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司令范绍增起义后,他心爱的7个娇妻如何处理?中央是何态度

上世纪90年代,抗战剧《傻儿司令》火爆一时,主角“樊哈儿”梳着中分,幽默风趣憨态可掬,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但鲜为人知的是,“樊哈儿”的原型,其实是民国年间,名噪一时的川军军阀——范绍增。

范绍增

从绿林“袍哥”起家开始,范绍增在国军中青云直上,一路做到司令的位置,屡立奇功威名赫赫,为抗日战争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弃暗投明接受中共收编,总算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一直活到83岁寿终正寝。

年轻时候的范绍增利用军阀的垄断地位,黑道白道都混得开,通过鸦片和吗啡生意大赚了一笔,坊间甚至传闻他先后有过40余位妻妾。

影视剧照

那么,在率部起义改换门庭之后,这些妻妾子女他是如何处置的呢?

曾经和蒋介石私交甚密的他,为什么最终愿意放弃荣华富贵,死心塌地追随共产党呢?

范绍增的迷茫童年

1894年,范绍增出生于四川一个乡绅家庭,一大家子书生门第知书达理,偏偏他天生顽劣不喜读书,动不动就从私塾溜出去惹是生非。

因为范绍增原名范海亭,祖父便宠溺地唤他“海儿”,当地口音听上去很像“哈儿”,又因为他厌学贪玩傻头傻脑,“哈儿”的叫法就慢慢流传开了,后来连蒋介石、孔祥熙等人见他时,也称呼他为“哈公”

家境富裕的范绍增从来不缺零花钱,缺乏管教的他一度沾染上赌博的恶习,范家老太爷火冒三丈,棍棒惩戒也毫无作用,气得要活埋他,所幸大家伙一块求情把他救了下来。

放荡不羁的少年时光,使范绍增的身上少了些书生气,却为其后来闯荡江湖积累了不少经验。有人说,了解袍哥会,是了解四川近代社会的必修课。

诗经有云,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袍哥会的名字就出自这里,又被称作哥老会,与青帮、洪门并列三大民间帮会,带有强烈的反清色彩,在民国年间四川的成年男性当中,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其内部通用的江湖黑话,直到今天仍然活跃在四川方言里。

踏上军旅 为国征战

范绍增不爱学习,但是经常跟着外公去茶馆听评书,对仗剑走江湖的侠客生活醉心不已,17岁时,恰逢大竹县的哥老会招人,他毫不犹豫地报名加入,开始投入到反袁运动当中。随着反袁运动的失败,大头领殒命,胆大心细的范绍增被推举为新的首领,带着大伙上山做了土匪,劫富济贫招兵买马,队伍日渐壮大,鼎盛时足足有七八百号人、四五百条枪。

1923年,范绍增率部投奔川军军阀杨森,担任第四师第八旅旅长。在此期间,范绍增与上海青帮大佬杜月笙结识,通过走私鸦片和制造吗啡,发了一笔不义之财,斥巨资建造了重庆第一豪宅范庄,并在其中金屋藏娇,养活着一众妻妾老小。

据说抗日战争期间,蒋介石、宋美龄等人都曾在范庄久住,脑子活泛的范绍增大搞“太太外交”,安排小妾给高管太太们,赠送各类美食华服、金银珠宝,虽说经商不择手段,但打起仗来确是一把好手。淞沪会战期间,范绍增大显神通,凭借过人的勇气与智慧,立下了累累战功。

1942年5月,日军第十五师团长酒井直次中将直扑兰溪,扬言要一举摧毁那里的军事基地,一路上飞扬跋扈目中无人,迎面正遇上奉命阻击他的范绍增88军,范绍增利用敌人的骄纵狂傲,沿路埋设了大量的地雷,其中一颗刚好被酒井的坐骑踩上,连人带马被炸得血肉模糊。

这也是中国抗日军民首次消灭中将师团长级别的日寇,范绍增一战成名。

自己在前线上刀山下火海,背后却屡屡遭到攻讦排挤,就因为不是蒋介石的嫡系人马,范绍增的军长职务很快被罢撤,被安排做了毫无实权的第十集团军副总司令,这一点他自己心知肚明,虽然气恼却也无可奈何。

为了躲清闲散心,范绍增干脆辞去职位,跑到重庆赋闲去了,官场失意心灰意冷,为其后来在四川率部起义埋下了伏笔。闲下来的范绍增在四川结识了几位好友,张澜、熊克武、章伯钧等人的反蒋思想,范绍增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影响。

迷途知返加入共产党

1949年夏,解放军浩浩荡荡挺进四川,蒋介石已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这时候老蒋才想起曾经亏待过的范绍增,打电话命令他把军队扩充到十万,务必对四川严防死守。

与此同时,共产党员杨振东接到组织委派,准备对范绍增进行策反,杨振东找到其外甥黄行伦,对他晓之以理,“蒋介石坐拥几百万大军,仍旧不是共军的对手,你舅舅范绍增在四川只有区区四万人,这仗还有打的必要吗?现在连蒋介石自己都躲到台湾去了,反倒下令让你们在这里拼命,劝劝你舅舅,让他好好想想当下的局势吧,现在起义还有生路。”。


