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毛主席四次历险经历,最危险、“最黑暗的时刻”却来自张国焘

在毛主席的革命生涯中,曾多次濒临险境,最危险的一次,曾经被团丁抓住很可能被枪毙。但正如柳亚子所形容的,毛主席的身上,有一种“弥天大勇”,他对于个人的安危总是置之度外,也总是奇迹般地化险为夷。每每讲到这些经历时,毛主席总是淡然而平静,唯独有一次,让毛主席很多年后都感到后背发凉。

秋收起义前被团丁抓住

众所周知,毛主席亲自领导的秋收起义于1927年9月9日爆发。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就在此前一天,毛主席曾被团丁抓住,差点送命。这也是毛主席一生中唯一一次被捕的经历。

1927年9月8日,毛主席在和中共浏阳县委书记潘心源乔装赶往铜鼓的路上,由于和向导走散而走错了路,在浏阳张家坊镇被团防局的清乡队抓住。

当时,正是大革命失败后地主恶霸们卷土重来的时候,他们组织清乡队,对革命群众展开了疯狂的报复。按照蒋介石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方针,只要被怀疑是共产党,抓到团防局就会直接枪毙。

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毛主席给看守他的三个团丁做工作,希望他们能放了自己和潘心源,而且他还说自己身上有几十块银元,只要放人,钱就是他们的。

后来,毛主席是如此和斯诺谈到这次遇险经历的:

直到离民团总部大约不到200米的地方,我才找到机会。我一下子挣脱出来,往田野里跑。我跑到一个高地,下面是一个水塘,周围长了很高的草。我在那里躲到日落,士兵们在追踪我,还强迫一些农民帮他们搜寻。有好几次他们走的很近。有一两次我几乎可以用手接触到他们。尽管有五六次我已经放弃任何希望,认为自己一定会再次被抓住,可是不知怎么地,我没有被他们发现。最后天进黄昏了,他们放弃了搜寻。我马上翻山越岭,彻夜赶路。我没有穿鞋,脚底擦伤的很厉害。路上我遇到一个友善的农民,他给我住处,后来又带领我到了邻县。我身边有七块钱,用这钱买了一双鞋、一把伞和一些食物。当我最后到达农民武装那里的时候,我口袋里只剩下两个铜板了。

正是凭借着自己的机制,和当时普通老百姓对革命的同情,毛主席才得以死里逃生。

瓦窑堡被偷袭

1935年11月,中共中央机关到达瓦窑堡。瓦窑堡这个小镇在此后的半年多成为了中央的政治中心,1935年12月在此召开了著名的瓦窑堡会议。

但是,瓦窑堡这个还达不到小县城规模的据点,毕竟无法成为中共中央的久留之地。而且,蒋介石得知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严令东北军向北推进,以达到消灭红军的目的。此时,中共中央于东北军已经建立了某种程度的默契,但东北军不得不接受蒋介石的命令。中央为了争取东北军,避免内燃,6月14日主动向东北军提出,让出中共中央驻地瓦窑堡给东北军。这样,东北军方面对老蒋能有所交代。

而国民党高双成部骑兵营听说中共准备撤离瓦窑堡,而东北军又尚未进入,认为是一个发财立功的好机会,乘机发动了偷袭。

此时,中央已经将卫戍部队调往前线,只有不到100人担负警戒任务。而瓦窑堡的中国抗日红军军政大学虽然有1000来人的学员,但并没有多少武器。

红军防线随时都可能被敌人突破,中共中央很可能被敌人包了“饺子”,形势万分火急。

发现敌情的周恩来只能立即把毛主席叫醒,让卫士保护毛主席向南门撤退。毛泽东一行人刚拐到十字路口,突然从斜巷里冲出一股敌军,警卫参谋陈友才立即带一个班冲了上去,当场打死打伤几名敌人,而敌人打出的子弹几乎是贴着中央首长的头皮飞了出去。敌人摸不清前方队伍的虚实,终于退了下去。毛泽东、张闻天一行人终于从南门安全撤走。

