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陈赓逝世,粟裕痛哭,李克农怒摔酒杯,周总理写下3张字条

1961年2月,陈赓大将来到上海疗养,这是国家的安排,陈赓一直有心脏方面的疾病,从建国以来,断断续续没有好过,之前还晕倒、休克过几次,把大家都吓坏了。

北京的冬天天气严寒,组织上担心陈赓的心脏病在冬天复发,所以才特意劝说他前往上海养病。可陈赓是个闲不下来的性子,到了上海之后,他就开始编写《作战经验总结》。

原本,他计划编写六章,却没想到,序言刚刚编写完,他再次因为心脏病突发倒下了,这一次,医生没能挽回他的生命。

陈赓

生死无常

编写这本书,原本是国家的计划,是希望各级将领能够把自己过去对外对内作战的经验总结下来,留给后人。这个工作引起了所有人的兴趣,当时大家都热火朝天地进行编书工作,但是关于这个任务,上级并没有通知陈赓,生怕他劳累。

然而,到了上海没多久,陈赓还是听说了。他早就有这样的想法,如今,听到国家把编写作战计划当做一件大事来办,他心里也跟着高兴。

所以他不顾自己虚弱的身体写下了许多文字,谁也没想到,就在这个工作岗位上,他再也没能够醒来。

陈赓在3月16日逝世,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各级领导人的耳中,和陈赓同在上海休养的李克农和粟裕听说了这个消息,心情波动都非常大。

粟裕

粟裕和陈赓是多年的战友,作为两个优秀的军事家,他们对于彼此的评价非常高。

陈赓是个热情爽朗的人,他到了上海之后,经常和朋友们相聚,原本李克农和粟裕都以为,几个人会在上海过一段快乐的日子,却没想到,短短一个月陈赓就离开了。

病中的粟裕得知这个消息后便痛哭不止,谁都劝不住,哭到最后,几乎缺氧。

和其他的开国将领比起来,陈赓和粟裕认识的算比较晚的,直到1947年才真正熟悉起来。

那个时候,他们两支部队汇合在一起,阻击敌人,支援刘邓大军的行动。在此之前,他们并没有什么深交,也只是听说过对方很会打仗,可具体的情形谁也不了解。

粟裕

直到这次在战场上见面,两个人坐在指挥部里,听着对方说出来的那些关于军事上的见解,才真正的开始英雄相惜。

当时,陈赓发自内心地称赞道:“以前时常听说粟裕如何厉害,如今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大战结束之后,两边的队伍开始清点战利品,这种时候容易产生矛盾。

毕竟,战利品谁都想要,但是陈赓十分谦逊地对于众人表示,自己的部队只是在前面拦了一下,真正的功劳是华野的同志们,所以他要求把绝大部分的战利品留给华野。

不过,陈赓和粟裕之间总有些无形的默契,粟裕早就料到陈赓会出于谦虚,不要战利品。所以,仗打完之后,他就提前派人把许多好的战利品送到了陈赓所在的部队。

粟裕

陈赓常常评价说:“粟裕是最会打仗的人!”

后来,有人因为华野七月分兵造成的损失,在会议上抨击粟裕,说他作战失利,不会打仗。

当时,耿直的陈赓便站起身来驳斥道:“如果粟裕不会打仗,不知道在中国还有谁会打仗?不如让他站出来让我看看?”

不论是建国之前,还是建国之后,不管是不是在战场上,两个人之间的友谊一直没有变。

陈赓去世之后,粟裕常常怀念他,还说能够认识陈赓,此生无憾。

能够得到好朋友如此之高的评价,想必陈赓在天有灵,心中也是宽慰的。

陈赓

并肩作战

陈赓和另一个好朋友李克农认识得更早,他们1928年就在上海见过面了。那个时候,两人都是中央特科的成员,而且陈赓是李克农的上级。

陈赓是一代名将,不过他确实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在上海搞地下情报工作,他是个全能型的人才,前线打仗能够秋风扫落叶,在后方搞情报也照样是一把好手。

