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回 禅皇位曹魏惨收场 洛阳城西晋登舞台

1、知历数曹奂禅位 修正果司马炎立晋

公元265年8月,辛卯日,曹魏实际掌权人、晋王司马昭病逝于洛阳,其嫡长子司马炎继承晋王爵位并接任相国职务,继续执掌曹魏大权。


司马炎一上台便大赦天下,随后进行一系列人员任命:调司徒何曾为晋国丞相,骠骑将军司马望改任司徒,征东大将军石苞升任骠骑将军,镇南将军王沈改任御史大夫,中护军贾充升任卫将军,尚书仆射裴秀升为尚书令、光禄大夫,以上人员皆开府仪同三司。


9月,司马炎将司马昭葬于崇阳陵,位于今洛阳偃师市城关镇前杜楼村北枕头山下,司马昭的王后王元姬后来也合葬于崇阳陵。五十多年后,前赵皇帝刘曜下令盗掘西晋帝陵,崇阳陵也难逃厄运,遭到严重破坏。


11月,司马炎下令设置四大护军将军,分别统领驻扎在京城周边的军队。同月,魏元帝曹奂自知曹魏早已名存实亡、气数已尽,于是命太保郑冲拟写禅让诏书,将皇帝位让与晋王司马炎。“天子知历数有在,乃使太保郑冲奉策”(《晋书.武帝纪》)。


当然,说是曹奂主动让位不过是史书讳言,实际必是司马炎暗中授意。早前司马昭去世时,地方大员们纷纷回京奔丧,其中就有多人以曹魏气数已尽为由劝司马炎上位,比如征东大将军石苞和征南大将军陈骞,二人也因劝进有功获得晋升。


可即便如此,司马炎还必须得装作非常谦恭的样子,坚决推辞。然后曹奂“很着急”,赶紧让众臣纷纷劝说。于是,何曾、王沈、郑冲等一班老臣又“苦苦相劝”,最终司马炎“迫不得已”只能接受。


又一场可笑的历史闹剧,这种闹剧之前曹丕演过,之后刘裕也演过。


12月壬戌日,洛阳皇宫太极殿内上演了一场隆重的禅让仪式。魏元帝曹奂宣布退位,将皇位禅让给晋王司马炎。司马炎正式称帝,改国号为 “晋”,都城仍定在洛阳。


司马昭生前未能完成的遗愿在其嫡长子司马炎掌权仅四个月后即成为现实,中国又一次完成改朝换代。


这一年,曹奂19岁,司马炎29岁。


虽然之前一再拒绝,但受让之后的司马炎却相当着急,尽管已是岁尾,离新年不过还有短短数日,可司马炎却已等不及,一上台便立即采用 “泰始”年号。所以,虽然公元265年中大部分时间都是曹奂的“咸熙二年”,但却同时也是司马炎的“泰始元年”。


因为司马炎死后谥号为“武”,所以我们常称司马炎为晋武帝。


洛阳城的皇宫既然换了新主人,旧东家曹奂当然不能再继续住下去,司马炎把曹奂先临时安排到金墉城居住。


金墉城位于当时洛阳城的西北角,最初曹丕在此修建了百尺楼,魏明帝曹叡在位期间将其扩建为一座四周拥有城墙的袖珍小城,平常作为在皇宫住腻了的后妃们游玩的别宫,战时可作为屯兵的营垒。但实际上,金墉城却在之后的岁月里逐渐演化成了被废黜的皇帝皇后临时居住的地方,相当于冷宫。金墉城以后还会多次提到。


就在曹奂黯然离开皇宫时,已是86岁高龄,早就不问政事的老寿星、长乐公司马孚亲自赶到宫中来向曹奂道别。司马孚老泪纵横,颤颤巍巍地拉着曹奂的手,哽咽道“臣死之日,固大魏之纯臣也”(《晋书.司马孚传》),臣就是到死也是大魏臣子……


当初曹髦遇刺时,文武百官不敢前去哭祭,只有司马孚匆忙赶到后抚尸痛哭:“陛下的死都是老臣的罪过啊”。此外,不管是当初司马懿对付曹爽,司马师废黜曹芳,还是后来司马昭迎立曹奂,尽管司马孚并未极力阻止,但也从未参与密谋,可见司马孚一直以魏臣自居并非虚言。上面那些话如果是旁人所说,有十个脑袋也被砍了,但司马孚是司马懿弟弟,辈份极高,司马昭司马炎这些后辈们不敢造次。所以司马孚一直未受任何影响,而且荣宠有佳,司马炎称帝不久就被升为安平王。


