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地主的真实生活,吃饭舔碗底,不剩一粒米,刘文彩只是特例

中国曾有过一段艰难的解放时期,没有人能够避免遭受困苦,唯有一种身份在我们的印象中会颠覆其处境。

提起地主大多数人都下意识地认为他们过着极其奢华的生活,甚至还会夸大其词地去描述其享受的奢侈,难道解放前的地主生活真的足以支撑每日穿金戴银?

亦或者是恰恰相反,仅仅只是表面上看着体面,实际上早就没有了任何的积蓄?

解放前的地主

事实上解放前的地主阶级是各不相同的,根据地主地位的高低还有大地主以及中、小地主,普通的地主是指拥有土地的划分,且不用进行劳动就可以有所收获的家庭。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耕为根基的社会,地主不仅不需要劳动,还可以获得土地的收益。可能普通的农民劳动了大半生实际上赚得的利润也就尚且能吃得上饭。

地主则是比之农民好上了许多,每月在收益之时还能够买上那么几块猪肉,不过一般每个月也只能有个一两次,并不能像现代的生活那么奢侈每天都吃得上肉。

在当时那个贫穷的年代,即使是地主也需要省吃俭用,在陈忠实创作的《白鹿原》中曾对地主有过一些描写,田秀才明明身为地主,却十分勤俭,甚至连吃饭都是不剩一滴米粒。

每次吃完饭田秀才还会对剩下的碗舔干净,并对他的行为感到十分自豪,还会演示给别人看。贫穷的黑娃反而对这个行为并不理解,即使再贫穷也不会有舔碗的举动。

并且田秀才还语重心长地对黑娃说正是因为他节省粮食,所以才能够成为地主。通过这些描述可以看出地主的生活实际上也并非想象中那么好,并且骨子里仍然有着贫穷人家的习性。

有部分小的地主甚至都不需要包给别人种植,在农忙之际才需要请一些农民来帮忙收割。

也有部分的地主由于自身有承包给别人的土地,基本上可以坐享其成,所以本身的生活也不算拮据,甚至由于拥有的土地过多生活还算富足。

不同的地主分层

鲁迅的家庭环境曾经也属于地主阶级,即使起初富裕的家庭后来落魄了之后,家中仍然剩下大约20亩的地,在筹集父亲医疗费之余还能够供给家中的十多个人口吃穿不愁。

后来地主的生活水平虽然有所下降,但实则仍有余留的资产,且大多数是店铺或土地这些有后续收益的所属,生活处境更好的是解放前的地主身份,解放后则贫富差距缩小不少。

但比起底层的人民仍然算得上是小康家庭,至少原先的仆人还算养得起,即使遣散仍会留得下几个,家中的物品典当后甚至都还能够再顶上一段时间的滋润生活。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那些由几代人形成的地主,通常在中小地主之中能够维持更长时间,累积下来的家当也就更多,家道中落后也不需要为吃喝忧愁。

解放前的地主大多数都是自己省吃俭用地省下钱,当百姓的土地比之一般的农民更多时,也就成为了地主,等到土地再多且积攒到一定程度时就可以承包给其他人。

由此有部分的地主并不是继承前几代人的遗产,而是经由勤奋地耕作而形成的地主,所以才会看似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地主生活。

要说穿金戴银招摇过市是不至于的,甚至可能普遍都没有现代人的生活来得更滋润,只不过在当时那个大多数人吃不上肉跟油的年代中能够吃得更加有油水些。

也有少数的地主是通过搜刮其他百姓的钱财得来的地位,这种在短时间起来的地主甚至可能比起中小地主还更加富裕,刘文彩正是这么一位地主。

起初是像其他的地主一般勤俭节约,由家中的30亩地慢慢经营到各种作坊,后期刘文彩成为了大地主,甚至都拥有了一万多亩的土地。

他修建了许多宅子,总共大致有二十几处房子是他的名义。并且刘文彩还有许多的佣人伺候,以及几房太太几个子女服侍,比之贵族的生活真的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家中金银珠宝数不胜数,家中收集的古董几乎都上了年头,更有许多是别人花钱买不来的珍稀物品,不过像刘文彩这样的大地主少之又少。

最真实的地主生活

更多的还是那些如同田秀才的中小地主,他们或许能够依靠着自身的勤俭成为一个有点名声的地主,实则底子里仍保留着贫困百姓的习惯。

中小地主有几头骡子或是几头马都需要看护好,紧紧地守着自己仅有的财富过日子,然后在每个月丰收的那几天吃上点肉,米饭里抹上点油享受片刻。

或是凭借着丰厚的家底过着日子的地主,则是不愁吃喝,且会有几位仆人一直跟随着地主,这些是解放前比较普遍的地主现状。

也只有地主中的极少部分能够成为刘彩文,每日享受着荣华富贵,也不用挑选丰收的时节就能够大鱼大肉地吃喝,家中更有无数的仆从伺候。

而在地主之外的遍地的农民,他们连普通的地主生活都过不上,需要干的是最脏最累的活,属于最廉价的劳动力却没有食饱的机会。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开始重视地主的问题,每个地区相继进行解放活动。后续人们还进行了“斗地主”的伸张,原本有一定阶级性的地主反而成为了人人避之不及的存在。

大部分的地主都将自己的土地甩卖给其他人,那些接手的大多都是富农,导致真正的地主既能够享受解放前的优惠,又能够在之后成功退身。

不过那些解放前名声较大的地主则是难逃被推出的灾难,享受过多少殊荣就会遭受多大的指责。

土地改革解放了许多底层人民,却也同时对那些被划分为地主的百姓不够友好。幸运只降临在少数的地主身上,大部分的普通地主只过着比农民稍微好点的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富足。

并且大多数的地主还只体验到了片刻的优待,解放后甚至都由原来的体面转变为人人喊打,所以实质上地主只是解放前的一张有期名片,并没有其余特殊之处或待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7

标签:解放前   地主   地主阶级   特例   吃得   贫穷   家中   土地   农民   百姓   真实   家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