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挺下令枪毙一个司令员,36年后毛主席下令重审,为他平反

1939年7月中旬的一个晚上,安徽省舒城县乌云密布,阴雨绵绵。

县城西南方向的一个庵堂里,一个名叫史玉清的女人正在焦急万分地等待丈夫的消息。

这天晚上,一个老乡打扮的人上门送给她一封信,并告诉她,她的丈夫已经在6月24日上午被处决了。史玉清一下子觉得天旋地转,她不敢相信一直坚持和国民党反动派以及日本鬼子斗争的丈夫会这么不明不白地死去了。

她掩上门,用被子蒙住头、用枕头捂住嘴,躲在被窝里无声地大哭。

出生底层的无产阶级者

高敬亭,原名高志员,于1907年8月出生在河南省光山县一个贫困家庭。

小志员10岁时,就进入私塾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等启蒙读物,成绩一直很好,后因家境困难辍学。

1927年11月,湖北黄安、麻城两县爆发了由共产党员潘忠汝、吴光浩等人领导的“黄麻起义”。高志员虽没参加这次起义,却从中受到了巨大的鼓舞,他开始团结劳苦大众,宣传革命思想。

从那以后,高家就成了共产党员开会的秘密地点,革命义士们在这里制作标语和传单,这引起了当地反动势力的关注。

1928年春的一天,反动民团突然闯进高家抓人。

高志员那天刚好不在家,反动民团在他家中找到了一些传单,上面写着“打土豪,分田地”等口号,于是将高父高立祥带走并残忍杀害,高志员的妻子随后也被富农残害致死,不满周岁的儿子从此不知所踪。

家破人亡让高志员对反动旧势力充满了仇恨。他与几位要好的农民兄弟一起,离开了老家,参加到鄂豫皖农民自卫军的队伍中,并改名为“高敬亭”。

此时正是中共领导的鄂豫皖边区农民革命运动风起云涌之时,中共党员石生才、梅光荣等人来到新集董家河一带秘密开展活动。他们对高敬亭加入农民自卫军,走上革命道路的行为予以高度评价。

在一次战斗中,髙敬亭负伤住进了红军医院。

治疗期间,他深入阅读了《共产党宣言》、《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等马列主义著作,成为了坚定的一名马列主义战士。

在后来对战友回忆起此事时,他曾感叹:“我住院疗伤期间,如同进了一次马列学院,学到了许多革命理论和军事知识,真是受用无穷。”

1935年,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主力先后离开大别山苏区后,面对10多万敌人的疯狂围剿,髙敬亭将苏区的零星武装组织起来,成立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坚持在大别山地区的游击斗争,不断重创国民党军队。

三年游击战中,髙敬亭率军与敌战斗数百次,总计歼敌7.5万人,牵制敌正规军约17万人,有力地支援了红军一、二、四方面军长征。

这些胜利,让蒋介石气得撤去了“鄂豫皖剿匪总 指挥”梁冠英职务,毛泽东称赞髙敬亭“与敌人斗争很有成绩,很了不起。”

蒙冤受屈的新四军司令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大敌当前,原来由中共领导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由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下辖4个支队,高敬亭任第四支队司令员,与日本侵略军展开了殊死的战斗。

据统计,第四支队在高敬亭指挥下,先后与日军及地方反动武装进行了大小战斗90多次,毙敌2300多名敌军,极大的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在军民抗日情绪高涨的背景下,高敬亭领导第四支队先后组建了东北抗日挺进纵队、淮南抗日游击队和游击第二纵队,部队壮大到近万人,开辟了苏皖豫抗日根据地。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因远离党中央,对许多问题思路不清,导致没有坚定执行党组织的命令指挥,甚至一度消极执行中共中央关于东进皖东、向敌后挺进的战略方针,这些都是治军从严的新四军主要领导人所无法姑息的。

