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赏太清水月



一到中秋,月亮又轮回做这一天的主角。

人又寻这赏月的平台,于是太清水月,这崂山十二景之首,又被再一次提起。因为太清湾赏月历来是齐鲁文人来崂山的理由之一。

曾任教育总长的清末翰林傅增湘,在《游崂山记》中有过这样一段精采的记述:

“是日,适值佳节,月上东峰,遂同步海岸赏月。初行竹林中,金影布地,晶光上浮,若玉烟之笼被,清奇独绝。嗣乃登坡放瞩,海波浪碧,天宇横青,上下空明,如置身玉壶冰镜中。”

不错,正如他所描述,海上生明月本与普通的田野之月有意境之差异,何况中秋这日,月更丰莹,照临海面之上,波光相拥,定出胜景。

所以每次听到"太清水月"这几个字,总能惹我内心深处那点情怀,其审美意蕴令我神往,若能在中秋月圆之夜来到太清湾赏月,那一定是一番别样而独特的经历和享受。想必可以体会一下“钓鱼台”所刻宋绩臣诗里的意境:“一蓑一笠一髯叟,一丈长竿一寸钩,一山一水一明月,一人独钓一海秋。”

庚寅中秋傍晚时分,我终于有机会在太清宫的“步月廊”一边欣赏着“青山掩楼台”,一边等待着“明月共潮生”。散步间又看到太清湾入口的悬崖上刻有“太清水月”四个字,据说是清乾隆年间东阁大学士刘墉所书。

刘墉是山东诸诚人,被乾隆削职为民丢官后,曾来到崂山青山村小住。他被这里的山光海色所吸引,留宿太清宫与道长饮酒赏月时,触景生情,挥笔写下“太清水月”四个字。此时他眼中的水月有些清冷和幽暗,是海面上的一团光晕,是太清这世外波纹中倒悬的清冷,与波涛和风声隐隐应和,好像要时刻隐没在海浪中,寻求月光仅有的那点隐隐的温暖和光泽。

水中之月,极易让人联想起“镜中花”几个字。被贬的刘墉或许在这里也悟到自己亦是这扑风捉影的水月。古庙前大海中的这轮水月虽然带着更空旷的寂寞扑面而来,但是他正苦恼着的灵魂却莫明其妙的得到了安慰。

朦胧中的夜月幽远而深邃,星月如圭,刘墉所看到的太清水月和两千年前张廉夫在这里看到的没有什么不同,和众多在这里隐居和修道的人看到的没有什么不同,和我今日在这里看到的也没有什么不同。然而亲临其境,一切却因为自我感知而变得不同了!

现在是月圆时分,月上东山。

海天之间,周围的一切不知不觉间忽然变得明亮了。

月亮完全丰满了起来,玉琼当悬,海面开始浮光潋滟,确实如玉壶冰镜,竹林里也莹光浮动。回首太清宫,参差的楼阁飘渺;纵目眺望,天上月与海中月交相辉映。水生光,月更明,恍若置身仙境。“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这盛景恐怕只在太清的中秋才可以看得到。

这时的水中之月带着饱满而丰盛的感觉突破了黑夜的局限,满月把整个太清湾都映得半明。明月突围了黑夜和水面,光和暗的比例达到了黄金分割。色彩整体明亮了,太清的一切在月光中发生了深刻而明润的变化。月亮的光明成了黑夜的主宰,它凌驾于大海原本幽然的水面之上。碎浪也有了生命力,它卷卷款款地颤抖,让大海充满了无穷动感。

生之乐趣盎然生色!耳边遂响起清代文人林绍言诗《今宵宿太清》谱成的歌:

“相约访仙界,今宵宿太清。烟澄山月小,夜静海潮平。”他所写的太清山月自然不能与中秋节的太清水月相比拟,但夜游太清的乐趣还是可以共鸣。而太清的水月在他这里回归小而平静的日常。正如回归平凡的刘墉和你我。

太清宫以太清命名。

太清或指天道,《庄子·天运》:“行之以礼仪,建之以太清”; 太清或指天空,《楚辞·九叹·远游》:“譬若王侨之乘云兮,载亦霄而凌太清”;太清本来也是一种世界的初始境界,引申指太古无为而治之时,《淮南子·本经训》:“太清之始也,和顺以寂漠。”

在太清宫前想象地球和人类的初创年代,刘墉的“太清水月” 就不仅仅是人生起落的小我体会,而是一种世界起源的高妙境界。“圣人之道之在天下,犹日月之悬于太清也。”

“太清,天道也。”我仿佛听到这样的对话:“太清问於无穷曰:子知道乎?”

在太清水月的笼罩下,我也如古人一般“储思乎玄玄之域,游神乎太清之庭。”

太清水月,确实让我们神思,值得一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9

标签:水月   刘墉   崂山   以太   竹林   月圆   月亮   海面   中秋节   明月   中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