曹奂退位后被降封为陈留王,食邑万户,由金墉城最终迁往邺城定居。


曹奂被司马昭选为皇帝之前是常道乡公,住在邺城,被废后是陈留王,又回到邺城,只是封爵高了一级。在邺城期间,司马炎特许曹奂在封地内可继续使用天子旌旗、车马,沿用魏国纪年,祭祀、礼乐等典章制度仍按曹魏旧例,给司马炎上书时不必称臣,接受司马炎诏书时无须下跪等等。


作为前朝废帝,这个待遇相当仁义,司马家族沿用曹丕对待汉献帝的做法,对待前朝废帝给予厚待,这和之后常见的血腥杀戮对比鲜明。


曹奂后来于公元302年病逝,寿终正寝,时年58岁,被当时的晋惠帝司马衷赐谥号为“元”。曹奂死后陈留王封号继续由其子孙继承,并一直延续了两百多年,直到南朝齐才被废掉。


此前被曹丕废为山阳公的汉献帝刘协,54岁病逝。被司马师废掉的曹芳于274年43岁病逝。蜀汉后主刘禅被司马昭封为安乐公,65岁病逝,后来投降的吴主孙皓被司马炎封为归命侯,42岁病逝。这些前朝废帝均为寿终正寝。只有曹髦因带兵进攻司马昭,半路上被傻傻的成济一戈刺死,暴死街头。


所以,无论你怎么痛骂司马氏谋权篡位,但你必须承认他们并不血腥,除了针对少数异己之外,司马家族并没有杀戮的习惯,以后说到的朝代可不是这样。


很多人会拿曹操父子和司马家族来作比较,认为曹魏和西晋都是通过名为禅让实为篡位上台,得位不正,但实际两者有很大差别。


曹操是在汉末乱世时期先打下了一片自己的江山,然后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把颠沛流离的汉献帝接到许昌供奉。当时东汉早已名存实亡,汉献帝仅仅只有一个 “大汉天子“的空头虚名,实际手无寸铁,被董卓玩于股掌之上,像拎小鸡一样从洛阳拎到长安软禁起来。


汉献帝给曹操带去的唯一作用就是打别人的时候能名正言顺,听着好听而已,除此外,汉献帝无法给曹操提供任何实质上的支持。那些割据地方的军阀们名义上虽是汉臣,孙坚是讨逆将军,刘表是荆州牧,刘璋是益州牧,但汉献帝根本指挥不了这些人。


被董卓拥立的汉献帝其实更像是秦末乱世时期的楚怀王熊心,西汉末年的更始帝刘玄,还有元末的刘福通、韩林儿等等,不过是实权人物为了凝聚人心而拿来装点门面而已。


也就是说,曹魏政权的每一寸土地都是曹操自己辛辛苦苦南征北战一点点打下来的,和东汉没有任何继承关系。曹操生前没有称帝,不是没有能力而是在于心态,在根深蒂固的忠孝思想下改朝换代需要背负太大的心理负担,曾经身为汉臣的曹操一直没有下定决心。而曹丕就不一样了,从小就生活在父亲缔造的割据政权中,完全没有所谓汉臣的顾忌,所以一上台就把汉献帝废了。


司马家族则和曹操完全不一样。


司马懿专权时曹魏本身已是一个稳固的庞大政权,只是因为皇帝曹芳年纪尚小,需要大臣辅政,司马懿作为托孤大臣之一才得以登上曹魏的权力顶峰。司马家族完全依靠曹魏给予的权力一点点发展壮大,最后反过来又一点点蚕食曹魏。这也是为何曹魏只需曹操和曹丕两代人即完成改朝换代,而司马家族却需要前后三代四人才最终实现称帝的原因之一。作为从曹魏政权内部崛起的司马家族需要一定的时间不断蚕食曹魏,同时壮大自己。


曹魏政权的地盘是曹操自己打下来的,而司马家族的地盘则完全由曹魏继承而来,这就是两者的根本区别。也就是说,完全通过禅让或者说篡位这种和平手段实现改朝换代,司马家族是第一个。