1938年5月,叶挺在一次干部会议上,宣读了来自中央和军部的指示,下令新四军开进皖东敌后地区。

高敬亭在会上表示同意,但是当叶挺走后,他又命令第7、9团停止东进。这种行为,在战时属于违抗军令,是不能为军法所容的。

此外,高敬亭在皖中地区掀起的“妻子送郎上战场,母亲送儿打东洋”的参军热潮,极大地扩充了新四军的兵力,这让时任国民党安徽省主席的廖磊十分惊恐。

廖磊这个阴险小人向皖南新四军军部诬告四支队“乱缴民枪、乱筹饷银”、“擅自招兵买马”、“横行骚扰”等七大罪状。

刚好在此时,又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由高敬亭一手提拔的7团团长杨克志、副团长曹玉福,叛逃投降了,造成了很恶劣的影响。这件事也给高敬亭带来了负面影响,让他背上了“治军无方,驭下不严”的罪名,也加快了部队对他的处理。

1939年6月下旬,叶挺等人在青龙厂召开了公审大会,历数高敬亭的罪状,最后宣读了关于开除其党籍、军籍的决定。

事后来看,高敬亭确实犯了一定错误,对其进行严肃的批评和教育,帮助其提髙思想认识,及时纠正错误,是完全应该且必要的,但有些罪名实属夸大了。

其实,中共中央已经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并初步有了处理方案。党中央和毛泽东对此事始终保持慎重态度,坚持以团结为主的方针。

当时的中原局代理书记朱理治在向中央书记处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处理高敬亭问题的三种意见:让高到延安学习或择地养病;委任其为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其部队交由其他同志带领;撤销其职务。

这三种方案,都没有提到处决高敬亭。但是,这一重要报告还未等中共中央批复通过,高敬亭就被下了死刑判决。

英年早逝留下无限遗憾

1939年6月23日晚,高敬亭被宣布死刑。他大声说道:“我对死无所畏惧。历史将会证明我是正确的!”

接着,他给妻子史玉清留下了一封遗书:“玉清同志:已决定我24日上午8时处以死刑。我死以后,孩子你要的话就留着,不要的话就送给人民抚养。”

1939年6月24日,高敬亭被执行枪决,年仅32岁。

被押赴刑场之时,他依旧表现了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勇敢:“我是共产党员,是忠于工农革命的军人,我要死在红地毯上。”

说完,他端端正正地戴上军帽,举手庄重严肃地敬了最后一个军礼,一步一停地走向荒野。

不久之后,中共中央“对高采取一些过渡办法”的电文也到了。根据这份电文的精神,中央将会派遣一位可靠的干部到四支队帮助部队进行改造,然后将高敬亭调去延安学习。

只可惜,一切都太迟了。

消息传到延安后,毛泽东十分心痛。

叶挺事后得知了中央对高敬亭采取过渡办法的指示,心情也十分沉重和后悔。

1943年,新四军第五支队司令周骏鸣在延安党校看戏时,毛泽东对他说:“周骏鸣,高敬亭不枪毙,送来延安学习好不好?”

建国后,毛泽东有一次在安徽考察时,在与安庆地委书记傅大章的谈话中,再次提出“高敬亭不应该杀”的问题。

由此可见,这起悲剧一直留在了毛主席心中,难以释怀。

高敬亭死后,她的妻子史玉清也受到了牵连,带着两个年幼的女儿高凤兰、高凤英在部队中艰难度日。那时,小凤兰才两岁多,小凤英还不会走路。

随着战争形势越来越紧张,史玉清一个人带着两个小孩,根本照顾不过来,于是她忍痛将两个女儿分别送给当地的两户人家寄养。

解放后,史玉清在地方干部的帮助下,回到原来寄养女儿的地方找孩子。

她先找到了大女儿小凤兰寄养的村子,结果发现这个小村早已人去楼空,成了“无人村”。当地干部遗憾地告诉史玉清:前些年,这里发生过一场严重的流行性霍乱,死 了好多人,不少人家因此“绝户”。收养小凤兰的人家,全家8口无一幸免。

