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古城庄的一段红色情缘

莒南县相沟乡后古城庄是鲁东南地区一个普通丘陵小山村,几百年来,这里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简朴而又单纯的农耕生活。

就这样一个普通的小山村,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抗日战争中成了共产党八路军滨海区沭水县党政驻地之一,是抗战堡垒村,演绎出了一曲曲抗战壮歌,其中最感人的一幕,是一场持续了近八十年的红色情缘。

这段鱼水之情,是由后古城庄潘兆友大爷一家与时任中共滨海区沭水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的王子虹一家共同演绎的军民“水乳交融”之情。

王子虹像

王子虹县长的儿子、山东黄河河务局原纪检组组长王澄方的回忆文章《党群干群鱼水情深,人民是我再生父母》中还原了这段感人至深的往事。

一九四三年夏末秋初,由于日伪的残酷迫害,无法继续在家乡博山县池上村生存的王子虹妻携儿带女,历经千辛万苦,由博山县一路要饭到了沭水县(范围今莒南县、临沭县、河东区部分区域)找到王子虹,被安置在老乡家中,居住时间最长的是后古城庄(今莒南县相沟乡后古城村)抗日积极分子潘兆友家。

因环境恶劣,当时的抗日民主政府,没有固定的驻地,连一天三顿饭也无法保证,更没有能力养活落难的抗日家属。县政府的同志们为王子虹一家逃出魔掌而高兴,又为无法安置他们感到为难,县政府还是尽了最大努力,把他们安置在沭水县古城庄村可靠的老乡家里,村里拨给他们一亩多庙地(公地)耕种,房东潘兆友一家和乡亲们节衣缩食尽力接济,王子虹妻子还学会了自制卷烟以贴补生活,在艰难的困苦中顽强地生活着。

一九四四年下半年,垂死挣扎的日寇再次对我滨海区根据地沭水县发起了疯狂扫荡。八月二十五日拂晓,一声沉闷的轰隆声从东面传来,时任沭水县长的王子虹率领县武装大队组织反扫荡去了,临产的妻子由大女儿王桂芳(时年16岁,任石河村妇救会长,解放战争时期随军南下至浙江,后任职丽水市中级人民法院,厅级干部)陪伴寄住在沭水县后古城庄堡垒户潘兆友家。睡梦中的王桂芳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大喊:鬼子的钢炮声!话音未落又一声巨响从东面传来。屋外潘大爷老两口对王子虹妻子说道:孩子他娘你不要慌,今天我们陪你一块走。

潘大妈

他们一行随逃难的人群向村西跑去。不一会儿,王子虹妻子就在路旁一个场园屋里生下一个男婴。鬼子的枪炮声越来越近,一行人不敢久留。鬼子的子弹朝着潘大爷牵着的毛驴不停地飞。为引开敌人,潘大爷只好赶毛驴离开。王桂芳抱着孩子,小脚的潘大妈扶着产妇艰难地行进在崎岖的山路上。

此时,一发炮弹在附近炸响,惊恐的王桂芳扔下孩子就跑。潘大妈大喊:“不能丢了孩子!”自己抱起孩子说:“这个孩子是八路军的一条根,孩子他爹为了老百姓和鬼子拼命,只要我活着这个孩子就不能丢了!咱要把他好好养大,也去打鬼子!”

太阳快落山了,王子虹妻儿和逃难的人群在一个小山坡休息,有几位妈妈主动过来给孩子喂奶。这时,一位手提铁壸的年轻人来到王子虹妻子身边说:“大嫂,我可找到你了!”原来这是邻村的一位村长,他在逃难的路上听说王县长妻子生产了,不顾危险又返回家中把埋在地下的鸡蛋挖出来,途中设法煮熟,一路问一路追,终于见到逃难的她们。

这一天,她们跑了七十多里,到了潘大妈娘家沭水县旦彰街(注:今临沂市河东区汤河镇旦彰街村)才安顿下。这个逃难路上出生的孩子就是王澄方。为了保护八路军的家属,潘大爷一家全然不顾两个年幼的儿子——潘勤亭兄弟俩的安危,让他们自己逃难。一直陪在王子虹一家身边。

潘大爷长子潘勤亭


自此不久,王县长一家就离开了后古城庄,由沭水板泉崖到博山到青州到济南,随着革命的胜利步伐,越走越远,工作担子越来越重。可是王县长一家始终不忘解放区老乡给予他们的无私帮助和厚爱,时刻挂念着革命老区人民的生活和发展。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王子虹县长的儿子王杰方、王澄方多次来到老区,心系老区发展,凭吊革命烈士,看望潘大爷一家,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解决生活的困难。

弹指一挥间,他们两家之间的情意已经延续到第三代潘继益身上,屈指算来,已近八十年。

(作者 陈青)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莒南县   河东区   古城   滨海区   县长   大妈   鬼子   大爷   情缘   妻子   红色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