秦始皇灭六国而建立秦朝,刘邦先随义军灭秦而后击败项羽建立汉朝,以及后来的李渊灭隋、朱元璋灭元等等,这几个朝代的更替都是以武力为手段,经过全国范围内的混战最终实现改朝换代。这种方式非常剧烈,也非常惨烈,背后是人口剧减,生灵涂炭,社会发展也随之进入低谷。司马家族则开启了另一种更为温和的朝代更替方式,即由权臣接受禅让上台,这种方式基本不流血或者流血范围很小,对普通官员和百姓几乎没有影响。


而且,你可能没想到,司马家族开创的这种方式实际却是中国历史上大多数朝代更替的方式,也更为典型。


两晋之后,南朝宋、齐、梁、陈的开国皇帝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无一不是如此,北朝的北周、北齐,一直到隋文帝杨坚都是通过所谓禅让而登上皇位。之后,唐朝李渊靠太原兵变武力打下江山,而后来唐末朱温又以禅让模式建立后梁,接着后周郭威、北宋赵匡胤亦是如此。


禅让实际就是温和政变,这种朝代更替模式虽然少了疆场上真刀实枪的比拼,但仍遵循丛林法则,依靠能力夺得天下,本质上和武力得天下完全一样。司马懿当年能力但凡稍有不足,高平陵事变一旦失败,世上就没有司马懿一族了。后来东晋权臣王敦、桓玄也想学司马氏,可惜下场凄惨。


自公元249年高平陵之变司马氏开始掌权,至公元265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司马家族共历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三代四人,用时十六年完成改朝换代。


当初刘邦建立汉朝时,很多大臣都是文盲出身,性格豪爽,不拘礼节,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每次刘邦在朝堂大宴群臣时,那场面充满市井气,猜酒划拳,大吵大嚷,四处走动,有武将在酗酒后甚至拔出刀剑狂砍大殿的立柱……常常搞得刘邦这个大老粗都实在看不下去,最后找来礼仪专家叔孙通参照前朝旧例制定了一套礼仪制度,规范汉朝君臣的日常言行。这就是西汉初年著名的“叔孙通制礼”。


司马氏是世家大族,知书达礼,对礼制非常了解也非常重视,曹魏本身也留有一套完整的礼仪制度,司马昭生前还专门安排司空荀顗重新修订礼制。所以西晋尽管是初创,但并不存在缺乏礼制的地方,司马炎的登基仪式严格按照当时礼制进行,非常隆重,且井井有条,整个过程持续数日,并被详细记载在史书中,很有代表性。这里,我们就多花一点时间来见识一下魏晋时期皇帝的登基流程究竟如何进行。


2、洛阳城南郊祭天 司马炎大封群臣


《左传》上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和战争是一国最重要的事情,所以,皇帝登基这种大事不可能没有祭祀,而且祭祀是第一要务。


公元265年12月,丙寅日,司马炎从曹奂手中接受禅让后的第三天就在洛阳南郊举行了隆重的祭天仪式。


祭天的场所是在祭坛,设在城南,祭坛就是方圆百米的大型夯土高台,只是不清楚这祭坛是原本曹魏就有的,还是司马炎命人新修的。祭坛周围是平整好的土地,可以看成是一个非常大的广场。当天被邀请参加祭天仪式的人员高达数万人,包括在京的文武百官以及从各地赶来的地方官员,还包括匈奴南单于在内的四方少数民族代表等等。“百僚在位及匈奴南单于四夷会者数万人”(《晋书.武帝纪》)。


所有人员列队站好之后,司马炎亲手点燃了位于祭坛中央的大型柴堆,这个活动有专用术语,叫“柴燎“,就是烧柴祭天。


巨大的篝火在熊熊燃烧,司马炎开始发表讲话,就是宣读祭天告文,向上天表白,就是说给老天爷听的。表白的内容很长,读起来也比较催眠,从尧舜禹汤开始说起,一直说到曹魏如何衰败,于是晋朝适时出现,秉承上天指示,拯救天下苍生。最后,希望上天保佑晋朝绵延万代、子民安康。


祭天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祈求上天保佑,二是表明司马家族建立晋朝是上天之命,不可违,大家必须支持。


祭天完毕后司马炎率领群臣返回城内,而后在太极正殿颁布诏书昭告天下。诏书内容相当于司马炎的就职演说,内容是先夸祖宗,从爷爷司马懿怎样,伯父司马师怎样,父亲司马昭怎样,一直说到司马炎自己如何肩负大任,将来要和百官、臣民共享天下等等。这道诏书等于正式对外宣布晋朝建立,司马炎是开国皇帝。