城南庄遇险,三颗炸弹落在毛主席身旁

1948年4月11日,毛主席来到河北阜平县的城南庄,他的安全由晋察冀军区的聂荣臻亲自负责安排保卫。

5月2日早晨,工作到凌晨三点的毛主席吃了安眠药,正在熟睡中。就在这时,城南庄北面山顶上,响起了防空警报。

卫士李银桥立即跑出去看情况,只见两架B-25轰炸机正在城南庄上空盘旋。李银桥顿感不妙,毛主席的房间离防空洞有30米远,如果动作慢了,很可能就会有危险。然而,此时飞机却飞走了。

经验丰富的李银桥知道这是敌人的侦察机,真正的轰炸很快就会到来。为以防万一,李银桥让警卫准备好担架,一旦情况不对,立刻用担架将毛主席抬进防空洞。

敌机再次到来的时候,李银桥大声呼喊道:主席!主席!有情况了。

睡梦中醒来的毛主席得知了情况,他不急不躁,毫不在意地说:先给我一支烟。

一旁的聂荣臻急坏了,连忙对毛主席说:主席,敌机要轰炸了,您还是赶快到防空洞去吧。请务必马上离开,我要对您的安全负责。

主席还是没有进防空洞的意思,情况非常危险,李银桥顾不上这么多了,他架起毛主席的胳膊,旁边的警卫拿起担架,几个人合力将毛主席架上去,一起往防空洞跑。

就在众人离开房间没走几步,就听到头顶上一阵尖啸,只感觉脚下的土地猛然一颤动,伴随着“噗”的一声巨响,三颗炸弹捆在一起,就落在毛主席的旁边,众人伸手就能摸到。

众人丢掉担架,假期毛主席就往防空洞跑。很快,身后传来一阵阵炸弹爆炸的巨响,敌机的炸弹在军区大院爆炸了。事后检查发现,爆炸的破坏力十分巨大,房间里不仅飞进了不少弹片,暖瓶、门窗玻璃也全部都被震碎了。

万幸的是,那三颗绑在一起的炸弹没有爆炸,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最黑暗的时刻”来自张国焘

无论是秋收起义前被团丁抓住,还是瓦窑堡被偷袭,乃至陈南庄炸弹落在身旁,毛主席总以他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淡然处之,最终化险为夷,事后说起,也是轻描淡写,并不觉得有什么了不起。

然而,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有一段段历史被他称为生命中“最黑暗的时刻”。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这一次危险不是来自前方的敌人,而是来自内部。

1935年的长征途中,中央红军在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以后。张国焘见到中央红军并不是他们所想象的主力的样子,一个个衣衫褴褛、面有菜色,开始觊觎中央的权力。

表面上,当时发生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与张国焘之间,围绕“北上”还是“南下”的方向之争,实际上,却是张国焘个人野心作祟争取领导权的野蛮之举。当时党内面临着分裂,甚至有可能发生前途未卜的内战。

就在双方你来我往,争执不下的时候,叶剑英看到张国焘给陈昌浩率右路军南下,企业分裂和危害党中央的电报后,立即向毛主席汇报。毛主席当机立断,连夜带领红一方面军第一、三两军和军委纵队先行北上。

当得知红一、三军团北上后,右路军中原红四方面军的部队发生了骚动。有人打电话给前敌总指挥部请示:“中央红军走了,甚至还对我们警戒,打不打?”陈昌浩犹豫未决,紧急关头,徐向前果断而明确下令:“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你们要听指挥,无论如何不能打!”这才避免了一场骨肉相残的内战的发生。

以往,子弹来自前方,无论谁倒下来,后面都有人能继续举起革命的旗帜,而这一次不同,如果两排人互相内战,那对中国革命来说,是最无法挽回的损失。

毛主席之所以将这段历史称为“最黑暗的时刻”,并不是对他个人的安危来说的,而是对整个革命的前途来说的。

对革命家来说,排在最后的,才是个人的安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瓦窑   团丁   东北军   中共中央   防空洞   担架   四次   红军   炸弹   敌人   黑暗   危险   时刻   中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