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粟裕在上海养病,林彪找到他:你要多走走看看,了解下现状

粟裕将军的晚年称得上一句“多灾多难”,其实也不止粟裕,很多将帅都受到浪潮冲击,生活坎坷跌宕,但尽管同为落难人,粟裕的待遇依然有别于他人。

周恩来特意出手相护,毛泽东亲自关照,连林彪也对粟裕另眼相待,这一切都使得粟裕成为罕见的没有受到冲击的一位开国大将。

吴法宪曾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如是说道:“林彪这个人自视甚高,但他却非常看重粟裕,很重视粟裕的意见和建议。”

诚然,当粟裕被免职的时候,林彪全程保持沉默,并未给粟裕说上一句公道话,但后来林彪却专门找到粟裕,对他说了一番话。

毛泽东和周恩来对粟裕的保护

1958年8月3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解除粟裕总参谋长职务,由黄克诚接任,粟裕自此结束了在总参工作的6年零9个月生涯。

粟裕虽然被调离了总参,但不像其他人那样被调到了地方工作,依旧在中央任职,军服也并未脱下,他以国防部副部长的身份进入军事科学院任副院长。

虽然依旧在中央任职,但军事科学院的工作倾向于军事学术研究领域,对粟裕这种曾在战场厮杀浴血的大将来说,称得上是闲职。

后来有人企图给粟裕安上莫须有的罪名,就在这时,周恩来亲自出面了。

周恩来面色冷然地站在会议讲台上,手举毛主席语录,厉声质问台下众人,究竟是谁认为粟裕有这方面的罪行,谁主张谁就直接站出来。

“谁说的,你站出来!”

周恩来一连问了三遍,洪亮的声音在鸦雀无声的会议室里回响,台下人人面如土色,不敢吭声,更别提站出来气焰嚣张地指控粟裕了。

周恩来一直都有意将粟裕拢在身边保护,为他安排些工作和职务。

后来,粟裕任职的国防工业军管小组解散,眼看粟裕在军内又少了一处栖身之地,周恩来很是费了一番心思,他又将粟裕叫来,对他道:“部队你已回不去了,就留在我身边,在国务院做点工作吧。”

因此在周恩来的关照下,粟裕留在了国务院业务组,继续承办一些重要事务。

毛泽东对粟裕也是持保护态度的,他听说粟裕遭到一些人的抨击,原因是他在新四军部的时候曾给一个日本人发过电报。

在一次谈话中,毛泽东特地提起这件事,说:“我就不信。”

毛泽东说,战争时期,你不跟敌人接触你跟谁接触,现在仗打完了,怎么就一副天都塌了的样子开始翻旧账了,要说谁跟敌人接触的最多,首当其中的就是我毛泽东,其次就是周总理。

言下之意就是那些人就是过河拆桥,他们敢像对待粟裕那样,对待毛主席和周总理吗?

自然是不会的。

毛泽东在与周恩来谈话时说了这么一句话:“粟裕有战功。”

粟裕在战争年代立下的汗马功劳,毛泽东都是看在眼里的,这么一位为新中国作出无上贡献的大将,毛泽东怎会不予以关照。

陈毅追悼会上,毛泽东紧紧握着粟裕的手,感慨道:“井冈山时期的战友不多了。”

一句话,就如同一束阳光,照亮这些年来粟裕因经历坎坷而难免添了几分灰暗的心。

粟裕很真切地明白,或许岁月不重来,但毛主席从来没有忘记他们并肩战斗的那些好时光,没有忘记他粟裕做出的贡献,他是他的主席,也是他永远的老战友。

粟裕也许无法再重返军事领导前线,但最高层的领导们却是在自己的权力范围内,力所能及地给予粟裕能给的一切关照,让他后半生得以相对顺遂。

粟裕在军科院一干就是20年,也在这里平稳地度过了自己的晚年时光。

林彪的安慰

粟裕被免职的会议上,林彪始终沉默着一言不发,没有替粟裕讲话,甚至发言也有颇有几分认可粟裕有做得不对的地方的意思,不过却有一些林彪四野的将领站出来给粟裕说几句公道话。