史玉清听了以后,扑在倒塌的墙框上,大声地哭了起来。

不幸中的万幸,小女儿凤英在养父母的精心照顾下长得十分健康活泼,没有像姐姐一样幼年早夭。

史玉清带着凤英回到了合肥,开始了独自抚养女儿的生活。

女儿上书主席为父平反

高凤英于1958年考入合肥一中,后又考到芜湖医专上学。

1964年,成昆铁路修建期间,高凤英因为在校期间表现优秀,又是党员,被部队选中,成为四川西昌解放军第三十七医院的一名军医。

史玉清上了年纪后,她不放心母亲一人在合肥生活,申请调回了合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五医院工作,成了这家医院的科室主任和知名眼科专家。

1975年11月10日,在原红二十八军一些老同志的鼓励支持下,高凤英给毛泽东主席写了一封申诉信。

这时毛泽东身体已经很差了,他交代当时的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来调查此案。

汪东兴在12月递交了调查报告,毛泽东在报告上批示:“请军委讨论一次,我意此案处理不当。”

此后因毛泽东的辞世,有关高敬亭一案的复议和讨论,搁置了一年多时间 。

1977年4月27日,经中央军委组织等有关部门的核查,解放军总政治部正式下发通知,肯定了高敬亭的功大于过的事实,为他平反。

1980年4月,高敬亭的家属历经波折找到了他的陵墓,并在安徽合肥市烈士陵园举行了隆重的骨灰安放仪式。

党和国家领导人李先念、徐向前、程子华等人敬送了花圈,高敬亭家乡代表及其生前所在部队代表和好友共300多人,出席了骨灰安放仪式,《安徽日报》对此作了长篇报道。

三年后,国家民政部追认高敬亭为革命烈士。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在接见史玉清和高凤英时,对高凤英说:“你有一位好爸爸,要向他学习。”

2021年清明前夕,高敬亭将军的纪念像在郑州市河南福寿园正式揭幕。

出席揭幕仪式的有高将军之女高凤英、李德生上将之子李和平、万海峰上将之子万晓援少将、解放军报社原政治部副主任郑怀盛大校、中共郑州市委党史研究办公室等数百名来自社会各界的代表人士。

在仪式现场,老部队代表郑怀盛为大家讲述了高将军的平生经历和历史功绩。

河南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专家彭晓曙发言,肯定了高敬亭将军坚持鄂豫皖,功昭大别山,巩固根据地,抗击日伪顽的历史功绩,并称赞他的革命精神将永载鄂豫皖边和新四军抗战的光荣史册。

高凤英向到场的嘉宾表达了感激之情,并鼓励大家在新时期继续坚持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先烈的遗志。

结语

高敬亭将军的一生从客观上来讲有功有过。

作为三年游击斗争的领导者和抗日战争的将领,他是有功劳的,但他不服从上级和中央命令,又存在一定的过错,只是无论如何,都罪不致死。

高敬亭被错杀至今已80多年,毛主席为他平反昭雪也已过去了近50年。

这是一桩尘封已久的历史旧案 ,这样一位捍卫过大别山革命红旗永不倒的传奇人物,最终能得到一个公正的评价,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和毛主席的宽阔胸襟。

参考资料

[1]徐德瑞.抗日英雄血染大别山——记鄂豫皖根据地领导人高敬亭.文史春秋.2020(03)

[2]马培荣.高敬亭女儿的盱眙情结.党史博览.2020(08)

[3]童志强.高敬亭案件深度剖析.安徽史学.2015(02)

[4]何心悦.高敬亭将军纪念像在河南落成播报文章.大河网.2021.4.3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大别山   鄂豫皖   延安   司令员   合肥   安徽   支队   反动   将军   部队   年后   女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