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外交部长陈毅在国外险酿大祸,周总理:谁给你的权力?

1965年的一天,陈毅从阿尔及尔回来,急匆匆地走进了周总理的办公室。

一进去,里面的气氛就很压抑,向来是温文尔雅的周总理,这次竟然黑了脸,看到陈毅之后,更是气不打一处来,斥责道:“你无组织无纪律!”

陈毅低下头去,满脸愧疚。这一次在国外,身为外交部长的陈毅确实是犯了一个很不该犯的错误。

周总理又对陈毅说:“你是中国的外交部长,不请示不报告你就敢在那里擅自表态,都像你这样还了得?谁给你的权力?这是国际影响问题!”

到底是什么事情惹得周总理发了那么大的火?

突发情况

这件事情,其实和1965年召开的亚非会议有关。

1965年,陈毅担任新中国的外交部长已经足足七年了。这七年里,陈毅一直表现出色,虽然他和周总理的外交风格不同,但是,同样是定海神针一样的人物。

周总理对陈毅的能力非常认可,所以就更想不到陈毅会在亚非会议上出现这么大的错误。

原本一切是很平静的,按照固有的流程,陈毅作为外交部长,先行乘坐飞机前往这次的主办方阿尔及尔。原本,周总理也是要去的,只不过行程比陈毅晚上一天,但是周总理的飞机到达埃及开罗的时候,忽然接到了一个紧急消息。

这次召开会议的地点,也就是阿尔及尔忽然爆发了政变,整个国家都炮火连天的,在这种情况下,要怎么召开亚非会议呢?现在,有很多国家的代表都已经到达了,大家都不知所措。

这次会议对许多小国来说是尤为重要的,如果不开的话,大家的心血要付诸东流。但如果开的话,万一这政变打到了家门口,可怎么收场呢?

周总理来想去,认为这个时候,中国不宜掺和到这件事情里。所以周总理致电中央,决定改变计划。

但问题是,作为外交部长的陈毅却已经到了,由于事情发生太突然,所以,陈毅还没有收到消息,他下了飞机之后,因为惦记马上要召开的会议,所以匆匆忙忙的往会场赶。

可是他一进去,发现各国的代表都愁云惨雾的坐在那里,还有些人在会场里争吵不休,外头还不住的响起枪炮声,简直是乱成一锅粥了。

陈毅赶紧询问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才得知,原来主办国政变了!

这些亚非小国们原本群龙无首,但现在看到中国的代表来了,他们一下子觉得有了主心骨。毕竟,中国是亚非会议的主要参与者,是最有影响力的国家,大家都希望陈毅作为中国的外交部长能够帮大家拿个主意。

当然,这些国家的代表是怀有私心的。这种时候,大家最怕的不是亚非会议召开不成功,而是自己国家因此背了黑锅。所以,现在如果中国能够主动扛起这个担子,那所有人都高兴,只是,对于中国就很不利了。

祸从口出

现在,阿尔及尔的情况还没有确定,谁也不知道最后这场仗会打成什么样子,如果轻易许诺的话,万一承诺落空,对于中国的信誉将造成很大的损害。

然而,当时陈毅却没有考虑清楚这一点,也没能及时向周总理请示。

陈毅刚下飞机,脑子一团乱。一边急着完成国家的任务,另一方面,各个小国的代表都在他周围连声恳求,陈毅的思维更乱了。

陈毅一方面觉得不能辜负了这些朋友们的期望,另一方面,陈毅是军人出身,他觉得这样的政变,小打小闹,应该影响不了大局。

所以,思考了几分钟之后,陈毅就在现场放了话,这次亚非会议一定要开!

听到中国的代表这么说,会场里响起一片欢呼,大家觉得心里有底了。可问题是,话虽说出来了,这会议能不能召开,却是未知数。

连主办国都来不了,还有许多国家困在路上,或是有打退堂鼓先回去的,难道要重新再发通知,把这些人都召集起来吗?还是说,要中国来想办法让阿尔及尔停止内战?

这显然都不现实,只是,陈毅的嘴实在太快了,说出决定之后,就很难悔改。大家自然而然地认为,陈毅既然说出了这种话,那中国就得负责任负到底,怎么也得把这个会议完成。

其实,陈毅说完这话没多久,就意识到自己犯大错了,这是给国家平白无故接了个黑锅。

果不其然,结果比预想的还要糟糕,由于阿尔及尔的内战愈发严重,许多国家的代表都退缩了,忙不迭地收拾行李,打道回府。到最后,留在现场的根本没剩多少。

陈毅拦都拦不住,当然也没有什么立场去拦,代表们都做鸟兽散,这亚非会议自然也就没有开下去的必要,虽然陈毅也想了不少办法,但会议最终还是无法举行。

其实,会议举行失败的主要责任并不在陈毅,但因为陈毅之前在会场上众做了许诺,所以许多亚非国家的代表都不免感到失望。

毛主席和周总理很快接到了来自阿尔及尔的消息,他们万万没想到陈毅会犯这样的错误,顿时十分生气。周总理挂了电话,就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嘴里不住地说着:“胡闹,胡闹!”