但这却不意味着林彪对粟裕是全然否定的。

林彪性子是出了名的冷傲,能入得了他眼的人,来来回回不过那几个,粟裕就是其中一位,因为在粟裕离开军事第一线后,林彪罕见地对粟裕表现出关切慰问之意。

1965年10月,粟裕在上海养病,负责主持军委会议的林彪特意找到他,先是关切地询问了粟裕的病情,又对他道:“你现在身体不好,好好养病,病好了要多到军队走走看看,了解下军队现状。”

林彪态度很宽和,让粟裕有什么建议可以直接跟自己讲。

“面谈、打电话或者写信都可以。”林彪说道。

听了这番话,粟裕是有些讶然的,因为这些话似乎不是很符合林彪的冷漠性子,但他看林彪态度十分真诚,便也就真的提了一些自己对部队工作和国防建设的建议。

林彪听着他的建议,连连点头,深以为然。

一个月后,叶剑英来到上海,粟裕给他汇报了林彪和自己的谈话情况,并表示希望回到军科院工作,让其他同志休息一下。

叶剑英显然也很赞同林彪的建议,认为粟裕还是要先把身体养好,军科院的那些工作自有专人去搞,不着急这一时,粟裕可是战将,是要上战场打仗,做大事业的,身体才是本钱。

叶剑英还指示军科院组织一个组,负责跟粟裕下到部队里去搞调查研究。

1969年,北京军区司令员李德生想要把粟裕请来当军事参谋,因为粟裕作战经验丰富,能助一臂之力,但请粟裕出山需要经过林彪批准。

林彪很爽快地同意了,于是粟裕走马上任,带着几个军事参谋去了中苏、中蒙边境,实地调查研究了几个月,最终研究出一套防御作战方案,方案呈上军科院给一众军事专家看过后,专家们都纷纷予以肯定。

因此有人分析,正因为粟裕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林彪对粟裕的态度相对温和宽厚。

解放战争时期,一些人眼中自视甚高的林彪,却唯独对粟裕格外看重,凡是粟裕提出的建议,林彪都予以高度重视,粟裕传来的战报,林彪一定要亲自过目。

林彪很认可粟裕的军事才能,一向很关注粟裕的部署与战法。

由此可见,林彪对粟裕的关注从战争时期就已经开始了,这种情感也不妨将其解读为“惜才”。

粟裕与林彪在军事上堪比瑜亮,常令人生出难分伯仲之感。

这两人在方方面面都有着很惊人的相似之处,用句通俗的玩笑话来说,在很多人眼里,粟裕和林彪简直就像异父异母的亲兄弟,像彼此的影子,想到一个,自然就要联想起另一个。

两人也都是病秧子,都是早年打仗负伤,留下难以根治的终身病根,林彪有怕风、怕光、怕水、怕声音的后遗症,粟裕头颅里永远留下了三块弹片,头痛发作时旁人都不能近身,头发都摸不得。

要是赶上他俩齐齐发病的时候,军国大事都险些耽搁,一次东北边防军那边急缺统帅,问林彪,又害病了,再问粟裕,也是病恹恹的,毛泽东只好遗憾地发去电报:“林粟均有病......暂时均不能来。”

革命年代,粟裕和林彪都是毛泽东的得力干将,分别掌管两支最大的野战军,堪称军事二雄。

林彪评粟裕:尽打神仙仗

粟裕“神仙仗”的美名正是始于林彪之口。

1946年底,粟裕带领着三万人马,正面迎战12万装备美国军械的国民党军,逆风翻盘取得苏中七战七捷,毛泽东喜悦地将战报转发给各大战区,

东北战区的林彪收到战报后,也对苏中战役产生极大兴趣,迫切想知道粟裕是怎么在人数、战力等条件都不利于己方的形式下,依旧取得苏中连续大捷。

他令参谋长刘亚楼去收集更多关于苏中战役的资料,关起门来没日没夜地研究,研究完不禁感叹,这粟裕当真是军事鬼才。

刘亚楼有要事找林彪禀报,林彪默默坐在那里,冷不丁说了一句:“粟裕尽打神仙仗。”

