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的后代,改名换姓各自逃命,600年后靠一首诗团聚在四川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要说中国古代的统治者谁最武德充沛,成吉思汗绝对位列前茅。这位一统蒙古诸部落的帝王横扫当时的西夏、金、西辽、花剌子模等王朝,让东亚和中亚的大部分地区都在蒙古铁骑的铁蹄之下瑟瑟发抖,一时之间可谓打遍天下无敌手,生动的诠释了什么叫“无敌是多么的寂寞”。

这里有一点必须要注意,众所周知在当时蒙古帝国曾经一度是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帝国,在其势力最鼎盛时期,帝国控制了东亚、西亚、中亚的大部分地区,势力直达东欧平原。

在当时,第聂伯河流域的基辅罗斯,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锡尔河与阿姆河流经的中亚河中地区,都臣服在蒙古帝国的铁蹄之下。

但这些成就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在成吉思汗去世后,蒙古帝国才达成的。确切地来说,是经过蒙古三次西征之后,蒙古帝国才控制了如此庞大的疆域,而成吉思汗只领导了攻略中亚地区的蒙古第一次西征,他主要还是在中国及其周边地区还有中亚一带折腾。

虽然成吉思汗并没有亲自让蒙古铁骑的战马踏遍欧亚大陆,但毫无疑问,他是蒙古帝国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是他将来自蒙古草原的游牧民族变为一架所向披靡的战车,从此碾碎无数的王朝和国家。

但哪怕是再所向无敌的战车也会有濒临报废的一天,随着时间的流逝,志得意满的蒙古贵族沉醉于纸醉金迷的奢侈享受中,帝国一日甚过一日的腐朽堕落。

终于在红巾军起义的烽火中,继承蒙古正统的元朝走向穷途末路,曾经睥睨天下的蒙古铁骑也被明朝的大军赶回草原,帝国的荣光终于成为过去时。

大厦将倾,覆巢之下岂有完卵,此时的黄金家族急需一个退路,在帝国的急剧衰亡中,一部分蒙古贵族重新回到草原之上,过起了祖先的游牧生活,还有另一部分人则选择了继续留在中原,融入中原王朝,从此泯然众人。

“铁改余”

在选择继续留在中原的蒙古人当中,有一些人为了今后能够活得更安稳些,不得不改名换姓。

根据现代流传下来的相关族谱来看,如今生活在四川等地的一些余氏族人据说就是改名换姓的黄金家族后裔,他们认为自己身上留着和成吉思汗一脉相承的血液。

根据余氏家族的相关族谱显示,余氏家族的先祖是元朝南平王铁木健,铁木健有二个妻子张氏和洪氏,分别为他生下九子一女,分别是儿子秀一、秀二、秀三、秀四、庚五、庚六、庚七、庚八、庚九,以及女儿金莲。

这名字一看也不像是啥正经名字,或许是小名或家族排序也不一定。他们也有比较正常的名字,分别是老大铁承良、老二铁承勋、老三铁承模、老四叫铁承猷,后来他们分别改名叫余清、余桢、余醇、余和,他们几个都是元朝的进士和太守。

而老五铁承业、老六铁承改、老七铁承德、老八铁承光、老九铁承英,则分别改名为余藩、余垣、余屏、余翰、余芳,他们也都是元朝的进士。分别担任元朝的刑部尚书、兵部尚书、吏部尚书、户部尚书、礼部尚书。

这一家子的男丁都是进士,再加上一个女婿也是进士,所以就有九子一婿十进士的美谈,这不禁让我想起小李飞刀李寻欢的父子三探花,铁木健一门十位进士瞧起来可比李寻欢他们家强多了。

关于一位蒙古宗王的家族为何被迫改名换姓,有的说法认为是卷入元朝内部倾轧,有人进谗言诋毁铁木健,也有可能是元朝大厦将倾,不得已的自保之举。总之铁木健家族逃离元朝政治中心,隐居于市井巷弄,从此做了寻常百姓家,并正式改姓为“余”。

据说为了防止此后铁木健一家各支脉分散各地,认祖归宗不方便,出现亲人对面不相识的尴尬局面,铁木健一家还专门准备了一首认亲诗:“本是元朝宰相家,红巾赶散入西涯。泸阳岸上分携手,凤锦桥边插柳桠。否泰是天皆由命命,悲伤思我又思他。余字并无三两姓,二家分作千万家。十人誓愿归何处,梦里云游浪卷沙。”

这首诗其实还有不同版本,不过每个版本之间差别不算太大,只是在某些细微之处有些差别。虽然历经六百年左右,曾经的九子一女早已开枝散叶,逐渐繁衍出分布各地人数众多的余氏族人,但只要有这首诗在,大家就有希望宗族团聚,只要能对出诗歌暗号的,就是自家亲人。据说还有不少人因为这首诗歌,从而能够在茫茫人海中找到血缘亲属,认祖归宗。

是臆想还是真实?

虽然“铁改余”的相关事迹说得有“鼻子有眼的”,一些认为自己是成吉思汗后裔的余姓族人对此更是坚信不疑,但相关人员对此仍然存在很大争议,而出现争议归根结底是因为并无相对切实可靠的史料做依据,仅凭现有的相关证据很难一锤定音下结论。

“铁改余”的相关记载大都出现在私家族谱之中,在正统史料之中却难觅身影,而私家族谱虽然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但难免在真实性上大打折扣,毕竟中国古人尤其看重宗族出身,乱认祖宗的事情屡见不鲜。

譬如李唐皇室觉得自己是老子后裔,而朱元璋也一度认为自己跟朱熹老夫子是亲戚,可是实际上并非是这样的。

所以说族谱的可操作空间实在太大了点儿,仅凭族谱的一面之词很难服众,而且就算按照族谱的记载来看,相关内容也很是不靠谱。

首先,在族谱的记载中,铁木健家的几个儿子里做了元朝的太守,可问题是元朝根本就没有“太守”一职,太守从隋唐时期开始,基本就从职官名称里销声匿迹了。

其次,相关记载的逻辑一看就有明显问题,一家人中五人先后做了吏、户、礼、兵、刑五部的尚书,恰到好处的相同品级、不同部门,一家人怎么做官就这么整整齐齐。

一家人包揽了朝廷六部中的五部主官,如果真有这么牛的家族,修《元史》的史官怎么着也不能把他们漏下来不记载吧。

虽然相关记载的确有些不靠谱,可话说回来了,关于“铁改余”的记载也真不少,存在于族谱、墓碑铭文之中,近年来也有很多学者加以考证认可,而且据说还有不少的余氏子弟因为那首认亲诗而亲人团聚,真有说没有“铁改余”这码事,似乎也不能很理直气壮。

总而言之,对于这件事大家争论不断,莫衷一是。

结语:

虽然如今人们对“铁改余”相关事迹的真实与否存在很大争议,但元朝灭亡后,的确有很多蒙古百姓融入中原社会,“铁改余”事件就是这种历史现象的一个缩影,客观来讲,虽然每一次游牧民族的入侵都会同时对两方的社会生活造成巨大破坏,但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元史》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成吉思汗   太守   中亚   蒙古   族谱   元朝   帝国   进士   尚书   后代   年后   家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