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后,寒从脚下起!提醒中老年朋友:起居要调整、最好喝2粥

秋分为阳历9月22日,23日或24日处于黄经180°。此时,太阳又直射赤道上,即在黄赤道相交点上,昼夜平分,故称秋分。

秋分三候为:“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

古人认为雷声是因为阳气盛而发,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坯”字是细土的意思,就是说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穴中,并且用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

秋季应该如何养生呢?养生要领先记住!

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闭藏,起居作息要相应调整。

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

在精神调养上,要培养乐观情绪,保持神志安宁,收敛神气,避肃杀之气,适应秋天平容之气。金秋季节时,天高气爽,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好时机,如登山、慢跑等。

在饮食调养上,中医也是以阴阳平衡作为出发点,将饮食分为宜与忌。因秋属肺金,所以秋日宜收不宜散,要尽量少食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甘润的果蔬。同时秋燥津液易伤,引起咽、鼻、唇干燥及干咳、声嘶、皮肤干裂、大便燥结等燥症,宜多选用甘寒滋润之品。

具体应该怎么吃呢?节令养生食谱来啦!

1、六神粥

制作原料:莲肉30克,芡实10克,茯苓10克,薏米20克,山药30克,糯米50克,白糖适量。

制作方法:将上述六味加水同煮成粥,加入适量白糖,即可。

适宜人群:适于脾虚之纳呆、食滞、四肢困重、慢性腹泻、带下、遗精、遗尿及各种虚损者。

山药其味甘,性平,归肺、脾、肾经,功能益气养血、补肺脾肾。莲肉,不但可治疗心、脾、肾虚引起的多种证候,还可补五脏及十二经脉气血,为体弱之人常食之佳品。茯苓,利小便又可以行湿。薏米微寒能清热,味甘淡能利湿,又可健脾,为清补之品,补而不腻。

本粥既可补益,又可化湿。

2、补虚正气粥

制作原料:炙黄芪30~50克,党参30克(或人参3~6克),粳米100~150克,白糖适量。

制作方法:先将炙黄芪与党参(或人参)加水煎,先用武火,煮开后改用文火煎一小时左右,去渣留汁,加入粳米煮成粥,再入适量白糖,即可食用。

适宜人群:适用于脾气虚之倦怠乏力、食少便溏、小便不利、水肿,中气下陷之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气虚不足之疮疡内陷、久溃不敛或脓成不溃,气不摄血引起的便血、崩漏等,以及肺气虚之呼吸短促、咳喘、言语无力、声音低弱者。

禁忌:阴虚火旺、表实邪盛及疮疡初起者忌用。胃热、湿热者慎食用。

党参为桔梗科植物党参的根,味甘,性平,归脾、肺经。其具有补中益气、养血生津之功。若用人参,其补气之力更强,正所谓“大补元气”。黄芪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膜荚黄芪和

蒙古黄芪的根。其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既能升阳举陷、固表止汗,又能利水消肿、托毒生肌,为补气升阳之要药,表虚证者尤宜。本粥中芪、参同用,长于补脾气、肺气,顺应季节来食养。

另外,中医学认为,苦燥之品易伤津耗气。

《素问·五藏生成》中言:“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秋季燥邪当今,肺为娇脏,与秋季燥气相通,容易感受秋燥之邪。许多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往往从秋季开始复发或逐渐加重。所以,秋令饮食养生应忌苦燥。

我是中医王成立,一个每天坚持分享中医养生知识的医学生,行医这么多年,看了太多的人间疾苦,只希望尽我的绵薄之力,让百姓远离疾病困扰。

如果我的分享你觉得还可以,请收藏!如果你正在被疾病困扰,也可以多跟我聊聊,说不定下一秒,我就成了你的健康守护者。

#你好,秋分##快问中医超能团##中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秋分   薏米   粳米   党参   补气   阳气   黄芪   起居   白糖   好喝   中老年   秋季   脚下   中医   朋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