饶是已经习惯了林彪跳跃式思维的刘亚楼,听到这话也不禁一愣,不明白这“神仙仗”是什么意思。

林彪解释道,粟裕这人打仗是真行,一些仗我都不敢下决心打,他却有那个胆子。

虽然这话连带着夸了自己一把,倒也符合林彪自矜自傲的性格,不过林彪可是从来不轻易夸谁,如今破例说出这番话,言语间对粟裕军事才能的欣赏是显而易见的。

苏中战役令林彪对粟裕产生极大兴趣,自此,林彪对粟裕就变得格外关注,粟裕每打一经典大仗,林彪都要让刘亚楼去搜集相关资料供自己分析研究。

到解放战争时期的最后一战淮海战役,林彪更是迫不及待地想要看到粟裕的作战情况,火急火燎地让刘亚楼赶紧去找资料,刘亚楼搜集得晚了、不全面了,林彪都要不高兴地责备几句。

刘亚楼见林彪这副一刻都不能等的样子,便笑着问他,之所以对华野作战情况如此感兴趣,是不是想同粟裕将军比出个高下?

林彪却怫然变色,说你这话真是欠考虑,我对任何打了大胜仗的兄弟部队都很感兴趣,很乐意研究一番,况且我对粟裕同志的了解比你们任何人都更全面深刻。

此话不假,他们同期奔赴抗日前线,成为横扫千军如卷席的砥柱中流,两人一个肩负保卫党中央的重任,打仗必须十足慎重,绝不能轻易打无把握之仗,否则可能面临着满盘皆输的风险。

而另一个长期远离党中央,属于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没有这种顾忌,而且还是长期在敌军包围下作战,必须要冒险,不冒险就只能等着被敌军剿灭。

所以林彪对粟裕“神仙仗”的评价属实十分贴切,当真是知己知彼。

林彪对粟裕的兴趣是始于纯然的欣赏,颇有几分惺惺相惜的意味,而不是一定要有你没我地一定要与他争出个高下。

这一点在后来粟裕落难时也得到了印证。

如果林彪心胸狭隘,那么时值粟裕被批判时,他完全可以落井下石,但在任何批判粟裕的会议上,林彪虽不怎么发言,却也从不曾说过粟裕一句不好。

而且会后,林彪还专门找到粟裕谈话,先是安慰他,然后耐心为他分析陷入当下境地的原因。

粟裕也老实承认,林彪分析的这些原因确实都说到了点子上。

这时的粟裕已经落难,没人敢找他,但林彪依旧主动找上门来宽慰他,这令粟裕极为感动。

林彪丝毫不芥蒂粟裕的地位高低,还是像往常那样十分重视粟裕提出的军事意见,并积极采纳。

粟裕戎马半生,末了被迫远离部队,在军科院干起了闲职,虽说清闲不少,但心情终究是郁郁寡欢的,很有一些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凉心境。

已下定决心终身奉献党和国家的老将,一旦感到不被需要,那种心情是非常难受的。

直到林彪又找上门来,建议他把身体养好,多去部队跑跑看看,让粟裕有任何意见观点都可以尽管找自己提。

无论是林彪诚恳的态度,还是聆听意见时的认真专注,无疑都给予粟裕莫大的安慰。

这次谈话之后,粟裕心情大好,又重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迈之情,只要国家需要,他随时都可以重披战袍再出征。

两位战将之间的情感是极其复杂的,他们二人的起点都很低,都不是人民军队的创建者,凭着一身打仗本事爬上来的。

默默无闻时,他们跟着朱德一起上井冈山,吃红米饭喝南瓜粥,挑着扁担一起走过井冈山的弯绕小道,走过风雨岁月,来到和平年代,到后来是爱或恨,是遗憾还是痛惜,其间种种,或许当事人自己都理不清楚,但他们之间的那种惺惺相惜的情感却是不可磨灭的。

参考资料:
[1]张雄文.林彪敬服粟裕[J].领导文萃,2010(22):71-74.

[2]张晖.粟裕坎坷磨难的后半生[J].党史博览,2016(09):36-41.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苏中   解放战争   井冈山   周恩来   作战   神仙   部队   现状   建议   军事   工作   林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