然后司马炎开始向天下百姓发放各项福利,这也是普通百姓最喜欢看到的。


福利首先是大赦天下,接着就是所有百姓的爵位提升五级。“赐天下爵,人五级”(《晋书.武帝纪》),普通百姓也是有爵位分等级的,那些地位非常低的贱民,平常抬不起头的人就能因此获得普通人地位。


所有鳏寡孤独生活不能自理的,每人发五斛谷物。


免去一年内的农民租赋及各关卡、集市的商贩税收。


所有人之前欠官府的旧债一律免除。


所有之前被罢官或者降爵的人全都恢复原级。


这些福利是不是相当不错?如果都是这种不流血政变,老百姓肯定希望不停地换皇帝。


整个仪式还没有结束。


敬奉祖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己当皇帝了当然不能忘记老祖宗,所以司马炎接着就是告祭太庙。司马家族的太庙在曹奂禅让后的这些天里已经建好。


太庙就是皇帝家族的宗庙,供奉皇帝的祖先牌位,后来一些极个别的重臣牌位也会被放在太庙里陪伴先帝。祭祀太庙的时候还要追封先祖,司马懿被追尊为宣帝,司马师为景帝,司马昭为文帝,牌位依次摆在太庙里供祭拜。


历朝历代太庙里的牌位摆放非常讲究,这里顺便用明朝举个例子。


明武宗朱厚照三十一岁时突然暴死,因死时无子,仓促之间大明王朝一时竟面临无人继承的尴尬场面。最终,首辅杨廷和与众臣商议后选定朱厚照堂弟、兴王朱祐杬的儿子朱厚熜继位,但接着又面临着朱厚熜该以什么名义继承皇位的问题。众人再次商议,决定让朱厚熜以朱厚照弟弟名义继位,这样,朱厚熜就成了朱厚照的父亲、明孝宗朱祐樘的儿子。这实际上就是把朱厚熜从父亲朱祐杬那里过继给伯父朱祐樘做儿子。


朱厚照就是日后那位著名的数十年不上朝的嘉靖帝,嘉靖帝继位后去太庙祭拜先祖,但却不愿认明孝宗朱祐樘为父,强烈要求把生父朱祐杬的牌位摆在太庙里。但朱祐杬不是皇帝,按规定牌位不能摆在太庙,这引起了以首辅杨廷和为首的一班大臣的强烈反对,结果双方闹的沸沸扬扬,这就是明朝著名的“大礼议事件”。最终执拗的嘉靖帝获胜,朱祐杬被追尊为明睿宗,牌位被正大光明的摆在了明朝太庙里,而且还在明武宗朱厚照之前。


祭拜太庙追尊先祖之后,司马炎开始大封司马皇族和文武百官,因为被封的人太多,这里就挑几个露过脸的重点人物说说。


辈分最高的老寿星,司马懿弟弟,爷爷辈的司马孚被封为安平王,叔叔辈的司马亮为扶风王,司马干为平原王,那个见了曹髦之后一动不敢动的司马伷(zhòu)为东莞王,司马彤为梁王,司马伦为琅琊王。然后是平辈,同母弟弟司马攸被封为齐王,异母弟弟司马鉴为乐安王。其他司马炎的堂伯堂叔、堂兄弟等等全都封为王。


司马炎上台之初一共封了二十七位司马王。


司马炎大封宗室是有原因的,这是吸取了曹魏因宗室力量薄弱而很快大权旁落的教训。


曹魏自曹丕起因担心宗室作乱而刻意限制宗室藩王的权力,不但藩王的封地会经常更换,而且藩王对封国没有治理权,更没有兵权,只是享受封国的财富。藩王的一举一动都在皇帝的严密监视之下,被好吃好喝供着,却被剥夺了一切政治权利。曹魏对宗室的打压无形中提升了外臣地位,在面对司马懿、司马师这样的权臣时,曹魏宗室根本无力抗衡。


曹魏之所以刻意打压宗室又是吸取了之前汉朝宗室作乱的教训,历朝历代大政政策往往就是这样,紧了就松一下,松了就紧一下,总是左右摇摆,不能拿捏至恰到好处。因为实际上想做到松紧有度实在太难,局外人往往都是纸上谈兵,自以为是。


