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湿热是虚不受补的关键因素,脾胃病大家李东垣名方派上用场

导读:

1.神疲乏力,不思饮食,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一派脾肾两虚症候,为何滋肾补脾不效?是虚不受补,还是治法错误?

2.脾肾两虚,是先补脾还是先补肾?还是脾肾同调?

3.虚不受补,脾虚湿热是关键,脾胃大家李东垣的名方是如何破解脾虚湿热之僵局?


当前,朋友们在看中医时遇到最多的问题之一是:明明自己有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脾肾两虚的一派虚象,找遍了名医,吃了一箩筐中药,却还是一样虚,这是为什么?到底是虚不受补,还是治法错误?

《黄帝内经》有云:“虚者补之,损者益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由此可见,虚证确实应该用补益之法!

脾肾两虚,是先补脾还是先补肾?还是脾肾同调?

从临床经验来看,脾肾两虚是虚证中较为常见的证型,那么,脾肾两虚,是先补脾还是先补肾?还是脾肾同调?中医有“补脾不如补肾”之说,有人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阳对中焦脾胃有温化推动作用,可辅助脾阳运化水谷,升发阳气,所以认为脾肾两虚要补肾。


但是,中医又有“补肾不如补脾”之说,因为有人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能运化水谷精微,后天充足,在可以充养全身的同时,其精华也可以下注于肾以生养肾精,使肾精得到源源不断的补给,所以认为脾肾两虚要补脾。

其实,这两种说法都对,但阴阳本是互根互用,先天之肾与后天之脾也是一对阴阳关系,单独补脾或补肾都过于偏激,肾虚而脾不虚者,补肾为主;脾虚而肾不虚者,补脾为主;脾肾两虚者,自然应该脾肾同调,只是根据脾肾虚的轻重,侧重于哪一方的而已。

问题又来了,临床上,受个人体质不同、饮食习惯差异、失治误治等多种因素影响,单纯的虚证已经非常少见,多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既有虚证的症状表现,又有实证的症状表现,使得疾病治疗起来更加困难,所以,一味地滋补容易助邪,一味地攻邪容易伤正,都不能解决问题。

如陈士铎在《本草新编》中指出:“或疑需用补剂,是虚病宜于补也。然往往有愈补愈虚者……故补之法亦宜变。 补中而增消导之品,补内而用制伏之法,不必全补而补之……”

所以,虚不受补其实是一个伪命题,是为治疗失败找借口,只要遵循因人制宜、因时制宜、辨证准确、对证进补等原则,攻补兼施,则可以使虚实夹杂的问题迎刃而解。

脾胃大家李东垣的名方是如何破解脾虚湿热僵局?

脾虚湿热作为虚不受补的关键因素,也属于常见的虚实夹杂证候,针对这种情况,脾胃大家李东垣有一个经典名方升阳益胃汤。

本方由黄芪,党参,茯苓,甘草,白术,橘皮,法半夏,羌活,独活,防风,柴胡,黄连,泽泻,白芍,生姜,大枣16味药组成。

有补脾胃,升清阳,祛湿热的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湿热中阻,脾胃阳气下降,阴火上乘灼肺所引起的一些列病症。

本方证一般会有以下症状表现:

第一:怠惰嗜卧,即神疲乏力,昏昏欲睡。

第二:四肢无力,身体沉重,关节疼痛。

第三:口苦舌干,饮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

第四:舌苔白腻,脉濡缓。

第五:或见怕冷,表情忧郁、憔悴、面色不和等肺病病症。


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湿邪,湿邪留注肌肉关节,则四肢无力、身体沉重、关节疼痛。

湿邪困阻脾胃,脾胃不能运化水谷,则饮食无味,传化失宜,不能运化水液,则二便不调。

脾土不生肺金,母病及子,故可见肺卫虚弱引起而恶寒怕冷,湿困脾阳,阳气不伸,故见面色不和,忧郁。

方用甘温之党参、黄芪、甘草补脾胃之虚弱。

用半夏、白术燥中焦脾胃之湿邪。

用茯苓、泽泻渗湿降浊于小便之中。

羌活、独活、柴胡、防风升举下陷之清阳,况且羌独活防风皆为风药,风能胜湿,一举两得。

橘皮行气滞。

黄连降上乘之阴火,清内蕴之湿热。

祛湿之药多辛散温燥有伤阴之弊,故用白芍酸补营阴、敛羌独活防风柴胡之辛散,一补一收,使攻邪不伤正。


全方补中有散,散中有收,补脾胃兼祛湿邪,攻补兼施,诸症自除。

特别注意:

如果虚不受补仅表现出以上脾虚湿热症状,可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辨证运用,如果是单纯的脾虚,则可去掉方中祛湿之药,如果是脾肾两虚的纯虚证,则可以在去掉祛湿药的同是加上温和而不滋腻的补肾药,观其脉证,随证治之。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4-08-26

标签:脾胃   湿热   同调   柴胡   独活   阳气   疲乏   虚实   用场   虚弱   关键因素   症状   李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