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可再生氢100GW的发展模式展望

氢能是中国未来低碳能源体系中的重要组 成要素

2020年9月,中国政府提出了“双碳”发展目标,为能源转型和应 对气候变化开创了新纪元,中国的能源结构和体系继续向清洁 化、低碳化、安全化深度转型。其中,可再生电力的大规模供给 和消费侧全面电气化进程将加速,与此同时,重工业和船运、航 空等高排放行业对化石能源存在一定的依赖,在技术可行性和 成本的角度看,难以实现大规模可再生电力替代,其转型路径将 依靠以氢能、生物质、合成燃料为代表的新型清洁燃料。根据课 题组研究,零碳情景下,上述几种新型清洁能源在终端能源需求 中的占比将达到30%-35%,其中氢能约占15%-20%。这意味着 中国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进程中,各类新型清洁能源特 别是氢能将发挥重要作用。欢迎搜索微信公众号:3060碳达峰碳中和,获取更多资料。

氢能的发展将遵循需求拉动供给的一般规律,其供需格局演变 受产业布局演变、技术经济进步、安全保障约束、资源统筹优化 等多方面因素驱动。“区域为主”统筹发展、“大基地”规模化开 发、“先立后破”逐步替代将是未来十年可再生氢发展的重要特征,最终实现氢能乃至整个能源系统的跨区域、跨品类统筹规 划、协调发展。

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了《氢能产业发 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下称《规划》),以2060年碳中 和为总体方向,进一步明确了氢能在我国能源体系中的角色定位 以及在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了以可再生能源 制氢和清洁氢为核心的氢能发展方向,并从制、储、运和基础设 施等全产业链的角度进行了统筹规划和布局,突出了市场主体位 置,为氢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


100GW目标下可再生氢装机发展趋势

2030年可再生氢装机达到100GW的目标设定综合考虑了碳中 和情景下我国能源结构转型以及国家氢能产业发展的需求。从 可再生能源供给的角度,203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 消费的比重有望超过25%,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 到16-20亿千瓦,按照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5%-10%的比例配 置,装机规模有望达到100GW。从氢能产业发展需求的角度,碳 中和情景下氢能在整体能源体系中的比例约为15%-20%,在可再 生氢占比超过70%的情况下,装机至少需要达到500-750GW。

基 于对可再生氢 产业 技术 和成 本 经 济 性 发 展 趋 势,如 203 0 - 2060年的三十年期间,中国可再生氢以年装机约7%的增速扩大 规模,即2030年可再生氢装机达到至少100GW,可满足2060年 对可再生氢的市场需求,也基本符合行业和市场的发展规律。考 虑到行业发展处于早期阶段,且产业链尚未完全建立,各环节成 本较高,通过前期设定具有前瞻性的目标作为引领,将加速产业 完成从1GW到百GW的增长,为氢能产业本身和能源整体脱碳提 供足够的成本经济性和规模效应,避免高昂的全社会成本。欢迎搜索微信公众号:3060碳达峰碳中和,获取更多资料。


“区域为主”统筹发展

长距离、大规模储运氢气的成本瓶颈在短期内难以得到突破, 同时制氢资源分布以及用氢场景技术经济性等方面存在较大差 异。内蒙古、河北、河南等地陆续发布发布2021年度风光制氢一 体化示范、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试点等项目清单,自 主化探索本地制氢用氢区域化发展模式。2030年之前,氢能发 展将呈现区域化为主、近距离点对点为辅的格局。

(1)氢能储运成本影响初期跨区规模化联动

考虑前期需求仍存在较强不确定性,长距离、大容量的管道难以 规划落地,而运输距离超过500km后,其他技术路线储运成本 则大多超过10元/kg。对于工业应用场景而言,考虑相关储运成 本,只有制氢电价低于0.1元、设备成本低于4000元/kW时才能 具备替代可行性,对资源条件和技术水平的要求近乎苛刻。对于 交通应用场景而言,考虑到其成本接受程度高,资源优势地区较 低的制氢成本叠加近距离储运成本,将具备一定经济性,如乌兰 察布、张家口等风光资源富集地区制氢并运输到京津冀地区。


终端应用可接受氢价水平 终端应用可接受氢价水平

(2)可再生资源条件差异推动区域发展分化

三北、西南等地区可再生资源丰富,可再生氢与传统制氢路径成 本差异较小,多种应用场景具备经济性。东部和中部地区资源相 对匮乏,同时电力需求旺盛导致绿电溢价,海上风电成本尚处于 准平价阶段,使得可再生氢成本与传统制氢路径成本差距较大, 影响区域需求释放。


不同地区可再生氢成本与规模


(3)能源系统灵活性需求促进区域内部耦合

现代能源系统统筹发展、可再生能源基地深度开发,进一步强化 了区域氢电耦合需求。从单个新能源基地看,电制氢(制电)可做 为就近组织平抑功率波动的可选措施;从全网来看,电制氢(制 电)也可作为大范围、长时间尺度、高比例的供电负荷平衡手段。 随着技术成熟度和经济性提升,远期电制氢(制电)可代替部分煤 电承担新能源电源配套调节电源,与更大范围更多电源的互补特 性将发挥全网性供需平衡作用。欢迎搜索微信公众号:3060碳达峰碳中和,获取更多资料。