也难怪周总理生气,这一次陈毅犯错,损害的是国家的利益。

当时,要任命外交部长的时候,是毛主席和周总理两个人商量了半天,才最终决定让陈毅担此重任,周总理对于陈毅的期望非常大,所以更不希望看到陈毅犯错。

众所周知,周总理是新中国第一任外交部长,周总理的外交魅力在全世界都是出了名的,直到今天依然被人们津津乐道。

但是,外交部长是一个很沉重的担子,周总理已经担任了很多重要的职务,还要忙着处理外交事务,身体实在是吃不消。

而周总理又非常的具有国家责任感,只要自己还能工作,就绝对不会有一丝的懈怠。

毛主席为此非常担心周总理的身体,所以从1952年开始,毛主席就在考虑,要不要挑选一个新的外交部长来分担周总理的压力。

这个问题,周总理也想过,如果能够有一个人专门负责外交事务,那对于外交部的运转也是一件好事,只是,外交人才实在是太稀缺了。

委以重任

新中国刚刚成立没几年,每个部门都缺人,所以开国将帅们几乎人人都成了救火队长,哪里缺人就顶上,现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再挑选一个承担外交事务的人,也是难上加难

毛主席和周总理对着名单研究了半天,还是下不了决心。

做外交是一件需要大智慧的事情,不仅需要面对国内,更需要的是面对国外,新中国的外交环境是十分紧张的,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影响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

所以关于这个问题,主席和总理一直考虑到1954年,终于确定了心目中的人选——陈毅。

陈毅性格稳重老练,而且他长期领导新四军,是一个比较有战略眼光的人,虽然之前他没有承担过外交方面的工作,但是稍加锻炼,应该是可以扛起这个担子的。

出于为新中国培养外交人才的考虑,在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的时候,周总理便决定带着陈毅一起去。

陈毅也深知毛主席和周总理对自己的期望,所以,在万隆会议期间,陈毅孜孜不倦地向周总理学习,周总理的外交魅力不仅折服了一众亚非国家的领导,也让陈毅深感佩服。

陈毅后来回忆说:自己就是在1955年,才真正明白了外交是门艺术。

在后来的外交部会议上,陈毅又这样说:

“总理外交办法既熟练又灵活,天才焕发,马列主义之中国外交家第一名也。周总理体会执行和发挥毛主席的指示,有极妙处者,我应好好学习之。”

可以说,在外交方面,陈毅一直都把周总理当做自己的榜样。

在外交上,陈毅的确很有天分。1960年,日本自由民主党顾问访问中国,陈毅意识到,这是中日邦交恢复正常化的一个重要机会。

中国和日本之间过去有血海深仇,但是现在国际形势在变化,我们和日本将来还有很多合作的时候,所以要改变外交政策,只是,要如何化解两国之间的坚冰呢?

陈毅想了一个妙招,他拉着日本访华的人员,连下了好几盘围棋,下得其乐融融。

下到最后,双方决定让中日双方的围棋国手互相切磋交流。只要交流一产生,接下来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几年过去,双方的围棋界关系已经相当密切。

到了1964年,陈毅发起的围棋外交便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以日本29名围棋名将为首,日本八百多万名围棋爱好者联名呼吁,希望中日邦交恢复正常化,这次事件被人们看做是中日友好的一大步。

这正是外交的魅力,由小见大,一件小事就可以成为推动历史的关键步骤。

这次围棋外交也让陈毅得到了灵感,在后来访问缅甸的时候,陈毅又主动提出,他要和缅甸的总理踢足球,双方各带一支队伍,比一比输赢,这个建议一下子引起了双方的兴趣。

当时,中国和缅甸之间关系有些不上不下,由于西方各国在亚洲势力范围的影响,所以我国在亚洲的外交也遭了不少封锁,这一次前往缅甸,正是为了突破封锁。

果不其然,一场足球赛,让两国代表从最初的尴尬一下子成为了足球场上的朋友,双方关系顿时得到了缓和。

所以,有很多国家的外交人员都称赞,陈毅具有超乎寻常的智慧。

周总理是这样评价陈毅的外交水平的:“他思路开阔,知识深广,眼力敏锐,胆略超人,言谈中往往有新创造和新境界。”