黄行伦将这番话传给范绍增,范绍增本来就对蒋介石心怀不满,加上目前形势一目了然,很快就决定弃暗投明,他对部下几千人高声训示:

“范大哥承蒙共军看得起收留我,给我一口饭吃,好!,端人家的碗,就要服人家的管,从今往后,共军让往前,咱们就莫退后,让往右看,咱就不朝左瞄,谁要是不听招呼,别怪我范某人翻脸不认人!”。

与此同时,他还将顾祝同逃往台湾、,刘文辉起义等各地消息传达各部,坚定了队伍投诚的决心。很快,我西南军政委向范绍增下达《命令》,表示愿归降者全部收编,随带武器可换饷钱,或者肉、米、油、盐等生活物资。

1949年元旦,范绍增应邀来到渠县,与共军官兵共度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新年,自古以来的认知,好男儿有个三妻四妾不算什么,但是众所周知,共产党内部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制度,弃暗投明之后的范绍增自然不能例外,最终对妻妾进行了遣散。

曾经有人根据地摊上一本《十七姨太外传》,推测范绍增的姨太太至少有十七个,范绍增不屑一顾,反问对方能否一一说出名姓,只要有名有姓的他全都认,那人语塞,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范绍增究竟后宫佳丽几何,似乎始终是个谜,公认有名有姓的妻妾共有七位:陈文兰、张绍芬、叶邵芳、房世民、赵蕴华、何淑兰、何蜀熙,其中陈文兰是原配,其余六房姨太太都是当了将军之后另娶的,七个老婆一共给范绍增生了四个儿子、八个女儿。

解放前,范绍增一直与家人们在范庄公馆中生活,除了集中支付日常开销和子女教育之外,每月还会给每一位姨太太发二百元零花,由于毒品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养活一大家子自然不在话下,小日子过得十分滋润。

这座占了民国路半条街的庄园宛如天上人间,归降共军之后,范绍增明白这样的好日子到头了,他思来想去,尽管百般不舍,也必须分了家产遣散妻妾,因为目前这种一夫多妻的形式,已经违反了新中国的法律,不改变现状肯定无法在共产党中间立足。

于是他召开了一场家庭会议,对全家老小严肃地说,“今日不同以往了,我们今后要跟着共产党走,但是我们家不符合一夫一妻制度,所以今天开完会这个家就解散了,大家都要尽快做好准备!”。

妻妾分家

陈文兰是原配,范绍增按照规定将其留在了身边,何蜀熙带着一双儿女远赴香港,投奔了杜月笙,其他几位也和范绍增办理了离婚手续,带着孩子和财产各奔前程。唯有重感情的叶绍芳不忍分离,从一而终的思想根深蒂固,说什么也要跟着范绍增。


组织上得知这一特殊情况,特别准许叶绍芳母子随范绍增一起生活,至于他的儿女们,自然也随着家庭解散流落四方,其中有不少长大后在政坛或艺术节展露头角。

比如六女儿范之慧,进入香港梨园拜师学艺,成为一名著名的戏剧演员,后来改名李嫱,主演过《大女儿经》《望夫山下》等作品。


二女儿范之淑嫁入军旅,丈夫是二十一军师长王赞绪之子王泽汉,五女儿范之俐则进入仕途,担任江苏泰州政协副主席,收编后的范绍增调任解放军第50军高参,1952年后又调往河南,历任河南省体委副主任、省政协委员、省人大代表,颇受重用荣誉等身。

范绍增戎马一生,但从小到大那股爱玩的劲头从未消减,先前他的三大爱好尽人皆知:打仗、打牌、打球,自从来到河南,三大爱好就只剩下一项打球了。出于对体育事业的热衷,他还主持修建了郑州体育场,至今仍在使用当中。

1992年,以范绍增为原型的“傻儿三部曲”红遍大江南北,讲述了其从师长到司令中间发生的轶闻趣事,让人们通过屏幕了解到这位充满人格魅力的大将,不过,范绍增的子女们对此却并不买账,他们认为该剧的导演和演员刻意放大了父亲的“憨”,借此炒作博眼球,有损害父亲名誉之嫌,双方甚至一度对簿公堂。

寿终正寝

1977年3月5日,范绍增的传奇一生正式落幕,于河南郑州寿终正寝,享年83岁。

回顾他的人生道路,早年黑道发家妻妾成群,后来误入歧途为虎作伥,所幸迷途知返弃暗投明,终归明智之举皆大欢喜,虽然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却是多姿多彩风光无限,看似糊涂痴傻憨态可掬,实则大智若愚傻有傻福,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1

标签:司令   哥老会   袍哥   姨太太   弃暗投明   寿终正寝   妻妾   国军   军阀   蒋介石   共产党   态度   中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