电解水制氢联动能源基地与用能负荷协同发展

“大基地”规模化开发

从长远发展来看,氢能在生产端和应用端的技术突破和成本下 降是实现大范围推广的关键,而2030年之前这一启动阶段更依 赖于规模化的成本下降。考虑到中国氢能产能的分布和相关产 业的布局模式,以“大基地”形式规模化开发应用可再生氢,不 仅能够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增强可再生氢能发展的保障,也能 够从全价值链的角度在各个环节为氢能的发展赋能。国家发改 委、能源局发布《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 伏基地规划布局方案》,能源局印发《关于开展全国主要流域可 再生能源一体化规划研究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支撑风光水火 储“大基地”开发,也为氢能规模化发展提供方案。

(1)现有产业格局为“大基地”开发奠定基础

从现有产能分布看,当前西北、华北、东北和西南等可再生能源优势地区产能合计占比接近65%,有潜力和空间实现规模化氢 源替代。新能源体系不仅会带来能源系统变局,还将重构工业体 系。相关地区凭借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将会成为绿色化工、 氢冶金等零碳新工业的策源地。通过零碳工业大基地等形式, 将可再生能源、储能、氢能充分协同,将绿色能源的生产和使用 有机结合,能够打造以绿色、稳定、可靠的能源系统为支撑的新 型产业模式。

(2)“大基地”模式最大化氢能安全开发保障

“大基地”模式有利于整体提升项目开发企业、设计机构、EPC 整体系统集成商、关键产品部件供应商等对项目风险的重视程 度,也有助于本地监管部门对相关安全规范进行有效探索,形成 相关经验,持续有序放大示范规模。


氢基零碳工业园区发展模式

(3)“大基地”为产业发展提供多价值链支撑

从世界范围看,随着氢能产业成熟度的提高,氢能示范项目呈现 综合性趋势,并覆盖了越来越多的价值链环节。一方面,在可再 生氢的产地就地进行消纳的“大基地”模式有利于充分获得额 外的政策、融资等资源支撑,另一方面,也可建立更大范围的伙 伴关系和合作网络,并依此保障氢能供给和利用渠道的畅通,为 项目开发提供确定性。国际能源署(IEA)也提出氢能产业发展 的多个价值链,一个价值链的发展将有利于其他价值链实现成 本削减和创新。同时,在同一区域内的价值链有机会发挥彼此之 间的协同作用,例如在工业集群和运输走廊上的卡车车队可以 依托更大规模优势降低总体成本。欢迎搜索微信公众号:3060碳达峰碳中和,获取更多资料。

“先立后破”加速氢源结构低碳化

随着“双碳战略”的提出,氢能供应链清洁化发展成为大势所 趋,但氢源结构优化仍需遵循市场规律,“先立后破”,初期以工 业副产氢为过渡、后期逐渐由可再生能源制氢进行替代。氢能产 业发展初期,部分工业副产氢资源富集地区,将以成本低、运输 方便、稳定性等优势成为有效过渡支撑。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清洁 电力资源成本的下降,可再生能源制氢将在2030年之前逐步成 为的最主要新增制氢路径。

大规模储电或储氢导致经济性下降


(1)可再生氢初期仍难以完全独立满足需求

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间断性和波动性是限制可再生氢能稳定持续供 给的重要因素之一。原油炼化、化工、金属冶炼等应用场景为连 续运转工业流程,需保证每年8000小时以上的氢能连续供应。而 目前单个光伏电站运行小时数大多介于1000到2000之间,陆上 风电场也仅有2000到3000多小时,且波动性较大,即便考虑风光 互补,也需结合电网电力制氢才能提供更高的稳定性,保障电解 水制氢连续供给,否则需要大规模储电或储氢,将导致经济性大 幅降低。

(2)工业副产氢可发挥重要过渡和支撑作用

在多元化的供应格局中,技术路线选择取决于不同发展阶段的 适用性、经济 性、能源效率和环境效益。工业副产氢的数量庞 大、分布广泛,在氯碱工业、乙烷裂解、丙烷脱氢等生产过程中 有复产高纯度氢气,具有利用潜力,可为氢能产业发展初期提供 低成本高效益的分布式氢源,尤其在化工行业基础较好的东部 地区。根据氯碱产能测算,可利用副产氢气约85万吨,虽然部分 氯碱企业加以回收利用,但仅利用60%左右,每年仍剩余副产氢 气近30万吨。欢迎搜索微信公众号:3060碳达峰碳中和,获取更多资料。

(3)技术成本下降逐步推动可再生氢成主流

可再生能源经过多年的发展,风光发电成本已与火电平价并持 续下降。同时,电解制氢技术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碱性电解水 成本降幅潜力预计为20%左右,质子交换膜成本降幅有望达到 40%,相关制氢设备成本在技术进步和规模效应的双重作用下 将加速降低,提高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经济竞争力。随着发电成 本下降和技术逐步迭代,可再生能源制氢将逐步拓宽其市场应 用范围,成为未来制氢体系中的主流技术路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成本   能源   区域   需求   模式   地区   基地   工业   经济   资源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