司马炎对宗室几乎不设防,不但大封宗室,还毫不忌讳地让宗室担任朝廷要职,宗室在各自封国内可自行选拔封国官吏,无须中央任免。各藩王为了巩固封国地位,扩大封国利益,无不把司马炎提供的优惠政策用到极致,将权利最大化,唯独和司马炎最亲的兄弟、齐王司马攸谨小慎微,不敢擅自做主,一切都由司马炎做主,由中央安排。司马攸的这个性格也预示着其日后的悲剧命运。


分封宗室后接着分封大臣。


骠骑将军石苞被封为大司马、乐陵公,车骑将军陈骞为高平公,卫将军贾充为车骑将军、鲁公,尚书令裴秀为巨鹿公,侍中荀勖为济北公,太保郑冲为太傅、寿光公,太尉王祥为太保、睢陵公,丞相何曾为太尉、郎陵公,御史大夫王沈为骠骑将军、博陵公,司空荀顗为临淮公,镇北大将军卫瓘为菑阳公,等等。


所有王、公都有相应大小不等的封国,其他没有点名的普通文武官员则全部“增位二等”,晋升两级。


另外,司马炎也没忘掉前朝旧帝,山阳公刘康和安乐公刘禅的子弟中被允许选一人升为附马都尉。此时汉献帝刘协已经病故,刘康是刘协长孙,承袭山阳公爵位。


到此为止,司马炎这位新皇帝的登基流程总算结束了,就像国庆长假终于结束了一样,接下来的日子里,司马炎每天就要在太极殿里上班了。


那就接着简单说说司马炎新官上任都烧了哪些火。


司马炎上班没几天就下了一道圣旨,解除淮南一叛主犯王凌和灭蜀功臣邓艾两人家属的罪责,允许这两人现存仍在发配中的家属返回内地居住。几天后,司马炎又相继下诏解除曹魏、汉朝宗室成员的禁锢,不再约束这些人的居住地,也不再对这些人进行监视,刘姓和曹姓宗室完全恢复人身自由,甚至根据能力大小可以被举荐为官。这两道命令都属于特赦,针对的人群都不在之前的大赦范围内。


此外,司马炎还废除了以往要求驻扎地方的将领要把家属留在洛阳做人质的规定。司马炎还首次专门设置谏官,负责给皇帝提意见,首批谏官有两人,散骑常侍傅玄和皇甫陶。


虽然后期的司马炎生活方面非常奢靡,但在位初期却大力提倡节俭,就连自己老妈,贵为一国太后的王元姬也在后宫领着一群宫女妃嫔们纺纱织布,贴补自用。


司马炎自己也经常把皇宫里的宝贝拿出来赏赐给官员,并下令减少各地方郡国调往京城的物资,尤其是奢侈用品。司马炎还禁止乐府和百戏这些娱乐项目等等。


有官员建议为皇家建造七庙,但是因为花费颇大所需劳役也多,司马炎就没同意。还有一次,太医司马程据给司马炎送了一件雉头裘,就是用野鸡头上的羽毛编织而成的毛衣,非常珍贵。可司马炎收到后却当着众臣的面把这件雉头裘烧了,并下诏禁止再制造这种奢靡品。


中原地区经过汉末三国数十年的战乱,人口剧减,很多郡县的人口都只有原来的几十分之一,所以增加人口就成了西晋政府一项重要任务。为此司马炎规定女孩十七岁以前必须出嫁,否则官府将出面强制给女方找婆家。另外还鼓励蜀地居民移居中原,官府为愿意移民的人每人提供两年口粮并免除二十年徭役。


公元268年正月,司马炎下诏颁布施行新的律法《晋律》。晋律自264年5月司马昭掌权末期由法律专家贾充主持编制,后期又有羊祜、杜预等人参与,历时四年完成。因发布于司马炎泰始年间,所以晋律也被称为《泰始律》。晋律在中国律法史上非常有名,很多条款都较汉律魏律有所放宽,对后世影响深远,南北朝时期基本完全继承晋律,后来的隋唐也以晋律为蓝本制定各自律法。


所以,别小瞧了贾充这个人,虽然贾充善于谄媚构陷,人品上为人所不齿,但能力还是相当强的。


以上这些措施可以看出,司马炎施政方针以宽仁为主,实行休养生息,这也是经历多年战乱的百姓所需要的。虽然司马炎推出这些措施的本意是巩固家族统治,但客观上有利于百姓民生,也推动了社会进步。甚至后来还出现了“太康之治”,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有的盛世局面。


