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为何逐渐被移出教科书?其被批不是文学家,原因有三

鲁迅先生是中国近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革命家,这一点应该是全中国人民公认的。他生活在那个最黑暗和最愚昧的年代,但是他却用自己手中的笔为人民群众开辟了一条最光明的道路。身为一位左翼作家,鲁迅先生时常会受到生命上的威胁,反动政府甚至几次三番想把他从这个世界上抹去。有人劝他可以把言辞放的稍微委婉一点,但是他却始终坚持自己锐利的风格。

正因为那些情绪激烈的文字存在,我们才能从鲁迅先生的作品当中感受到那个时代人民苦苦挣扎的痛苦,也能感受到思想家们号召思想解放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但是就是这样一些发人深省的作品,最近却逐渐被教科书的负责机构移除出中小学生的课本。

这样的现象让很多人都不满意,鲁迅先生的作品是绝对不能够被中国人民所摒弃的。更有甚者,某些专家批评鲁迅先生无法成为一名文学家,真是让人笑掉大牙。鲁迅先生为何逐渐被移出教科书?为何有些专家会如此评价他?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原因。

01

并非移除,而是转移

我们现在去翻开中小学生的语文课本,可能很难再找到鲁迅先生写过的文章。想想我们自己以前读书的时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狂人日记》,这些文章都是要求全文或者部分背诵的,所以鲁迅先生也一度成为了众多学子的噩梦。但是现在,这份噩梦似乎已经消失了。

虽然学生们的负担减轻了,但是我们已过来人的角度来看,会发现这是一个莫大的损失,鲁迅先生的文章,无论如何也不应该从学生的教育体系当中被删除。因此也有不少网友在网络上反映这个情况,表示这是教育部做出的最错误的决定。

不过教育部的相关人员也已经做出了回应,鲁迅先生的文章不是被删除,而是被转移。他们接到过不少小学生家长的反馈,年纪小小的孩子们根本无法理解鲁迅先生文字背后的深刻含义,只知道对他的文章死记硬背,这样其实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没有任何帮助。

而等到孩子们稍微大一点,了解了中国近代那段黑暗的历史,了解的思想解放和民族复兴的重要性之后,再回过头来去学习鲁迅先生的文章,会对他的伟大和锐意有更深刻的认识。三观逐渐形成之时,思维体系也成熟之后,鲁迅先生的文字才会对我们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所以我们会发现鲁迅先生的文章不是消失了,而是出现在了高中生的课本之上。

这样做的效果也是很好的,高中生不会再对鲁迅先生怨声载道,在了解过那个时代背景之后,有人甚至能看着鲁迅先生的文章流泪。能够真正的唤醒心灵深处的认知和感悟,这样的文章才有意义,如此才叫做真正的学习。

所以鲁迅先生的文章只是适配不同的年龄段做了转移,这就是他从中小学课本中消失的原因之一。

02

时代不同,顺应发展

有相关工作人员还给出解释,鲁迅先生的文章之所以逐渐消失,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他的文章已经不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了。如今我们正处于飞速发展的黄金时代,我们需要的是能够为祖国干实事的人才。

但是鲁迅先生的文章写作的背景,却是在一个黑暗愚昧的时代当中。那个时候的中国人民并不知道走一条怎样的道路才能真正解放中国,他们还被封建迷信的思想裹挟着,那种根深蒂固的落后观念,从来没有一刻真正从人民的生活当中消失。

而如果民众的思想不解放,社会改革和革命就无法真正进行下去。巨大的社会变革都是需要以人民群众为基础的,没有群众呼应的一切创新举措,对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进步来说都毫无意义。所以当时这些文学家和思想家们最重要的任务就在于,唤醒民众的思想,引领大众追求更先进的社会形态。

再来看看我们现在,我们同样需要社会进步,但是我们的社会制度已经相对先进,我们也不再需要改头换面的变化。而且我们老百姓的思想也相对开放包容,曾经的落后和糟粕已经逐渐离我们而去。所以我们的思想已经被唤醒,不再需要这种激烈的文字来进行敲打了。

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的要求之下,鲁迅先生的文章就会缩水,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相对来说,如何培养人才的相应文章会逐渐增多。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鲁迅先生的文字对我们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不管放在任何一个时代上来看,鲁迅先生的文章都毫无疑问是走在最前沿的。

03

专家批评,认识不清

虽然把鲁迅先生的文章从中小学课本的教科书上移出,教育部也给出了相对合理的回应,但在这份回应当中,还夹杂着某些不合时宜的回答。有的专家直接批判,说鲁迅先生不算是一个真正的文学家。

这些专家认为鲁迅先生的文字,文学性根本达不到那个高度。他只是用最激烈的字眼去进行社会革命,他算是一个革命家,但是不算文学家。他的作品可以被当成思想武器去看,但是无法被当成完全的文学作品来欣赏。

这样的说法毫无疑问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抨击,如果连鲁迅先生这样的人都不配被称为文学家,那文学家应该是什么样子呢?难道是像他的弟弟一样伤春悲秋?那无疑是这些专家们眼界狭隘了。

04

结语

鲁迅先生的重要地位,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不应当被忽视。如果没有他那些振聋发聩的文章存在,人民的思想解放还不知道要浪费好多年。

即便是到了如今,鲁迅先生的文章已经与时代要求不太相容,但那也绝对不意味着他的文章成为了糟粕。宝藏始终是宝藏,只是在某些时间段应当掩去锋芒罢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文学家   鲁迅   振聋发聩   思想解放   教育部   教科书   课本   原因   思想   文字   专家   时代   文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