当时,刚刚进入特科的李克农就对陈赓的能力非常佩服,陈赓总是有很多办法能从敌人那里搞来情报。

为了掩人耳目,陈赓在上海弄了二十多个假身份,特务们根本就不知道真正的陈赓到底长什么样,在哪里。甚至因为陈赓的假身份太过逼真,特务们闹出来过让陈赓抓陈赓的笑话。

当时陈赓有一个假身份姓王,他利用这个假身份,和上海当地的特务还有巡捕打得火热,以至于特务们相信,这个王先生是手眼通天的人。

因为那个时候南京方面总是催促这些特务,让他们抓捕陈赓,这些特务没有办法,竟然求到了陈赓假扮的王先生这里,求他想办法将陈赓抓捕归案。

这件事情在中共特科流传许久,成了个经典的笑话。

虽然搞情报是后方的工作,但众所周知,地下工作者每天都是在钢丝上跳舞,他们的危险程度一点也不比前线少,情报特工人员前赴后继,为的就是那一点点的情报。

在风云变幻的战场上,一个情报就有可能改变整个局面。

同为优秀的特工,对于陈赓这出色的情报人才,李克农当然是欣赏的。

在上海,他们配合了很长时间,长期以来,他们都是单线联系,因为李克农一直潜伏在敌人内部,如果和他联系的人增多,那就意味着他暴露的隐患也会增大。

他们这条线几乎是上海特科最重要的一条线,两个优秀的特工共同在敌人的眼皮底下搜集着最重要的情报,包括顾顺章叛变这个最重要的讯息,也是通过“李克农—陈赓”这条线传输出去的。

这条情报来得实在及时,因为那个时候,陈赓、周恩来等很多重要人员都在上海,如果李克农没有及时地把情报发出来,那整个上海特科将毁于一旦。

后来,陈赓常常感慨说,李克农在这件事情上救了自己一命。

李克农

当然,李克农的情报也不止救过陈赓一次。

抗战爆发之后,陈赓就把自己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前线战场,不再负责管理特科的事务,而李克农的职务随之升级,成为了负责情报的主要领导人。

两个人的位置发生了改变,从前他们是夜幕之中并肩行走的情报使者,而现在,一个依旧在后方,一个在前线,李克农传来的情报决定着陈赓能否准确的判断前线的形势。

所幸,他们过去的默契一直没有丢失,每次在战场上看到李克农发过来的情报,陈赓心中便感到安定了。他知道,自己这位朋友在情报上从来都不会出错。

在战争年代,陈赓和李克农的关系虽然很好,但是要见一面却很难得,毕竟他们都太忙了,直到建国之后,两个人才有了常常相聚的机会。

他们两个人很投缘,爱聊天,爱喝酒,而且还有无数关于过去工作的回忆。

对酒当歌

建国之后,李克农和陈赓被调到了一个部门,都成了副总参谋长,而且连房子几乎都搬到了一块。从此之后,两个人就常常约着一起吃饭、喝酒、聊天,讲讲过去的峥嵘岁月。

有时候来了兴致,李克农会亲自下厨,让陈赓尝尝自己的手艺,如果再有时间的话,两个人就约着一起到北京的郊外去逛一圈儿。

不过,这样悠闲轻松的时光到底还是少的,两个人的工作依然很忙碌。

尤其是陈赓,建国之后正是用人之际,各个部门的工作都堆成山,陈赓几乎一天也没有休息过。然而他早年间在战场上受过伤,在监狱里受过刑,所以身体素质变得很差,很难承受这样繁重的工作,一旦工作久了就头晕眼花,心脏也连连告急。

不过,这种事情陈赓很少对外人提起,在别人面前,他永远都是一副乐观、大大咧咧的样子。其实,这样的性格反而让人们忽略了他平日里的劳累。

在李克农的记忆中,让陈赓休息一会,是天下第一难事。不是陈赓不想休息,实在是国家大事都堆在眼前,他只能把自己的事情往后放,不管是朋友劝还是妻子劝,他都不愿意停下手中的工作,每天,陈赓几乎都是办公室里最晚离开的一个。

他的心脏问题让医生非常担忧,还警告过他几次。但早年间,陈赓很少犯心脏病,所以大家都没有当回事,直到陈赓第一次发病,在办公室里昏过去,大家才意识到,这件事情已经非常严重。

医生检查之后,也是连连地摇头,长期的劳累终于让陈赓的心脏不堪重负,甚至闹起了罢工,再这样下去,恐怕性命不保。医生当即就提出:一定要休息一段时间,最好能够到外地疗养一阵子,彻底地把手头工作抛开。

但这个建议对陈赓来说太不现实了,难道让他为了自己的身体,连国家大事也不顾吗?

陈赓是无论如何也不愿意这么做的。所以,第一次生病之后,他住了没几天的院,就开始给周总理和毛主席写信,要求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上,并表示自己的身体已经好了大半了。

如果不是周总理百般劝说的话,恐怕他连这几天的院都住不下去。

出院之后,陈赓显得和从前一样有精神,作为朋友的李克农看在眼里,勉强放心了些。谁知道,没过几个月,陈赓就又发病了。

当时正是多事之秋,许多国家领导人的身体都出了问题,在陈赓之前,李克农已经因为患病已经前往上海去休养了。结果,没出几天,他就遇上了同样来上海养病的老朋友。

见到李克农之后,陈赓表现的非常兴奋,拍着李克农的肩膀说:“李克农!你怎么也住院了!果然我陈赓到哪里,你小子也会到哪里!”

