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一品大员,却被英国人带到印度,关笼里当猴耍,尸骨无存?

前言

当大清帝国走过公元1840年这个时间节点的时候,犹如一个重病缠身的老者,在黑夜里缓慢地前行。看着垂死的大清王朝,每个有志之士,都想治好这个“重病缠身的老者”。叶名琛就是其中之一。

可是谁又能想到几十年后,这位一心报国,自比苏武,本可以成为一代贤臣的叶名琛,不仅没能实现他的理想。反而被英国人抓到了印度,还客死海外了呢?

图一

书香门第 少年天才

公元1870年,清嘉庆十二年,叶名琛出生在湖北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父亲叶志诜(shēn)学识渊博,曾在翰林院任职国子监典簿。曾拜刘墉、翁方纲等名家为师。

叶名琛继承了父亲的优秀基因,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天赋 ,颇有些神童之资。有一个与叶家有些交情的朝鲜官员曾夸奖叶名琛“昆臣美如玉”(昆臣就是叶名琛的字)。

图二

年纪轻轻的叶名琛,并没有辜负这句赞美,年纪还不到十八岁,就考取了贡生。二十六岁就考中了进士,担任翰林院编修一职。可谓少年得志,春风得意。

平步青云 飞速高升

初入仕途的叶名琛仿佛升级流爽文里的“金手指”男主,从担任陕西兴安府知府开始,此后历任山西雁平道、云南按察使、湖南布政使、江宁布政使、广东布政使、广东巡抚。

平均两年就升迁,这升官的速度,在官场上是极为罕见的。之所以升官升得这么快,一方面是叶名琛本人能力出众,在地方上颇有建树。

叶名琛是个内政高手,尤其是个理财高手,这和他祖上的商人血统有很大关系。叶名琛曾在江西水灾中,捐资救民,在广东巡抚任上,不仅多次打退进犯广州城的土匪。确保清廷在广东的赋税,不被劫掠。还出兵剿匪,立下不少功劳。因此颇受皇帝赏识。

图三

其次,他是个两袖清风的清官。身为地方大员的叶名琛,可以说他一直大权在握。在那个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上,居然没有任何人指责他贪污受贿,其清廉程度之高可见一斑。

道光皇帝又是清朝出了名的抠门皇帝,甚至在自己的龙袍上都打补丁的主,当然对这种清廉的官员非常有好感。道光驾崩后,新登基的咸丰皇帝也对这样的清官十分赏识。

话说回来,又有哪个皇帝不喜欢能够给自己省钱的臣子呢?

图四

可就是这么个文武双全的能臣,等待他的并不是一个光明的未来,而是一个非常悲惨的下场。

文明冲突 弱者必败

早在刚签订了《南京条约》之后不久,英国就一直要求大清履约,要求英国商人进广州做生意。时任两广总督耆英就是用各种借口推脱,不让英国人进入广州城。

到了叶名琛主政两广时,英国人又提出要进入广州城做生意,叶名琛比耆英态度要强硬得多。耆英还跟英国人打打太极,连骗带拖,把英国人糊弄过去。叶名琛则直接硬刚,不行就是不行。一点儿面子都不给英国人留。

这不一定是叶名琛有多爱国,而是他是汉人。耆英好歹还是个满人,跟皇家的关系近。皇上对他还是比较放心的。而汉人作为被满清征服的被统治阶级,是要时刻防范的对象。怎么可能让你汉人跟英国人眉来眼去的打太极呢?

图五

所以,汉人官员的态度只能展现得非常强硬,不能有丝毫的犹豫。否则就会被认为有异心、有不臣之心。怎么?想联合英国人“反清复明”吗?

其次,大清王朝从皇帝到地方官员,对与英国签订的条约(《南京条约》),根本就没有履约的意识。当然,在如今看来,签订是不平等条约,本就不应该遵守。

在当时的国际秩序下, 是谁打输了,英国人跟法国、西班牙、沙俄等西方列强,也没少打。谁输了也都是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战败国也是必须履约的。如果不服,战场上再来打过。

图六

根本就没有不平等条约就可不遵守一说。可见,那个时代就是相对野蛮的时代。

欧美是商业文明,非常注重契约精神(当然他们也有不履约的时候 ),所以即便是不平等条约也是一定要履约的。如果不履约,就打到你履约。

如果当时的满清的实力尤其是在军事实力上胜过英国,在战场上打赢了英国。那当然不用签订任何的不平等条约。可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已经打输了,证明腐朽的大清在军事上完全被英国碾压,如果还不履约,必将遭到英国的军事的武力铁拳的打击。

图七

清朝君臣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并没有总结经验教训,说白了就是没被打醒。清朝君臣的思维还停留在腐朽落后的君主专制的皇权时代。还要维持天朝上国的面子,别说什么契约精神,连最基本的契约概念都没有。