说是盛世,当然不是信口拈来,这是有数据支持的。支撑盛世局面的最大依据之一就是人口数量的增加。


根据《晋书.地理志》的记载,两汉时期人口在西汉末年汉平帝刘衎(音kàn)时期达到鼎盛,为1223万户,5959万人口。东汉桓帝刘志时期下降到1067万户,5648万人口,但这个下降幅度还不算大。到了公元280年司马炎灭吴后,西晋全国人口竟然只有245万户,1616万人,还不到两汉的三分之一。这也是三国彻底结束时中国人口的总数量,和两汉相比,人口下降幅度堪称惊人,可见我们最喜欢看的、百姓最津津乐道的汉末三国乱世对社会的破坏力有多严重。


至于西晋其它时期的人口数量,很遗憾,《晋书》中并没有再披露,不过在裴松之给《三国志二十二.陈群传》做批注时却提到“晋太康三年地记,晋户有三百七十七万,也就是公元282年时西晋有人口377万户,相较两年前多了100多万户,增幅相当可观。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在废除屯田政策时将大量非编户人口转为编户人口的因素。裴松之是东晋人,对西晋的数据应当有一定的掌握。


古代官方人口普查都是统计编户,就是被官方编辑在册的人口,数据都精确到个位数。但实际这并非当时的总人口数,因为还有很多非编户人口并未统计进来,比如贵族家庭的佃户、奴婢,僧人、尼姑,甚至士兵等等。历朝历代政府与那些既得利益的达官贵族斗智斗勇,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从大户人家中挖掘出非编户,转为编户。因为非编户不需要纳税,不承担劳役,也被称为“隐户”,现在俗称“黑户”,转为编户后就能为政府增加大量税收和劳役人口。但即便不是全部人口,仅从编户数量的变化上依然能反应出一个时代是盛世还是乱世。


司马炎虽是开国君主,实际却是个守成皇帝,晋朝大业的奠基和夯实完全是司马懿和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人的功劳,司马炎基本没有任何贡献。但在守成方面,司马炎的功劳却不能被忽略。当然,司马炎死后西晋很快出现乱局,这自然也要归因于司马炎,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细究起来,西晋后来出现的种种乱局,根源竟是在司马炎立太子上。


3、惧皇后司马炎无力换太子 瞄东吴羊祜镇荆州

晋武帝司马炎的第一位皇后叫杨艳,深得司马炎宠幸。所以称帝仅一个多月,公元266年正月丙午日,司马炎便册立杨艳为皇后,杨艳因此有幸成为西晋第一位皇后。


这位杨艳出身不凡。


根据杨姓很多人大概就猜到道,这定是出自世家大族弘农杨氏(弘农即今陕西华阴)。弘农杨氏在东汉最为辉煌,曾有过四世三公的傲人战绩,为其它大族望尘莫及,虽自汉代以后逐渐没落,但影响力仍不可小觑。后来隋文帝杨坚称帝时,还要拐弯抹角的给自己贴上弘农杨氏的金字招牌。


杨艳是曹魏通事郎杨炳之女,天生丽质,聪慧过人,娴熟女工之外还练就一手好书法,可谓才貌双全。司马昭听说杨家出了这么个才女后,赶紧就找人说媒,让嫡长子司马炎把杨艳早早娶回了家。通事郎可不是小官,曹魏时期叫通事郎,西晋时改称中书侍郎,是中书省第二把手,一把手中书令的重要助手。


到目前为止,司马家的男人都很厉害,但很多人不知道,这司马家男人背后的女人们,那也不是盖的。


咱就从老一代司马懿那辈的女人说起。


司马懿正妻叫张春华,就是司马师和司马昭的老妈,这个女人就绝非寻常女人甚至一般男人可比。


司马懿年轻时为拒绝被曹操征召为官曾演戏装病,以患有“风痹”为借口在家卧床不起,曹操起初不信,还曾专门派人刺探真假。


就在装病的那段时间,有一天司马懿趁着天晴让家人在院子里晾晒书籍,忽然天气骤变,乌云密布。酷爱书籍的司马懿竟然忘了自己还在装病,一个鲤鱼打挺从床上一跃而起,冲进院子里去搬书,身手非常敏捷。