陈赓这番话让李克农乐不可支。随后陈赓又得知,原来粟裕也在这里,于是,三个人暂时忘记了生病带来的负担,转而沉浸在和老朋友团圆的兴奋之中。

李克农还违背医院的规定,悄悄拿出自己偷藏的一瓶白酒,三个人喝酒聊天,好不快活。

然而,这却是他们最后一次相聚了,没多久,便传来了陈赓逝世的消息。

李克农久久不能从这个悲伤的消息中缓过神来。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在吃饭的时候,李克农又习惯性地拿出一瓶白酒,给自己倒了一杯。

可是端起酒杯,他却忽然想到自己的老朋友陈赓已经不在了。于是,他红着眼眶,愤怒地把酒杯摔在地上,哽咽着说:“陈赓走了,再好的酒也没有味了!”

救命之恩

同样因为陈赓的逝世备受刺激的,还有周总理。周总理和陈赓之间亦师亦友。

1924年,周恩来前往黄埔军校担任政治部主任的第一天,撞见陈赓在众人面前表演小品。陈赓兴致勃勃地表演完,回头一看,才发现政治部主任站在自己身后。

不过,这件事情并没有让两人的关系陷入尴尬,周恩来对这个大胆、有想法的学生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不久就力邀陈赓加入自己所创办的“血花剧社”当主演。

两个人长达半个世纪的友谊也就此开始。

陈赓从来没有让周总理失望过,从入党以来,他的信仰一直都非常坚定,哪怕1927年白色恐怖漫延全国的时候,陈赓也能够坚决的和国民党划清界限,不为眼前的荣华富贵所动。

后来,他同样是不顾危险地来到上海,和周恩来一起筹建中央特科。

他的情报工作一直让周恩来十分欣赏,为了中央特科这个大项目,他们搭档了十几年,这十几年的情谊是任何事情都影响不了的。

而在长征期间,陈赓还救了周恩来一命。当时,红军正在过草地,可很不巧的是,周恩来病倒了,病痛折磨的周恩来根本就无法行走,甚至于神志不清。

然而,后面就是追兵,草地的环境又如此恶劣,如果让周恩来原地休养的话,那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必须要想办法把周恩来抬出草地。

这种情况下,是陈赓挺身而出,和其他同志一起抬起了周恩来的担架,抬了好几天,才把周恩来从死神手里抢了回来。

那几天里,周恩来一直昏迷,而他们头顶上就是敌人的轰炸机,随时有可能陷入包围圈,在这种情况下,陈赓始终没有抛弃掉周恩来。

周恩来

当时,他自己身上甚至还有伤,可他完全没有想到自己,他只想着要把周总理带出险境,这件事情周恩来记了一辈子,也感谢了一辈子。

周恩来和陈赓之间早就超越了普通的战友情谊,他们更像是生死与共的兄弟。

在周恩来面前,陈赓一直都是没大没小的样子,他把周恩来当做自己的半个兄长一样,而周恩来也真正地把陈赓当做自己的家人。

阴阳两隔

陈赓生病之后,周总理心中一直很担忧。为此,他劝说过陈赓好几次,包括让陈赓去上海,也是周总理三番五次地劝说,才总算让陈赓同意暂时休养一段时间。

周总理本来希望上海温暖适宜的气候,能够让陈赓的身体渐渐好起来。然而事与愿违,陈赓还是没能熬过这个寒冷的冬天,他在上海离开了,周总理甚至没来得及见他最后一面。

陈赓去世的时候,周总理还在广州开会,消息传回广州之后,周总理怎么也不肯相信。一向冷静的周总理静坐了半天,才总算接受这个事实。

他匆忙地结束了在广州的会议,赶到了北京,北京方面早就已经接到了消息,给陈赓匆匆建好了灵堂,一走进陈赓的灵堂,看到那黑白照片,周总理的眼眶顿时就红了。

没多久,周总理见到了陈赓的骨灰盒。他的朋友已经不在了,悲痛的周总理坐在自己的书房里,在纸上一遍遍地写着“陈赓同志之骨灰”这七个字。

这是将来刻在陈赓骨灰盒上的,周总理写了上百次,每一次都不满意,觉得还能写得更好些,但写来写去,却总是写不出一张完美的。

最后,周总理花了半天的功夫,在一张又一张的字条里挑选出来了自己最为满意的三张,怀着沉痛的心情,把这三张字条送到了陈赓的遗孀傅涯手中。

傅涯看着这三张字条,不由得失声痛哭。

周总理也难以抑制自己心中的悲伤,眼泪夺眶而出,这是他送给陈赓的最后一件东西,也是最后的道别。

陈赓死去之后,无数人都在怀念他,他生前有着那么多的朋友,而且每一个朋友,他都能够真心相待,这也是人们舍不得他的原因。

于公,他为国家奉献了一生,于私,他给所有人都留下了最温暖、最难忘的回忆。

死亡并不是终点,在人们的记忆之中,陈赓的身影永远是鲜活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周恩来   作战   字条   特务   战利品   酒杯   上海   北京   前线   情报   朋友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