吸取教训

几次成功的外交让陈毅在国际上渐渐有了名气,周总理对这位新的外交部长也越来越满意,让陈毅放心大胆地去做。可没想到,1965年这次失误,弄得周总理猝不及防。

陈毅也知道,自己这一次险些酿成大祸,所以一回到北京,他立刻就直奔西花厅,要找周总理负荆请罪。周总理气还没消,看到陈毅之后,便不住地批评。

所谓爱之深、责之切,周总理知道陈毅是一个难得的外交人才,正因为这样,周总理希望他能够更加的谨慎,外交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哪怕一次犯错,都有可能万劫不复,陈毅必须要吸取这次教训。

陈毅的态度十分诚恳,他不住地认错,对周总理说:“我错了,我向总理检讨。”

周恩来非常严肃地对陈毅说:“不是向我检讨,要向毛主席,向党中央检讨!”

陈毅知道周总理之所以话说得那么重,还是为了自己好。周总理是不轻易发火的,但是他一发起火来,这些部长将军都害怕。

在国家大事上,周总理是不允许丝毫马虎的,大家都明白周总理的脾气。所以,陈毅做好了受一番大批评的准备,但是,看着陈毅诚恳的态度,周总理渐渐消了气。

他语重心长地对陈毅嘱咐:“外交部不同于其他部门,一言一行都会带来国际影响,一言一行都要慎之又慎。我在开罗下了飞机就向毛主席、党中央汇报请示,你在阿尔及尔就敢不汇报不请示擅自发表意见,革命大半辈子连这点组织纪律性都没有?”

周总理一番话,说的陈毅是心服口服,很多问题,他当场的确没有考虑到,轻易许诺,给国家带来了大麻烦。

他心里早就十分愧疚不安了,现在周总理能这样直白地把话挑明了,陈毅心里反而安定了。

他当即对周总理保证,自己将来一定会吸取教训,做一个优秀完美的外交部长。

听到陈毅这么说,周总理终于放心了。

当然,一次犯错并不能说明什么,在绝大部分的外交时刻,陈毅的表现都堪称完美。

纵观他的外交生涯,其实也只犯了这一次大错,而且这一次的错误也让陈毅吸取了很多教训,从此之后,作为外交部长的陈毅更加谨慎。

外交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能知错就改,也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情。

胆略过人

陈毅担任外交部长期间,中国的外交形势变化很快,中苏交恶、美苏争霸,这样复杂的局势最考验一个外交部长的能力。

在1969年的时候,针对美国、苏联,中国三国的关系,毛主席特意召集各位部长展开了一次国际形势会议。在这次会议上,陈毅提出了一个十分新颖的观点:我们和美国的关系要走“非常规”的路线。

过去,我们和美国常规的关系就是双方僵持,老死不相往来,但现在,世界形势变了,我们和苏联的关系愈发的冷淡,而与此同时,美国和苏联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深。

而且,陈毅作为外交部长还敏锐地注意到,现在苏联是气势汹汹的攻击方,而美国成为了较为保守的防守方。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在争霸中所占的优势更大,美国人心里一定很着急。

所以,美苏之间的矛盾恰恰是中国的优势,我们利用这种矛盾,改善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关系,两国坐下来好好谈一谈,也许能够打开国际局面。

陈毅提出的这个策略的确是非常规的。因为,人们很难想象,在和美国僵持了多年之后,中国和美国还能够恢复邦交正常化。但陈毅却认为,一切皆有可能。

陈毅这一辈子出生入死,曾经历过无数的绝境,都挺过来了。所以,陈毅相信,历史的车轮总会给人们意料不到的惊喜。

他认为,当下我们必须要调整对外策略,积极地和美国沟通,争取让两国之间的关系破冰。

毛主席大为赞赏陈毅的意见,而美国的态度也并不出乎陈毅的意料。

到了70年代,美国总统尼克松甚至下定决心,亲自来访问中国。当时,陈毅因为病重,正躺在病床上,得知美国有访问中国的意向,陈毅在病房内欢喜非常。

他说:“尼克松为了美国利益,居然比我的设想更不合常规。只有毛主席才会下这个决心,只有主席才敢于打美国这张战略牌,主席下了这着棋,全局都活了。”

1972年1月3日,熊向晖前往探病的时候,告知陈毅,美国访华的先遣人员已经到了北京,陈毅虽然已经病入膏肓,但还是显得非常兴奋。

作为新中国的外交部长,陈毅心里最牵挂的,始终是国家的外交事业,他没有辜负毛主席的周总理交给他的任务,他是一个优秀的外交部长。

1972年1月6日,陈毅元帅去世了,毛主席在陈毅的葬礼上不无悲痛地说:“陈毅是个好同志,他对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贡献已经作了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7

标签:外交部长   阿尔及尔   亚非会议   苏联   大祸   美国   围棋   中国   外交   权力   代表   国家   陈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