整个官场都是能推就推、能躲就躲,推不掉、躲不掉,干脆就直接耍无赖,不履行条约。这在当时的西方看来,等于是直接撕毁条约,可以视为直接宣战。可见当时整个大清上下没有人懂洋人的规矩,即使是懂了也不愿意按照洋人的规矩办。

没几个人真心愿意为整个大清的存亡负责,绝大多数官僚都只为自己的顶戴花翎、身家性命、皇上的意思负责。

图八

说白了这就是商业文明跟农耕文明的冲突。当这种冲突无法调和、无法用和平的手段化解,就只能演变成一场战争了。

兵败被俘 客死海外

被各种耍赖、欺骗,就是不履约的清朝官员,耍得团团转的英国人。借“亚罗号”事件发难,三天内就拿下虎口,仅两天就拿下了广州城,彻底宣泄了他们憋了几十年怒火。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了,以前对内用兵,百战百胜的叶名琛,面对英国人的入侵,怎么连招架之功都没有呢?这不就是典型的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吗?

图九

凭心而论,不能说叶名琛是内战内行(剿匪)外战外行。一方面,以前叶名琛面对的敌人都是普通匪寇,用的武器多半也是冷兵器甚至是一些木头棍子,跟古代大多数的农民起义差不多。

英国的军队已经用上了当时最先进的火炮、枪支和战舰。叶名琛此前很少接触,更意识不到

英军火力能有如此强大。此外,清朝在军制和战略战术等方面,也是落后于英军,不仅组织力度和机动性不够,连动员性和单兵作战能力都远不及英军。这是两个时代的军队在作战。

可以说,战争一开始,叶名琛就已经输了。

图十

当英军攻进广州城后,叶名琛表现得还是非常有气节有骨气的,他穿戴整齐,端坐在总督府中,等着英国人来抓他。也正是因为这个举动,加上他以前面对英军的表现,叶名琛得了一个“六不总督”的称号。

所谓六不就是:“ 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

说句公道话,这六不中,不战、不守、不死这三项属实是冤枉了叶名琛。他确实是守了城的,只不过他使尽浑身解数也没守住广州城。他也战了,叶名琛也曾派人偷袭,英军,结果没成功而已。

图十一

不死不是因为叶名琛贪生怕死,而是他误以为英军会把他送到英国,让他去见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女王。他是想和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女王展开辩论,所以才没死。

而他的不降、不走,则是多少有些无奈。因为在清朝封疆大吏要是投降或者逃走被视为叛国,这在古代是死罪,甚至全家、全族都要被连坐的。

英国人抓了叶名琛之后,并没有送他去见英国女王,而是直接把他送到了印度的加尔各答。有一种说法称英国人把叶名琛关在玻璃笼子里(也有说是大玻璃瓶子里),让人参观,以羞辱叶名琛。

图十二

这种说法根本就靠不住,首先,英国人要羞辱他,在广州就可以羞辱,何必费这么大劲运到印度再羞辱?清朝官民又看不到。其次,即使要羞辱,有的是办法,何必要先做一个大玻璃笼子或玻璃瓶子,再让人参观,这么费劲呢?何况玻璃做的笼子也不结实,很容易让叶名琛跑了。

其实叶名琛到了加尔各答后,先是暂被囚禁在威廉堡,后迁往托里贡的住宅。囚禁期间,叶名琛不仅能看书、看报纸,还能作画。也就是在这段时间,叶名琛以“海上苏武”自居。与其说他是在坐牢,不如说是被软禁。

图十三

叶名琛在一看见一个女王无望,从广州带的粮食很快又吃完了,毅然决然的表示不吃英国人的粮食。不久就绝食而死。不得不说,从他能够绝食而死这点看来。叶名琛是很有骨气的。

顺便说一句,叶名琛的尸体没有被侮辱,更没有尸骨无存,英国人把叶名琛的尸体送回了国。

个人不幸 时代悲哀

纵观叶名琛的一生,不禁让人一声叹息。他天资聪颖,年少得志,内政能臣、封疆大吏。可惜,他生错了时代,他很难摆脱时代的局限性。

图十四

整个国家的思维落后、制度落后、文明落后,以及他汉人的身份地位,导致叶名琛不能做到开眼看世界,也不可能尊重和虚心学习英国先进的制度和技术,更不可能真正的去了解英国的文化,只能做个傲慢无礼、耍无赖的外交庸才。最终导致了他悲剧的人生结局。

这是他个人的不幸。更是整个国家的悲哀。

结语

满清朝廷表现出来的腐朽无能,根本原因是: 君主专制面对民主共和制(君主立宪制也是民主制的一种)的落后,是传统的帝国小农经济面对新兴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落后、是农耕文明面对工商业文明的落后。这种落后,是在中西方全方位的的碰撞时,无法扭转劣势。

而大清帝国的“叶名琛们”,面对这个“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却恍然不知,全然没意识到:“大人,时代变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英国人   清朝   不平等条约   大员   印度   尸骨   汉人   英国   广州   条约   英军   落后   时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