这一幕恰好被当时家里唯一的一个婢女看见,司马懿自己倒没觉得有什么,但张春华却担心出事,不愿放过任何疏漏,于是趁这个婢女不注意时一刀将婢女杀死,以绝后患。这让司马懿都大惊不已,因为张春华知道司马懿装病的事决不能外泄,一旦传到曹操耳朵里后果不堪设想。


家惟有一婢见之,后乃恐事泄致祸,遂手杀之以灭口,而亲自执爨(cuàn)”(《晋书.后妃上.宣穆张皇后》),这里“后”就是指张春华,司马炎继位后追尊张春华为宣穆张皇后。婢女被杀之后家里没人干活了,张春华就自己下厨烧火做饭。


这女人下起狠手时往往令男人都自愧不如,张春华如此作风,自然深受司马懿敬重,甚至还有些惧怕。


后来司马懿功成名就,身边的女人自然也越来越多,有段时间特别宠爱柏夫人,就是赵王司马伦的老妈,张春华自然就会受到冷落。


有一次司马懿生病,张春华特意跑去探视,司马懿见到后结果不但不领情,反而来了句“老物可憎,何烦出也”(《晋书.后妃上.宣穆张皇后》)。你这老家伙跑过来烦我干嘛,我哪用得着你来看!


这下把张春华惹毛了,回去后就开始绝食。司马师和司马昭不干了,一看老妈绝食,心里都向着老妈,于是也跟着一块绝食。最后司马懿只能认怂,毕竟张春华是嫡妻,身份在那摆着,赶紧跑去苦苦哀求,向张春华道歉认错,张春华这才恢复饮食。


老谋深算的司马懿能对付天下所有人,却对付不了自己的老婆张春华。


被司马师“鸩杀”的夏侯徽(谥号为景怀夏侯皇后)此前已说过,这里不再赘述,你只需明白,一个能让司马师事事都与之商议的人,能力怎么可能平平呢!


司马昭正妻王元姬,就是司马炎和司马攸的母亲,也很不简单。


王元姬出身东海王氏(今山东临沂郯城县),是曹魏司徒王朗的孙女,中领军、散骑常侍王肃的女儿。王元姬八岁即可背诵诗经、论语,对感兴趣的文章可过目不忘。“后年八岁,诵《诗》《论》,尤善丧服。苟有文义,目所一见,必贯于心”(《晋书.后妃上.文明王皇后》)。普通人谁有这种能力?


王元姬九岁时有一次母亲生病,王元姬连续数日衣不解带,日夜侍奉在母亲身边寸步不离,端药喂食,令世人称颂不已。王元姬虽是女子,但平日里却能帮着父母主持家政,每件事都处理得合情合理。爷爷王朗特别喜欢这个孙女,曾说过“兴吾家者,必此女也,惜不为男矣” (《晋书.后妃上.文明王皇后》)。


处理家庭事务得心应手,对于国政大事王元姬同样看得透彻。此前说过,钟会伐蜀前王元姬就曾告诫司马昭说钟会不可大用。司马炎称帝后,王元姬身为太后主政后宫,带头勤俭节约,亲自纺纱织布,把后宫管理得井井有条。


到了司马炎这代,皇后杨艳聪明漂亮、善于书法自不必说,这些只能算是基础,同时杨艳也很有手腕,堂堂开国皇帝司马炎竟被她训练地唯唯诺诺,惟命是从。


司马炎当了皇帝后搬进了皇宫,居住环境由王府变成了一座超级豪华连片大别墅,可开始却没那多人住,很多宫殿都空着,很是冷清,于是司马炎需要遍选天下良女充实后宫,把这些房子都填满。


司马炎先是下令全天下无论官员还是百姓都暂停婚嫁,然后定下海选条件,派宦官到全国各地把符合海选条件的年轻女子都集中到洛阳参加复试。


不过这复试拍板,却需要皇后杨艳亲自决定。


每次复试时,司马炎和杨艳并排端坐于御座上,选秀女子则挨个从下面依次通过,杨艳当场判定结果。


想找漂亮的?没门。杨艳只是挑选一些皮肤白皙、身材修长的,五官端正脸蛋漂亮的一律不要。哈哈,能给你选一些背多分就不错了。“后性妒,惟取洁白长大,其端正美丽者并不见留” (《晋书.后妃上.武元杨皇后》),后,即指杨艳。


