线   西藏   茶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