坐在一边的司马炎满脸愁容,看到貌美女子明明想留下来,可又不敢当面顶撞杨艳,心里有苦难言。有一次碰巧轮到大臣卞藩的女儿走过,娇小可爱,美艳动人,搞得司马炎心里小兔乱撞。这次司马炎实在忍不住,便用扇子半遮着脸,侧过头小声对杨艳说“卞氏女佳”。


可杨艳连正眼都没瞧一下司马炎,头都没转过来,直接就冷冰冰地来了句:“人家卞氏三代都是皇后,怎么能让人家屈身给你做个妃子呢!”,然后不等司马炎搭话,直接就说“Pass了,下一个”。任凭司马炎在一旁口水直流,却也只好作罢。“帝乃止”。


杨艳原来不但书法好,这历史知识显然也不差,曹魏时期曹操、曹髦、曹奂三人的皇后的的确确都出自卞氏家族。曹操妻子卞夫人生曹丕、曹彰、曹植等,死后谥号为“宣”,即“武宣皇后”。


咱普通老百姓要是得了妻管严,后果顶多就是多跪几次键盘榴莲壳罢了,这皇帝要是得了妻管严,后果很可能就是天下大乱,丢了江山。


杨艳一共为司马炎生了三个儿子,长子司马轨,次子司马衷,第三子司马柬。因司马轨两岁时就已夭折,所以次子司马衷成为实际的嫡长子。


这位司马衷同志很多人应该都知道,因为特征很明显,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智障皇帝。中国历史上一共有两位智障皇帝,还有一位是东晋末年在刘裕掌控下的晋安帝司马德宗。中国两位傻皇帝全都被晋朝摊上了,西晋东晋各分一个,真是无语,这就是命。


当然,司马衷也不是完全傻到什么都不懂,他只是智商低,一直停留在六七岁孩子的程度,但在他还是孩子的时候是不是智障可能就没那么明显了。所以,司马炎称帝仅仅两年后,公元267年正月,九岁的司马衷即被司马炎立为太子。


和父亲司马昭迟迟未立世子,直到病重期间才最终定下司马炎完全不同,司马炎或许不想让儿子司马衷再像当初的自己那样一直处于忐忑之中,绞尽脑汁最后连一头长发都派上用场,于是早早就立了太子。当然,这背后一定少不了杨艳皇后的枕头风。


虽然不清楚在立司马衷为太子时,司马炎究竟知不知道这个儿子智商有缺陷,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司马炎有一天必然会清楚凭着司马衷的智商,将来一定无法管理好晋朝这么大一个国家。于是,更换太子的想法就在酝酿之中。


有一次司马炎对皇后杨艳提出想换太子,结果杨艳毫不犹豫的回了一句“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把司马炎怼得远远的,一声不敢吭。


杨艳极力维护司马衷的太子地位,对于刚刚建立不久往往需要几代人巩固的西晋王朝来说显然是个极大错误。不过司马炎暂时倒是不急,自己只有三十来岁,那就再等等,以后再找机会改立太子吧,现在手里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毕竟天下还未统一。


早在灭蜀之前,父亲司马昭就曾提出灭蜀之后三年顺江东下,一举平定东吴的战略,可惜因身体不佳,司马昭有生之年未能如愿。现在蜀汉已亡国多年,西晋也建立好几年了,灭吴大计该提上日程了。


于是,在建国初期搞了几年内政后,司马炎开始着手布局灭吴。


公元269年,也就是司马炎称帝四年后,二月,司马炎升镇东将军卫瓘为征东大将军、青州牧,坐镇临淄城(今山东淄博临淄区境内),改任叔叔、抚军将军司马伷为镇东将军、都督徐州诸军事,代替卫瓘驻守下邳城(今江苏徐州邳州市境内)。这两次调动明显增加了对阵东吴的东部前线的军事力量。


接着司马炎命尚书左仆射羊祜(hù)都督荆州诸军事,坐镇襄阳。


荆州当时一分为二,晋吴各占一部,而且在整个晋吴边境上,以荆州境内的边界为最长。命羊祜主政荆州是司马炎未来拿下东吴的关键一招,而且很显然,这也是一步妙棋。


就这样,西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羊祜由此开始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洛阳   西晋   晋书   司马   宗室   皇位   收场   皇后   将军   皇帝   人口   舞台   家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